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的形成优秀PPT.ppt(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品德的形成第1页,本讲稿共38页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概述品德概述一、一、品德的涵义及构成品德的涵义及构成 (一)什么是品德(一)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或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或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和倾向。第2页,本讲稿共38页(二)品德的构成成分(二)品德的构成成分1.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
2、识。第3页,本讲稿共38页2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1 1)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集体感集体感(2 2)形式:直觉的道德感)形式:直觉的道德感 想象的道德感想象的道德感 伦理的道德感伦理的道德感第4页,本讲稿共38页3.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第5页,本讲稿共38页4.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个
3、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言论和行动。(1 1)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技能(2 2)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第6页,本讲稿共38页二、二、品德的形成品德的形成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表现以个体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形成新的行为方式。第7页,本讲稿共38页社会学习的过程1 1、注意:观察榜样、注意:观察榜样2 2、保持:记住榜样、保持:记住榜样3 3、运动复现:模仿、运动复现:模仿(1 1)直接模仿)直接模仿(2 2)象征模仿)象征模仿(3 3)创造模仿)创造模仿(4 4)延迟模仿)延迟模仿 4 4、
4、动机:强化、动机:强化(1 1)外部强化:外部动机)外部强化:外部动机(2 2)替代强化:杀鸡儆猴)替代强化:杀鸡儆猴(3 3)自我强化:内部动机)自我强化:内部动机第8页,本讲稿共38页有效榜样的特征:有效榜样的特征: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与学习者自身情形相关或相似的行为;与学习者自身情形相关或相似的行为;榜样行为对学习者来讲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榜样行为对学习者来讲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具有别的目的;出
5、于自然,而不是具有别的目的;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第9页,本讲稿共38页(二)皮亚杰的道德理论(二)皮亚杰的道德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n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2-5岁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往往不会顾及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往往不会顾及准则的规定,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他们还准则的规定,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与他人及外界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不能把自己与他人及外界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
6、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第10页,本讲稿共38页n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7、8岁岁)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另外一个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另外一个
7、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观动机。第11页,本讲稿共38页n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8-10(8-10岁岁)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规
8、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规则。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倾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第12页,本讲稿共38页n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0-12(10-12岁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
9、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念上发展起来的。10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第13页,本讲稿共38页n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儿童同伴之间的合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儿童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
10、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帮助儿童发展其道德认识。这样做不好,帮助儿童发展其道德认识。第14页,本讲稿共38页(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n柯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柯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n道德发展的阶段概念是柯
11、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柯尔伯格认道德发展的阶段概念是柯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柯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判断的结构,而不是道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判断的结构,而不是道德判断的内容。按照道德判断结构的性质不同,他将个体的道德判断的内容。按照道德判断结构的性质不同,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提出了他的最全面的阶段模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提出了他的最全面的阶段模型。型。第15页,本讲稿共38页n水平水平1 1:前习俗道德:前习俗道德 道德的最早和最不成熟的道德的最早和最不成熟的形式,个体对什么是对或错还没有采纳社会习俗或形式,个体对什么是对或错还没
12、有采纳社会习俗或将之内在化。在前习俗水平上,个体对行为道德的将之内在化。在前习俗水平上,个体对行为道德的判断主要由对身体产生的后果来确定:引起奖赏和判断主要由对身体产生的后果来确定:引起奖赏和愉快的行为是愉快的行为是“正确正确”的,引起惩罚的行为则是的,引起惩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错误的”。第16页,本讲稿共38页n服从与惩罚:服从与惩罚: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方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方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对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而言,行为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对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而言,行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要么受到惩罚。所有权威的都是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
