示范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课时.doc
《示范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范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课时.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课时导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扼治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学生热烈讨论后找几名同学回答)师大家谈到的有些方法是有道理的。这节课我们就具体的研究这一问题。推进新课师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和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沙尘暴盛行,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都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板书: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师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
2、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板书:(二)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的威胁2.扭转土地的退化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师我们有信心去预防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都应是我们防治的对象。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本着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整治。板书:(三)防治的原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且加以点拨)请同学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2.14、2.15,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对此
3、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师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既要保护西北地区的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比如,小流域的治理、种植一些既能速生又能固沙的植物,采取退耕还林、还草。不同地区荒漠化的类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如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防护林体系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们治理荒漠化必须要了解它们的环境,找到根源,从问题入手,找到切实的解决办法,做到保护
4、、恢复、发展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和开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是关键。【知识拓展】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并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出谋划策。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西部地区又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了加快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水系分布特点,将西部地区划分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珠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地区、风沙草原区四大区域,区别特点,分区治理。西部地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36%,占全国宜治理水土
5、流失面积的57.84%。其中黄河上中游地区为40.55万平方千米,长江上中游地区为38.04万平方千米,珠江中上游和西南诸河地区为19.48万平方千米,风沙草原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0万平方千米。(学生讨论,看谁提出的想法既可行又实用。教师对合理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生略。师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板书:(四)治理的措施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师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
6、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的防护林、护坡林等。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板书: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
7、控制人口增长【知识拓展】师阅读下面我国治理荒漠化有关资料,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三北”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于1978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建。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计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73年,规划造林5.34亿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该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
8、里山口,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中国的半壁河山。其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141”绿色工程我国正在加快实施以“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141”绿色工程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和1个工程(治沙工程)。“141”绿色工程规划建设总规模6000万公顷,建设期限为19
9、782050年。这些工程正在稳步、有效地进行,并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是我国正在加紧实施的“141”绿色工程中的四大体系之一,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之后,为了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大量流失,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而又实施的一大绿色工程。该工程计划在长江中上游1个省级行政单位造林2000万公顷,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继1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及全国治沙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后,又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1984年国务院就委托国家计委审核批
10、准了太行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这一工程还被列为全球环境建设的重点,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国政府执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决议的内容。太行山与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屋脊,是京津两市及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绿化太行山,对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这一工程将涉及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四省市的100多个县。(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生 略。【例题剖析】一、选择题1.为实现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批准实施六大林业工程,其中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的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
11、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重点地区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的基地建设工程A.B.C.D.答案:A解析:六大林业工程中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的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治沙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2.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工矿开发答案:C解析: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半干旱的草原牧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类的过度开垦造成本区荒漠化日趋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35题。3.西北干旱
12、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A.水分差异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答案:A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因距海远近,由东向西,水分差异最为明显,故呈现出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是主要成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建国以后,该地区荒漠化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答案:B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故A项不正确。C项说法也不妥帖。D项有点夸大事实。5.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示范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课时 示范 教案 荒漠化 防治 我国 西北地区 课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