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孟子一则》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语八则》《孟子一则》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八则》《孟子一则》教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教研室:大学语文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专业和班级2010级授课内容论语八则、孟子一则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关于人生理想、社会政治和士的人格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和孟子精髓 教具和媒体使用CAI辅助教学、投影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时间分配(90分钟)一、复习旧课二、引入新课三、重点难点讲授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和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人民
2、族性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2、介绍论语、孟子的相关情况;3、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4、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四、作业和习题5分钟10分钟70分钟5分钟板书设计一、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二、内涵解析三、思考与练习讲授新拓展内容论语、孟子与现代思想的融合课后总结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讲 稿 讲 授 内 容更新内容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诸子散文的文字介绍(23页)。补充文学知识:1、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语录体阶段,对话体阶段,专题论文阶段。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表现
3、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第三期: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2、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
4、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文风上,诸子散文虽然显示着独特的思想个性和文章风格,但也有共同之处。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密。在语言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
5、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二、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
6、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他离开鲁国,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子孔鲤、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鲁哀公16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对孔子
7、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认识,即政治家、道德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的孔子。孔子早年家境贫寒,年青时,担任过鲁国大夫季氏的委吏主管仓库的小官,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都在仕途上不得意。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四方皆则之”;久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后升任司寇,主管社会治安。56岁时,摄行相事,代理政务,“与闻政三月,粥羊豚者非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齐恐,选80位美女及120匹文饰的马送给鲁定公,定公与季桓子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鲁国祭祀,季桓子不按规矩给孔子送祭肉,孔子忿然离开鲁国,开始游说诸侯的生活。孔子在诸侯国之间游说了14年,先后到过卫、陈、蒲、曹、宋、郑、楚等国,政
8、治主张一直不得施行。不仅如此,还常遭厄难。他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 得知,带人去杀孔子,不遂,一怒之下拔掉了那棵大树;路过匡国,被匡人误认为是阳虎而加以囚禁;路过蒲国,又为蒲国人围困。孔子一路坎坷,在郑国时,有人当着他学生子贡的面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得知自己也笑了:“形状,未也。而谓之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世家)孔子对于仕途有执着的追求,他曾一再表示:“吾将仕矣”;“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然而他仕途终究不畅达。这出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思想主张不合时宜,在诸侯以武力纷争的情况下,他所主
9、张的道德治国不可能得到实现。他曾在齐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打动了齐景公,齐景公欲以他辅政,晏婴指出,孔子的繁礼缛节累世不能尽,长年不能究,打消了齐景公的念头。这说的好像只是礼仪的形式,实际上表明的是孔子所行之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二是孔子自己对礼的坚守,他离开鲁国是因为鲁定公的主动违犯了礼,后来在卫国,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子,以宦官雍渠为参乘,让孔子乘车随后,招摇过市,孔子深感羞辱,愤而离开卫国。这只是两个很小的例子,在这两个方面,对于孔子来说,他仕途坎坷的根本点是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在春秋那个攻取的年代,他用守成理论求攻取,使攻取只能是一纸空言。孔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
10、寻求的政治人生应该说是很失败的。道德家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核心多年来被人们认为是仁和礼。对于仁,一部论语,孔子谈仁达一百多次。他反复地强调仁,是因为仁对于做人来说,是不能够舍弃的,甚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对于礼,孔子视之为仁的准绳: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具体的内涵,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对己而言,复礼是对社会而言,为了复礼,须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符合礼义的原则,这样就可以达到仁了。同时,礼又是仁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
11、以立”(论语尧曰)孔子所强调的仁,是人本心之善,具言之则是爱敬之心。他的弟子有子曾说孝悌是仁之本,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但符合孔子关于仁与孝的基本思想。孔子强调的礼,是他表示的“从周”之周礼,所以他念念不忘周公。作为道德家,孔子必然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是道德自我完善之本;道德的自我完善必然要待人待事的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恕”,终身奉行者。因己及人,必须是以正名为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面,事不面则礼乐不兴;必须以正己为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他甚至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
