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doc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传染病学第六版修订)传染病学教研室二00六年十二月一、前言随着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研究的深入,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以及传染性疾病发病谱的改变,由此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已成不可或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本教学大纲根据彭文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传染病学第六版编写,课堂教学部分根据目前本地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实际讲授的病种,学生自学内容不包括在内。根
2、据授课内容的重要性,分为:“必须掌握”、“熟悉”、“一般了解”三个层面,前二者分别以“”、“*”表示,对应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对应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记住概念与特点,本大纲设定的总学时为30,其中课堂教学时数为26学时,授课内容可适时调整,增加或减少,实践学时数为4学时,以见习的形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传染病诊断、治疗技术的进展。二、熟悉病原体在致病中的作用,宿主的免疫状态对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谱)的影响及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掌握感染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传染病三要素及传染病治疗
3、和预防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基本概念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2、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3、传染病: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4、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些微生物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5、机会性感染: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在一些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出现移位而致机体疾病。*6、重复感染:是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受到同一种病原体的感染。*7、混合感染:是人体同时被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又被别的病原体感染。二、感染谱(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1、
4、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三、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四、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细胞及体液因子等。(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一)病原体入侵门户(二)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三)病原体的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一)病原体的直接侵犯(二)病原体释放的毒素作用(三)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主要是变态反应,而其中以型(细胞毒型)、型(细胞介导迟发型/传染性变态反应)为最常见。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
5、)急性期改变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皮疹:出诊的时间、出疹顺序、皮疹的形态、皮疹的分布。(三)毒血症状(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三、临床类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病原学检查、
6、血清学检查、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和支持治疗二、病原治疗:注意抗生素使用的原则三、对症治疗四、康复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好传染源:(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包括及时隔离和处置病人及其他传染源。(二)按照法定传染病分类并及时报告疫情等。(三)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35或37种。二、切断传染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主动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被动免疫。第二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了解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2、了解病毒性肝炎应与哪些疾病鉴别。3、熟悉各型
7、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特点。4、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基础、了解其病理特点。5、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生物化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6、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分型。7、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教学内容】一、病原学:1、HAV:甲型肝炎病毒:属嗜肝RNA病毒。2、HBV: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有4个读码区(S、C、P、X);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VDNA。3、HCV:属黄病毒科、RNA病毒。4、HDV:为有缺陷的RNA病毒。5、HEV:属萼状病毒科、RNA病毒。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传染性。2)传播途
8、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临床意义。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人群、季节、地理分布。三、发病机制与病理:*1、肝细胞损伤机制:HAV、HEV、HBV无致细胞病变作用。主要是免疫性肝损伤(细胞毒性T细胞所致)。HDV、HCV有致细胞病变作用。2、乙肝发病机制:由于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1)免疫耐受者:HBV无症状携带状态。(2)免疫正常者:表现为急性肝炎。(3)免疫低下、自身免疫反应,不完全免疫耐受者:表现为慢性肝炎。(4)免疫亢进者:表现为重型肝炎。3、病理特点:(1)基本病变:弥漫性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2)各型
9、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四、病理生理:(1)黄疸;(2)肝性脑病;(3)出血;(4)肝肾综合征;(5)肝肺综合征;(6)腹水。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临床经过:(1)急性肝炎;(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4)淤胆型肝炎;(5)肝炎后肝硬化*: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1)小儿病毒性肝炎;(2)老年病毒性肝炎;(3)妊娠期肝炎。六、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生化检查:血清酶学;血清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2、各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标记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HAV:HBV、HCV、HDV、HEV:分子生物学标记物。3、肝纤维化指标检测七、并发症:* 肝内并发症;肝外并发症;重型肝
10、炎的严重并发症。八、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诊断;3、病原学诊断。九、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2、肝外梗阻性黄疸3、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包括感染、中毒、药物、酒精、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十、预后:各临床类型肝炎的预后十一、治疗:1、治疗原则:足够休息,合理营养,适当用药,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肝药物,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2、急性肝炎:隔离、卧床休息,支持治疗,丙肝早期抗病毒治疗。3、慢性肝炎:除以上外,可进行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 干扰素:a1b、a2b、a3b,长效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抗米未定、阿德福韦酯、恩替长韦等、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胸腺素1等。4、重型肝炎:原则是以支持和对症疗
11、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目的是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5、淤胆型肝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等。十二、预防1、甲肝:接种疫苗。2、乙肝:接种疫苗,推广一次性注射用品;注射HBIG。3、丙肝:筛选献血员。第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一)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二)熟悉流行性乙肝脑炎(简称乙脑)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三)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教学内容】一、病原学:1、病原体:乙脑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外膜含膜蛋白(M)和外膜蛋白(E)。2、病毒的抵抗力低。二、流行病学:人畜共患的疾病1、传染源:人和动物、主要是猪。2、传播
