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3(2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教案3(2课时).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关于这一点,从同学们前几天以“童年”为题所写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出来。下面我念一首优秀习作给大家听听。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
2、阿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这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
3、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3社戏简介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二、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归省(xng) 行辈(hng) 撺掇(cun du) 惮(dn) 絮叨(xdo) 怠慢(di) 凫水(f)
4、 蕴藻(yn zo) 家眷(jun)漂渺(pio mio) 楫(j) 大抵(d)纠葛(ji g) 潺潺(chn) 船篷(png)皎洁(jio) 桕树(ji) 棹(zho)2词语解释。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疏疏朗朗: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弥散:弥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三、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明确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从“原因”角度概括:怀念童年乐土美景趣事伙伴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明确:(1)六件事: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 (3)略写的是: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明确: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
6、以略写。四、合作探究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明确: 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
7、了什么? 明确: “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
8、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突出看社戏在平桥村是最大的乐事。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 平桥村之所以“在我
9、是乐土”是因为什么? 1可免读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2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3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钓虾、放牛)。 小说还写了一个什么生活内容呢? 与孩子们一块去看社戏。 本课着重阅读第二部分“看社戏”。 二、合作探究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指名回答问题,然后归纳: 在双喜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去赵庄看戏,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景状物的?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
10、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样写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3第12节和13节与这一节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果然是渔火”,从这几句话里可以看出:这两节与前一节是呼应连贯的,这样使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看戏这一内容上来。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
11、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4来到赵庄使“我”兴奋的是什么? 齐读第14节。到了赵庄,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远处月夜中的“最惹眼”的戏台,红红绿绿,犹如“仙境”,优美迷人,更加使“我”陶醉。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
12、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彩。 (1)读第23节。 这一节写的是归航,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这一节内容在写法上与第11节有什么不同?“航船”像条“大白鱼”,“老渔夫”“喝彩”也是从侧面来表现船行得快。 (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
13、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 “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人物赏析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明确:双喜 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2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14、”?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 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 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 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到。(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
15、喜反应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3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明确:(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证实双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 朴、好客。(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
16、、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四、手法探究课文第11-13段、22-23段,这几段写景从哪几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视觉: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似乎是横笛,宛转,悠扬。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17、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如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抒发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五、语言品析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明确: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 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2说说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明确: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