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课堂用精.ppt
《临床中药学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课堂用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中药学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课堂用精.ppt(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临床中药学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课堂用第1页,本讲稿共90页上篇上篇 总总 论论第2页,本讲稿共90页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与中药学中药与中药学第3页,本讲稿共90页第一节第一节 中中 药药一、中药及其相关术语的含义一、中药及其相关术语的含义1 1、中药、中药2 2、中药材与饮片、中药材与饮片3 3、中成药、中成药4 4、草药、草药5 5、民族药、民族药第4页,本讲稿共90页二、中药的名称与分类二、中药的名称与分类(一)中药的名称(一)中药的名称1.1.中药的命名和释名中药的命名和释名2.2.中药的正名与异名中药的正名与异名第5页,本讲稿共90页(二)中药的分类(二)中药的分类1.1.三品分类三品分类
2、2.2.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属性分类3.3.功效分类功效分类第6页,本讲稿共90页第二节第二节 中中 药药 学学一、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一、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一)中药学的含义(一)中药学的含义(二)临床中药学的含义(二)临床中药学的含义第7页,本讲稿共90页二、中药学的发展二、中药学的发展1.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2.该时期的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代表著作代表著作代表著作:作者:作者 成书时间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著作的贡献第8页,本讲稿共90页(一)秦汉时期(前(一)秦汉时期(前221221220220年)年)(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三国、两晋、南北
3、朝时期(220220581581年)年)(三)隋唐时期(三)隋唐时期(581581960960年)年)(四)宋、金元时期(四)宋、金元时期(96096013681368年)年)(五)明代(五)明代(1368136816441644年)年)(六)清代(六)清代(1644164419111911年)年)(七)民国时期(七)民国时期(1911191119491949年)年)(八)当代(八)当代(19491949年年至今)至今)第9页,本讲稿共90页第二章第二章中中 药药 的的 功功 效效第10页,本讲稿共90页第一节第一节 功效的含义功效的含义第二节第二节 功效的分类功效的分类一、治疗功效一、治疗功
4、效二、保健功效二、保健功效第11页,本讲稿共90页第三章第三章 中中 药药 的的 性性 能能第12页,本讲稿共90页序序一、性能的含义一、性能的含义二、性能的内容二、性能的内容第13页,本讲稿共90页第一节第一节 四四 性性一、四性的含义一、四性的含义二、四性的确定二、四性的确定三、四性的临床意义三、四性的临床意义第14页,本讲稿共90页1 1、四性的含义、四性的含义 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阴阳盛衰、寒热变化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气”。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5、第15页,本讲稿共90页 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寒(大寒、微寒)和凉 属阴 凉弱于寒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第16页,本讲稿共90页二、四性的确定二、四性的确定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 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 如何确定?药物寒热的确定: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第17页,本讲稿共90页三、四性的临床意义
6、三、四性的临床意义 1、祛除寒热病邪,或消除寒热症状和体征 2、调整脏腑阴阳失调 3、寒热药合用可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或纠正药性之偏,或利用反佐防止格拒第18页,本讲稿共90页注意注意A.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B.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C.平性指偏性不明显。第19页,本讲稿共90页第二节第二节 五五 味味一、五味的含义一、五味的含义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三、五味的确定三、五味的确定四、五味的临床意义四、五味的临床意义第20页,本讲稿共90页一、五味的含义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
7、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第21页,本讲稿共90页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1.辛味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第22页,本讲稿共90页 2.甘味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第23页,本讲稿共90页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
8、复方调和诸药。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第24页,本讲稿共90页3.3.苦味:苦味:能泄、能燥、能坚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 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 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 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第25页,本讲稿共90页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
9、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第26页,本讲稿共90页4.4.酸味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第27页,本讲稿共90页涩味涩味 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第28页,本讲稿共90页5.5.咸味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6.6.淡味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第29
10、页,本讲稿共90页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第30页,本讲稿共90页三、五味的确定 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第31页,本讲稿共90页味的来源:味的来源:实践味实践味真实滋味理论味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第32页,本讲稿共90页注意:注意:A.每一味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11、C.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第33页,本讲稿共90页第三节第三节 归归 经经一、归经的含义一、归经的含义二、归经的确定二、归经的确定三、归经的临床意义三、归经的临床意义第34页,本讲稿共90页一、归经的含义一、归经的含义 中药的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第35页,本讲稿共90页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归经”一词。一词。在要药分剂一书中,
12、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第36页,本讲稿共90页二、归经的确定二、归经的确定1.1.用脏腑辨证理论确定药物归经用脏腑辨证理论确定药物归经2.2.用经络辨证理论确定药物归经用经络辨证理论确定药物归经第37页,本讲稿共90页三、归经的临床意义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第38页,本讲稿共90页第四节第四节 升升 降降 浮浮 沉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三、影响中药升降浮沉趋向的因素三、影响中药升降浮沉趋向的
13、因素四、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四、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第39页,本讲稿共90页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中药对人体作用趋向趋向的一种性能。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第40页,本讲稿共90页 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升浮升浮属阳属阳 沉降沉降属阴属阴第41页,本讲稿共90页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升浮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性属于升浮升浮。沉降沉降具有泻
14、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药性属于沉降。第42页,本讲稿共90页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第43页,本讲稿共90页 另外,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
15、水消肿(向下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第44页,本讲稿共90页三、三、影响中药升降浮沉趋向的因素影响中药升降浮沉趋向的因素1.炮制2.配伍第45页,本讲稿共90页 四、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四、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根据病情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第46页,本讲稿共90页 某些情况必须升降同用,以调节气机,恢复脏腑功能。血府逐瘀汤中桔梗、牛膝的
16、配伍,一升一降。临床意义:纠正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避免外邪进一步损伤正气。第47页,本讲稿共90页第五节第五节 毒毒 性性一、毒性的含义一、毒性的含义二、影响毒性的因素二、影响毒性的因素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第48页,本讲稿共90页一、毒性的含义 毒性是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毒药能引起机体毒性反应的药物。第49页,本讲稿共90页中药毒性1.广义的毒性2.狭义的毒性第50页,本讲稿共90页二、影响毒性的因素1.剂量的大小2.药材品种3.药材质量4.炮制方法5.配伍第51页,本讲稿
17、共90页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1.使用中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2.有毒观念,无毒用药3.合理利用有毒中药4.对中药毒性的记载应当继续研究、再次评价5.注意中药不良反应的监察报告第52页,本讲稿共90页第四章第四章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第53页,本讲稿共90页第一节第一节 品品 种种 中药品种的来源正确,是保证其安全中药品种的来源正确,是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前提,否则可能用药无效,或使病有效的前提,否则可能用药无效,或使病证加重,甚至危机生命。证加重,甚至危机生命。第54页,本讲稿共90页1.1.何谓道地药材?何谓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中药学 总论 演示 用稿 课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