12、途径:蚊虫叮咬。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人多为儿童、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4、流行特征:地区、季节及年龄分布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机制:乙脑病毒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枢神经系统(皮质脊髓)蚊虫 病毒复制病毒血症2、病理: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四、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13天(410天)(6个月)临床类型:* 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爆发型)五、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1020109/L,N80%2、脑脊液:病毒性脑脊液改变3、血清学检查:早期确诊依据为特异性IgM抗体。4、病毒分离。六、诊断:1
13、、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3、实验室资料。七、鉴别诊断1、流行脑脊髓膜炎;2、结核性脑膜炎;3、中毒性菌痢;4、其他病毒性脑炎。八、并发症:发生率约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九、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处理好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及脑水肿三关,宜早期短程应用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十、预防:1、控制传染源:病人和动物、防蚊、灭蚊。2、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第三节狂犬病【目的要求】1、熟悉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2、掌握狂犬咬伤后的早期预防措施。【教学内容】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单股负链RNA病毒。野毒株(街毒株,street strain);固定毒株(f
14、ixed strain)。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狂犬占8090%;2、传播途径:动物咬伤。3、人群易感性:病犬咬伤发病率为1530%;病狼咬伤发病率5060%;及时正确处理被咬伤口后,发病率下降至0.15%。4、影响发病因素:咬伤部位损伤程度,伤口处理情况;疫苗注射情况;被咬个体免疫力低下和缺陷。三、发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1、组织内病毒少量增殖期。2、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期。3、向各器官扩散期。(二)病理: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基底,海马回,脑干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四、临床表现:潜伏期5天19年,通常13个月,发病诱因为受寒、惊吓、劳累或悲伤。狂躁型:前驱期(24天)
15、;兴奋期(13天);麻痹期(24小时,一般618小时)。麻痹型: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无兴奋期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及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动物咬伤史;临床表现。2、鉴别诊断:应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七、治疗与预防:1、治疗:无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几乎100%,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2、预防: 管理传染源:病兽、野犬要进行捕杀,家犬定期检疫。伤口处理:重点。免疫接种:注射疫苗的时间为:0、3、7、14、30天。*:本病要注意防止疫苗性脑炎或疫苗多发性神经炎的发生。第四节流行性感冒附:禽流感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1、
16、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变异及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2、熟悉重症流感的处理措施。3、掌握流感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教学内容】一、病原学:1、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系RNA病毒。2、根据核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又可再分为若干亚型。3、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4、流感病毒生存能力低。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飞沫空气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力。三、发病机制与病程1、病毒复制致细胞病变是流感发病的主要原理。2、受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与脱落、突出的表现为局部炎症。3、受感染的单核细胞系统产生干扰素等多种细胞
17、因子,引起机体对病毒的特异性反应,但一般不形成病毒血症。4、单纯流感过程主要病变损害为呼吸道上部和中部气管,继发感染时病情复杂。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13天。2、临床特点: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3、主要类型:典型流感;轻型流感;肺炎型流感,其他类型。五、诊断:1、流感流行时散发病例不易诊断。2、确立流感诊断主要靠病毒分离。六、鉴别诊断:在流感流行期间与其相鉴别的疾病有:1)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2)支原体肺炎;3)钩端螺旋体病(流感伤寒型);4)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5)链球菌性咽炎。七、治疗1、对症治疗:儿童病人应避免使用含阿斯匹林药物。2、抗病毒治疗:m2受体阻滞剂;金刚
18、烷胺和金刚乙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达菲);扎那米韦。*:抗流感病毒药物发病初期给药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3、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应使用抗菌药物。八、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灭活疫苗采用皮下注射。药物预防(包括中草药预防)。附:禽流感病毒感染。【目的要求】1、了解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2、熟悉禽流感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3、掌握禽流感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预防的方法。措施:【教学内容】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抗原亚型为H5、N1、对禽类有高度致病情。二、流行病学:1、人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与鸡的禽流感流行地区一致。2
19、、禽流感病毒能直接侵犯人呼吸道上皮而发病。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1周以内。2、起病急,早期与流感相似。3、严重的致死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是由病毒在呼吸道复制引起的一种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reactiv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4、实验室:WBC升高或正常,淋巴细胞比例降低,BPC计数正常,肝功能ALT升高。严重病例可见全血减少。四、诊断 1、有明确禽类接触史。2、临床表现:一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3、病毒分离: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到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五、治疗:原则:与流行性感冒相同。六、预防:1、加强对禽类的监测。2、对临床患者严密隔离。3
20、、针对H5N1的亚型疫苗正在研究中。*第五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教学内容】一、病原学:SARS相关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短距离飞沫传播,亦可接触传播。3、易感性和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4、流行特征:流行主要发生在冬末春初,有聚集发病现象,社区散发,可点状暴发流行。三、发病机制与病理:1、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SARS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2、病理:镜下以弥漫性肺泡损伤病变为主。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116天,常见35天
21、。2、起病急:发热为首发症状,为不规则热,驰张热或稽留热、头痛、肌肉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干咳、少痰、肺部体征不明显。3、1014天病情达到高峰、中毒症状加重,严重病例可出现ARDS。五、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2、血液生化检查。3、血清学检测。4、分子生物学检测。5、细胞培养病毒分离。6、影像学检查。六、诊断:1、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2、诊断标准:疑似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医学观察病例;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七、鉴别诊断:本病应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菌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
22、等呼吸系统疾患。八、治疗:1、隔离和护理。2、一般治疗。3、氧疗。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5、防治并发症和继发细菌感染。6、重症病例,加强动态监护。九、预后、预防:1、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少数患者可进展至ARDS甚至死亡。2、预防:(1)立即报告疫情。(2)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和管理。(3)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4)注意个人卫生,确保良好的通风环境。(5)目前尚无疫苗及预防药物。第六节 附粘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目的要求】1、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2、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教学内容】*一、病原学:1、腮腺炎病毒属于付粘病毒科付粘病毒属的单股RN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 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