12、语颜渊)。这就把道德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思想家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尊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的影响。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教育家的孔子。孔子17岁时开始教育生涯,最早的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向孔子学习礼仪。其后,相传孔子向老子学习礼,从周返鲁,名声渐震,
13、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教育的基本方针,以诲人不倦为基本的教学态度,真正开启了私人讲学之风。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感人之处在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孔门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多是家境贫寒者,颜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乡野之人,曾参缺衣少食,仲弓家无立锥之地。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他们的亲切教诲,尤其是对仲弓的自强好学,孔子用“山川其舍诸!”的形象比喻,给欲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在他从事的50多年的教育中,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72人。孔子有很多好的教
14、育方法,他注重教育的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注重学与问的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注重学与习的结合,要弟子学而时习之。孔子把人分成了几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天才其实是不存在的,孔子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表明的是学而知之是人的基本途径,也鼓励人学而知之。这实际上是众人的求学之路,孔子就是先驱者。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
15、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訒”。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关于“论语”一名东汉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16、语。”(汉书艺文志)从这段话来看,“论语”之“论”,是论纂即选择、编辑之意。东汉末年,刘熙则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伦,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名释典艺)这伦理是条理之意,那么论语就是有条理地叙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只是论语的条理性并不强。但他同样告诉我们,“论语”之“论”不通伦理道德之“伦”,后来也有人把“论”作伦理道德解,这是南宋朱熹。论语的通行注本有: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
17、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18、。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二)孟子和孟子孟子(约前370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得孔学嫡传。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在其他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礼遇。但他的仁政理论
19、在急剧变革的战国时代,不切实际,不被采纳。 今本孟子基本内容可能是孟子本人和学生一道修订的,其间也不乏后人增饰之处。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称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据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性,韩诗外传记有她买豚不欺子和断织劝学的故事: 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以刀断织。轲惧,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
20、其织矣。君子学以立名,问以广其知,是以居以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罹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食哉?”轲惧,旦夕勤学不息。 刘向的列女传母仪篇,也记载了孟母三迁、择邻教子的故事: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这些记述虽非信史,但也未必全是虚构,它们反映了孟子童年时期的家教背景
21、,对理解孟子的思想也不无助益 。 孟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孟子本书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早年生活和学习情况不详,据孟子本文,可知他对孔子极为景仰,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自言“乃所愿,则学孔子”(公孙丑上),又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从荀子非十二子将孟子与子思列为一派,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说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以及二者思想的相关性来考察,研究者遂推测,孟子可能受教于子思(名伋,孔子之孙)学派一位不知名的儒者。如果再向前追溯,则子思和孟子之学又都与曾子的思想有关。于是可以得到这样一条传承的线索: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孟子自己也说:“由尧舜至于汤
22、,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尽心下)则隐然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后儒所谓道统之说,盖滥觞于此。 大约四十岁以前,孟子主要是在邹鲁之地聚徒讲学,可能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但是邹鲁国小势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孟子便离开家乡,来到齐国。其时正值齐威王执政的中期,这位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而自许的君主,胸怀一统天下之志,推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世家)的政策,继承桓公午开创的稷下学宫制度,广纳贤才,极尽优礼。在齐,孟子曾与将军匡章交游,至于游说威
23、王的情况,史缺有间,不得而知。不过以孟子对兼并战争的强烈反对态度,想必未能赢得威王的青睐,所以当孟子听说宋国的国君偃要实行仁政时,便去齐适宋,连威王馈赠的“兼金百镒”也不肯接受(公孙丑下) 宋君偃表面上接受了孟子的建议,实行了仁政,但对其中的实质性举措,如薄税敛(减轻赋税)、关市讥而不征(对关卡、市场进行稽查而不征收商业税)等,却百般推延。对此孟子十分气愤,拟之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滕文公下)失望之余,孟子便离开宋国,经薛(齐地)返回故乡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篇记载,在此次返邹的途中,孟子曾遭绝粮之困,几不免于死。 在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八则 孟子一则 论语 孟子 一则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