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doc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第七章 情绪重点掌握情绪: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情绪的维度: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与人的基本的适应行为有关,情绪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生存的状况,是人们
2、心理活动的晴雨计。动机功能。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组织功能。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对其它心理活动的影响,就是它的组织功能。这种组织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交流功能。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情绪的表达方式: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两种,非言语形式主要通过面部表情
3、、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几种途经传递信息。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主张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
4、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2)坎农-巴德学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发的结果。(3)认知评价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
5、“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三种情绪的经典理论假定了情绪的不同成分。它们也假定了刺激事件导致情绪体验的不同进程。在詹姆斯
6、兰格理论中,刺激引发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和行为,被知觉到后引发特定的情绪反应。在坎农巴德理论中,刺激首先作用于大脑的不同中心,直接刺激产生唤醒反应、行为和情绪体验。在认知评价理论中,刺激事件和生理唤醒都同时依据情境线索和环境因素得到认知评价,在唤醒水平和评价性质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情绪体验。情绪调节: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情绪调节的策略: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这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常用策略。控制和修正策略。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
7、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注意转换策略。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表达抑制策略。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合理表达策略。合理表达指采用恰当的表情,它不造成人际和社会适应上的障碍,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密切,这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个体还会选择更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改变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倾诉方式等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与策略
8、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有益于增进个体的情绪健康,也有益于增进团体的幸福。掌握情绪的种类:(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情绪,另一类是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愉快相伴随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与不愉快相伴随的情绪。 (2)心境、激情和应激。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了解格罗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
9、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该模型,情绪发生的过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在情绪发生前,一个是在情绪发生后,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情绪调节,即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第八章 动机重点掌握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特点:动力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性。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隐蔽性。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隐蔽性,人们不能直接地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进行推
10、断,推断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动机强度的大小。活动性。动机是通过活动表现,通过活动获得或达到它们的目标。动机所要求的活动,有心理活动也有生理活动。维持性。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动机与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
11、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动机与工作效率: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
12、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驱力: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动机认知理论:(1)动机的归因理论。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海德还
13、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提出了两维归因模式。(2)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3)自我功效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
14、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4)成就目标理论。平崔克认为,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研
15、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动机的激发:(一)提高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5种特定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的必要的。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这些限制的合理性,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
16、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2)培养学生胜任力。可提供最佳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二)提供诱因与奖励。(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2)组织
17、合作学习。(3)正确运用奖励。首先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奖励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4)慎重使用惩罚。注意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努力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惩罚。(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三)激发自我效能感。(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2)树立学习榜样。(3)设立短
18、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四)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社交动机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学习成绩方面,社交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优于社交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1)师生沟通。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在课堂背景中要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也有三个构成要素:“真诚”、“接受”、“理解”。(2)同伴沟通。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
19、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并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掌握驱力理论: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
20、驱力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诱因理论: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具有持久的推动力。,了解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类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例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兴趣、学习动机、成
21、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等是社会性动机。 第九章 能力重点掌握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1)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如生产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适应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22、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如上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第五,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2)
2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能力的个体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早晚也有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在某些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电大 本科 必修 新教材 期末 复习 重点 提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