13、要么受到惩罚。所有权威的都是正确的,不能违反,否则会受到惩罚。正确的,不能违反,否则会受到惩罚。朴素利已主义朴素利已主义n朴素利已主义朴素利已主义 发展到此阶段时,个体的取向就会转向个人主发展到此阶段时,个体的取向就会转向个人主义和交换。只有当个体认为他的行为是对自己有益的,才会遵守义和交换。只有当个体认为他的行为是对自己有益的,才会遵守规则。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并能尽力调和。对于这规则。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并能尽力调和。对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而言,道德感是相对的,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受到奖个阶段的个体而言,道德感是相对的,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受到奖励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励的行为才是正确
14、的。第17页,本讲稿共38页n水平水平2 2:习俗道德:习俗道德 其特点是接受社会关于对和其特点是接受社会关于对和错的准则,即使当遵守无奖赏、不服从无惩罚时,错的准则,即使当遵守无奖赏、不服从无惩罚时,个体也遵守各种规则和社会规范。对规则和习俗个体也遵守各种规则和社会规范。对规则和习俗的遵守是严格的;一条规则的适应性或公平性很的遵守是严格的;一条规则的适应性或公平性很少遭到质疑。少遭到质疑。第18页,本讲稿共38页n好孩子定向好孩子定向 遵守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一些人的遵守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一些人的帮助行为并不是出于要得到谁的赞许,而是因为他们认帮助行为并不是出于要得到谁的赞许,而是
15、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是正确的。为那样做是正确的。n维护权威与秩序维护权威与秩序 青少年知道遵守法律和履行义务的青少年知道遵守法律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必要性。第19页,本讲稿共38页n水平水平3 3:后习俗道德:后习俗道德 人们的道德观完全内化,人们的道德观完全内化,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原则来界定行为的对错。他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原则来界定行为的对错。他们依据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行事,而不理会法律或们依据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行事,而不理会法律或他人的意见;他们的行动是依据内在的标准,行他人的意见;他们的行动是依据内在的标准,行为受自我良心的约束。为受自我良心的约束。第20页,本讲稿共38页n社会契约社会契约
16、个体已认识到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重个体已认识到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他们知道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要性,他们知道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大多数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他们还认识到这些观大多数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他们还认识到这些价值观是人们达成一致的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应该价值观是人们达成一致的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应该加以维护。加以维护。n普遍伦理原则普遍伦理原则 个体已熟悉公平的普遍原则,他们个体已熟悉公平的普遍原则,他们认为应该拥护普遍原则,不管社会中其他人怎么认为应该拥护普遍原则,不管社会中其他人怎么做,他们都按照这些原则行事。做,他们都按照这些原则行事。第21页,本讲稿共3
17、8页n柯尔伯格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理解高于柯尔伯格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道德阶段水平两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他们所处道德阶段水平两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理。但是,他们能够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道德阶理。但是,他们能够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道德阶段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理。事实上,将段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理。事实上,将他们置于高一级的道德水平阶段有助于他们向他们置于高一级的道德水平阶段有助于他们向这一道德水平阶段转变。这一道德水平阶段转变。第22页,本讲稿共38页(四)尤尼斯的道德实践论(四)尤尼斯的道德实践论n人们并不是在经过严密的道德推理、确证其道德人们并不是在经过严密的道德推理、确
18、证其道德行动的正确性之后才作出道德行动,而是在日常行动的正确性之后才作出道德行动,而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道德行为。在尤尼斯看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道德行为。在尤尼斯看来,正是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中,青来,正是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中,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养起对社会少年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养起对社会福利的关心和道德责任感,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直福利的关心和道德责任感,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是道德行为转变的主要机制。接交往是道德行为转变的主要机制。第23页,本讲稿共38页1.青年期道德实践活动的长远影响青年期道德实践活动的长远影响在青少年时期积极参加道德
19、实践活动的人,当他在青少年时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的人,当他们进入成年期之后,比那些当初没有参与这些活们进入成年期之后,比那些当初没有参与这些活动的人更关心社会、社区,更多地参加为社会作动的人更关心社会、社区,更多地参加为社会作贡献的志愿者协会,并积极从事帮助别人、社区贡献的志愿者协会,并积极从事帮助别人、社区发展等公益活动。发展等公益活动。第24页,本讲稿共38页2.尊重人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尊重人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尤尼斯认为,道德本体性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要尤尼斯认为,道德本体性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要理解理解“所有人都共同拥有人性所有人都共同拥有人性”。无家可归、贫。无家可归、贫穷、穷、
20、吸毒并不能把人拒于人性大门之外,并不能由此吸毒并不能把人拒于人性大门之外,并不能由此而剥夺他们作为人的被尊重权利。第二个基本要而剥夺他们作为人的被尊重权利。第二个基本要素是,要从尊重一部分人扩展到尊重所有人。素是,要从尊重一部分人扩展到尊重所有人。第25页,本讲稿共38页3.道德行为和本体性相辅相成道德行为和本体性相辅相成尤尼斯指出,世人在道德上归根结底可以分成两尤尼斯指出,世人在道德上归根结底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利己主义者,另一类是利他主义者。大类:一类是利己主义者,另一类是利他主义者。利他主义者在为别人做好事时,头脑中会同时产利他主义者在为别人做好事时,头脑中会同时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假想报
21、偿。生一种对自我的假想报偿。从道德角度来说,这种人认为,帮助别人不是在从道德角度来说,这种人认为,帮助别人不是在牺牲自我,而是在自我强化,即他们通过自己的牺牲自我,而是在自我强化,即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向着理想自我迈进,从而回答在道行为,使自己向着理想自我迈进,从而回答在道德方面德方面“我是谁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的问题。问题。第26页,本讲稿共38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条件与教育品德形成的条件与教育n一、一、品德形成的条件品德形成的条件(一)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一)个体身心发展水平 品德的形成受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它与生理品德的形成受个体身心发展水平
