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自考资料.doc
《传播学概论自考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自考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导论一. “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二. 传播学的含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三. 传播的五个主要层次*1. 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传播。2. 人际传播,狭义的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身传播。广义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
2、、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3.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4.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构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5. 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四. 大众传播学的含义*: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五.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和大众传播
3、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兴学科。1.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2. 从理论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而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具体地说,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3.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
4、作处于前沿位置。由于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突飞猛进,加上社会需要和多学科的共同开拓,使大众传播学迅速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成为传播中的研究重点和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六. 传播学和新闻学关系*1. 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实务-历史-理论);2. 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法,较多采取直观的分析法去考察;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具体理论,去回应原先的理论假设和诠释,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传播学在研究中注意把理论、模式、方法连成一体去进行,即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
5、检验理论假设,并注重及时归纳成各种理论模式。3. 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的研究重点是报刊和以报业为主的新闻事业,近年来涉及电视、广播等领域。传播学除上术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间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的传播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第二章 传播的兴起与学术渊源一.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至现代成型的传播学,其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1.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
6、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2.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点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二.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和科学认识的水准最为先进、完备,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的媒
7、介背景媒介与经济、政治、社会的相互作用。美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事业发达,媒介对政治、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介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充分显露。一句话,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这可以说是极为自然的逻辑起点。学科背景适宜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丰硕的研究成果。三.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1.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2. 拉斯韦尔主要贡献是:理论特点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
8、播进行研究;贡献: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主要著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3. 卢因主要贡献是: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提出“把关人”理论;4. 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5. 霍夫兰主要贡献是: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主要著作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6.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
9、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一. 传播过程的含义*:即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二. 伯洛的传播过程的主要内容*1. 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3.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相互影响和变化。三.
10、传播模式的含义*: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四. 传播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五. 传播模式的作用*: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六. 传播理论模式化的原因*1. 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2.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七. 传播模式类型: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八. 传播的线性模式1.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1948年提出。噪音源2. 申农-韦弗的线性模
11、式*: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1949年提出。a) 优点:1.是一个纯技术性、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2.模式中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3. 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b) 缺点:1.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2.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3. 线性模式的优缺点:*a) 优点: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b) 缺点:直线性和独立性,直线性即传播学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过程;独立性即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显然是不符合实际
12、的。九. 控制论模式1. 德福勒模式*:1966年提出。特点:1.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2.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3.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2.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54年提出。特点:1).首先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2).引申出一个传播单位的思想;3).传播过程中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媒介;3. 反馈的含义*: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是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4. 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者、编码
13、、译码这四种功能。5. 控制论模式的优缺点:*a) 优点:1.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b) 缺点:1.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但实际并非如此;2.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3.没有把传播过程放在社会中考察,即认识上“独立性”仍没有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十. 社会系统模式1. 赖利夫妇模式*:a) 内容:这一模式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
14、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三是社会总系统,指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然会积极地受到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b) 意义:它提示出了传播之所以能够进行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和说明制约传播的复杂的社会因素提供了科学的启示。c) 缺点:不细致,过于简略,仅是一个搭建框架的工作模式。2. 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马莱茨克模式是对前人的模式取长补短而设计出来的,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都进一步展开了。
15、首先,从传者一方面看,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似乎是占尽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除此以外,还有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等。二是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社会环境”。相当于社会总系统,从宏观上制约着个人和组织。“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也属于社会控制,特指某些内容不适于公开,就是在社会压力下形成的。其次,从受者一方看,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的主动性;但挨过来,受者同样会受到“媒介压力”。至于“感受和效果”,就是5W模式中的第五个“W”:效果。这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讯息作用于受者,可能
16、产生各种效果;另一方面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做出自己的解释,使之产生各种效用。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背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 组织层面大众传播一般来说是个人行为,但“群体”中的“受者”还是常见的。除此之外,马莱茨克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等。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一. 传播学的三个特点*:1. 科学性及其有关表现:传播学研究问题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表现在:1.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2.过程可行的控制机制;3.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4.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 操
17、作性及其表现:1.描述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2.解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3.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中创设一定条件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并据此向有关方面提出相应的、趋利避害的对策性建议。3. 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二. 传播现象的基本观点*:1. 历史的观点*:首先,它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
18、而不是从个别人的意志和思想出发;其次,历史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这样才能正确解释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2. 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这是一种特殊的因果解释方法,这一方法论原则的实质在于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3. 系统的观点*:我们研究传播现象时,把一组组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系统方法首先要求把特定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所以部分的特性存在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之中;其次,系统方法要求考察对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 传播学
19、理论建构的4种类型*:1. 归纳式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 演绎式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如数据与预测的情况不一致,则对理论加以修正,并作出新的预测,直到形成更有力的理论;3. 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4. 模型: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模型方法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方法。四. 传播学研究的6个步骤*:选择课题、确定研究客体、研究设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五. 抽样调查法
20、*1. 含义: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2. 种类: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3. 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六. 抽样的基本程序*:1. 界定调查总体:调查总体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样本赖以抽取的母体,所以,每次调查都必须对总体给予明确的界定。在界定总体时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单位、时间、空间范围;2. 编制抽样框:抽样框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在抽样框中,每个抽样单位有一个号码作为其代表,以便能够从总体中识别
21、和抽取若干抽样单位作为样本。抽样框是抽取样本的直接对象;3. 设计和抽取样本:一是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即样本大小;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形式;4. 样本代表性评估:评估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可以采取收集若干容易等到的资料进行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比较。七. 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等矩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等。八. 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偶遇抽样、雪球抽样等。九. 确定样本量的实质*: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最小样本。十. 确定样本量受影响的因素*: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
22、.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十一. 问卷的含义及特点*:“问卷”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特点*:标准化、匿名性、操作性。十二. 提问设计的原则*:1. 合理性原则: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2. 科学性原则: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3. 艺术性原则: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十三. 提问设计的步骤*: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3
23、.确定指标;4.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十四. 提问项目的制定依据的原则*:先易后难、先面后点、同类集中、先一般后特殊。十五. 答案设计*:二择一式、多项选择式、排序式、等级式、矩阵式、量表式。十六. 问卷的修定与发送*:1.问卷试填:30人左右;2.问卷修改:长度控制、沟通控制;3.问卷发送:访员面访、邮寄问卷、报刊问卷。十七. 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十八. 内容分析的运用和种类*: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内容分析的运用领域
24、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美国学者希尔泰兹归纳出内容分析的21种应用范围和方面。种类*:1. 实用语义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的,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2. 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设计院所指涉的语义内容来分类。可细分为:指定分析、归因分析、断言分析。3. 符号媒介分析:文字符号是传播信息的载体。符号载体分析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十九. 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确定分析单元、制定分类标准(完备性、互斥性、一致性)、抽取分析样本(媒介样本、日期样本、内容样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概论 自考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