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留守孩子教育中的存在问题.docx





《当前农村留守孩子教育中的存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农村留守孩子教育中的存在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当前农村留守孩子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及民办寄宿制学校的应对措施东台市创新学校 高翔摘 要 农村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引导,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品质、性格行为、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农村民办寄宿制学校实行全日制寄宿管理,在留守学生责任心培育、健康人格养成、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实践空间。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建立“校内和谐小家”,让学生享受到如同父母在身边一样的快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和集体;坚持学生工作自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随时可以与家长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等等,都是农村民办寄宿制学校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主题词 民办学校
2、 留守孩子 教育 管理 措施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在城市务工或经商。他们的离家入城,满足了现代城市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进步,激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同时,限于他们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大中城市的受纳能力,他们正在成长发育、需要父母关怀教育的子女大多仍然留在农村。这些留守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是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家中几个孩子在没有父母照料的情况下独自生活,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身心健康成长、思想品德养成、生活安全保障等方面都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村各级政府和所在村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
3、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孩子的生存和教育状况 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调查,当时全国有1.2亿农民进城务工,有农村留守孩子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据2012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目前全国留守孩子约5000万人。江苏省尽管属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但由于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苏中、苏北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也相当多,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农村也有留守孩子80多万。这些留守孩子是一个庞大的未成年人群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未成年人的受保育权利、受教育权利、生存安全都应该得到家庭、学校、司法部门、政府和社会的充
4、分保障,社会各界应该为他们的身体健康、个性成长、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最基本的保证。而根据近几年来各方面的调查统计和研究,目前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各方面的资料普遍反映,他们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营养不良,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农民进城务工,就目前情况来看,基本上是由于所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方经济缺少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农民的基本收入和生活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其养家糊口以及子女生存、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需要。他们进城务工,为的是获得除土地产出以外的经济收益,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这类家庭本来经济来源就比较少,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原先依靠壮年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产出也
5、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跟随祖辈生活的孩子一般会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有许多孩子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这一点,在我国中西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得不到充分营养保证的留守孩子,身体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生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有的甚至因为治疗贻误而丧失生命。2.关怀缺失,学业发展不尽人意。现在农村的年轻家长,一般都具有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文化水平,在孩子的小学、初中阶段,一定程度上还能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而长期离开父母的孩子,这方面的关心和指导就会缺失。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获得指导,也无法通过家长与学校老师交流,有问题绝大多数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习习惯越来越差,学习成绩
6、跟不上的现象自然就会出现。3.亲情淡薄,心理品质存有缺陷。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外出务工的家长,有80%多的人每年只在春节期间回家一次,有15%以上的家长两到三年回家一次,还有极端的例子,有的孩子七八年都未能见到自己的父母。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能一星期与自己的孩子通一次电话,而好多家长一月才能与孩子通一次电话。孩子长期与自己的父母无法联系,更无法见面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他们往往无法理解父母的困难和工作处境,认为自己不受父母重视,得不到父母必要的关怀,少数的还会产生对父母的怨怼情绪。长期与最亲近的父母亲得不到很好的交流,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缺乏沟通能力,逐
7、步形成自卑、“倔犟”的个性。因为心理因素走向极端的案例也曾见诸报端。4.环境复杂,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农村,特别是我国西部山区农村,农民居住普遍分散,学生到校读书要步行较远的山路。托管的隔代家长往往年事已高或忙于农事,无力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农村学校又不能满足学生全部住校寄宿需要。这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见之于新闻报道。即使在东部比较发达一些的地区,留守孩子在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也同样存在,农村公路上的农用汽车和农用机械往往成为无人接送的留守孩子的“头号杀手”。碰到雨雪天气,学生上学路上受到伤害的概率更高。5、管教缺位,不良行为难以纠正。大量的农民进城务
8、工,使留守孩子身边缺少父母生活照料的同时,也缺乏得力的管教,这也成为影响他们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农村存在着传统的“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观念,留守母亲管理孩子,往往“慈”有余而“严”不足,祖父母辈管理孩子更存在“隔代亲”,管教孩子往往不能得法。加之孩子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 二、农村民办学校寄宿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及特点 在江苏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村,前些年为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解除外出务工经商家长的后顾之忧,一些社会人士投资兴办了一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差别化办学,学生全天候在校,全部寄宿。我们了解的苏北地区一所农村民办学校,目前共有在校小学、
9、初中、高中学生近2800人。办学十多年来,主要是面向该市和周边市县农村招生,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根据学校每学期对新生组织的问卷调查,学生75%的家长常年外出务工;20%的家长是私营小企业主或个体商人,常年在外经营;只有5%左右的学生父母亲在户籍所在地务农或从事其他工作。前两类家长常年不在家,没有精力和时间管教孩子。总体上来说,这些学生,由于长期远离亲生父母照料,刚入校时或多或少地在性格上、学业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1.行为习惯上缺乏责任心,不思进取。不少学生责任意识、负责精神缺失。他们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缺少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正确的认知,对自己的言行、对生
10、活缺少必要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浑浑噩噩、无所适从。这种现象特别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2.道德品德上缺乏廉耻心,是非莫辨。部分学生长期离开父母,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人群接触较多,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分不清是非。部分学生的父母仅仅在经济上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以经济上的满足来弥补父母在生活上、感情上对孩子的亏欠,使孩子养成了贪图享受、追求奢靡的不良习气,把有钱、有“派”、有“型”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在同学中比享受、比条件,缺少道德感和羞耻心。3.人际关系上缺乏包容心,唯我独尊。有的学生不受管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在与同学、老师相处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恶语相加,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前 农村 留守 孩子 教育 中的 存在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