22、的制约,它与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知识增长相联系成熟、心理成熟和知识增长相联系。在品德的培在品德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否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否则可能会拔苗助长。则可能会拔苗助长。第27页,本讲稿共38页n(二)家庭教育(二)家庭教育1 1、做好子女的榜样。、做好子女的榜样。2 2、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3 3、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4 4、教育中融入亲情。、教育中融入亲情。第28页,本讲稿共38页n(三)学校培养(三)学校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除了通过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除了
23、通过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加以引导外,学校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加以引导外,学校本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也起非常关键本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所学校如果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的作用。一所学校如果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和维护,那么,它培养的学生会更富有活力、创和维护,那么,它培养的学生会更富有活力、创造力和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更造力和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更深刻的人生体验、更健康的人格以及更高远的精深刻的人生体验、更健康的人格以及更高远的精神境界。神境界。第29页,本讲稿共38页n(四)社会环境(四)社会环境n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
24、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众多因素中,社会风气用。而在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众多因素中,社会风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风气好,则人们精神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风气好,则人们精神振奋,乐观积极,勤劳朴实,道德高尚,社会安定;反奋,乐观积极,勤劳朴实,道德高尚,社会安定;反之,则会斗志涣散,悲观消极,偷盗不止,道德败坏,之,则会斗志涣散,悲观消极,偷盗不止,道德败坏,社会动荡。良好的社会风气将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提供社会动荡。良好的社会风气将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提供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第30页,本讲稿共38页
25、n二二 品德不良的矫正品德不良的矫正n对待青少年的品德问题,要防止两种倾向:对待青少年的品德问题,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对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苗头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一是对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苗头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不采取措施及时予以干预和矫正,结果导致不良不采取措施及时予以干预和矫正,结果导致不良品德的形成;品德的形成;二是过度担心青少年的行为,把青少年一般正常行二是过度担心青少年的行为,把青少年一般正常行为看成是品德不良的行为表现,结果导致青少年为看成是品德不良的行为表现,结果导致青少年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步入品德不良的行列。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步入品德不良的行列。第31页,本讲稿共38页(一)品德不良的确
26、认(一)品德不良的确认1、心理测查、心理测查 量表测查:量表测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行为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等儿童行为量表等 投射测验:主体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画投射测验:主体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画图测验等。图测验等。2、行为观察、行为观察3、人群访谈、人群访谈第32页,本讲稿共38页n(二)品德不良的矫正方法(二)品德不良的矫正方法n1.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 正面角色的扮演正面角色的扮演是请当事人扮演积极的、品德是请当事人扮演积极的、品德优良的人物,以使品德改良者体验到作为品德优良的人物,以使品德改良者体验到作为品德优良者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优良者的积极的心
27、理体验。反串角色的扮演反串角色的扮演是让学生充当生活中的另外是让学生充当生活中的另外一个它还不能充当的角色,以对该角色有较一个它还不能充当的角色,以对该角色有较深刻地认识。深刻地认识。第33页,本讲稿共38页n2.认知改变认知改变n品德不良的学生,常把老师的善良愿望误认为是对他们的吹毛求疵,品德不良的学生,常把老师的善良愿望误认为是对他们的吹毛求疵,把学校的教育看成是对他的把学校的教育看成是对他的“镇压镇压”,把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施行的,把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施行的教育看成是教育看成是“整整”他们。如果他们的这种认知偏差没有得到改变的他们。如果他们的这种认知偏差没有得到改变的话,那么,对他们进行品德
28、矫正就很难收到成效。因此,要消除这话,那么,对他们进行品德矫正就很难收到成效。因此,要消除这种不正常的认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立情绪,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关种不正常的认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立情绪,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对他们的爱,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心他们,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对他们的爱,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和学校是爱护他们的,从而对老师产生信赖的情感,扭转师生之师和学校是爱护他们的,从而对老师产生信赖的情感,扭转师生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互相信任,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间不正常的关系,互相信任,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行为。第34页,本讲稿共38页n3.组
29、织活动组织活动n通过有目的开展活动,可以使具有不良品德通过有目的开展活动,可以使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中去感受的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中去感受品德的积极情感,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品德的积极情感,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方式,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的人。方式,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的人。第35页,本讲稿共38页n4自我暗示自我暗示n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在长期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在长期的负面评价下,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自暴自弃。的负面评价下,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自暴自弃。因此,对他们品德的矫正需要建立起他们对自因此,对他们品德的矫正需要建立起他们对自己
30、的积极暗示,即我是一个大家都欢迎,对社己的积极暗示,即我是一个大家都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自我。为此,会有用的人,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自我。为此,教育者应该千方百计的给他们信心,打破其恶教育者应该千方百计的给他们信心,打破其恶性循环的链条。性循环的链条。第36页,本讲稿共38页n5.5.群体干预群体干预n主要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来矫正品德不良的行为。在一主要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来矫正品德不良的行为。在一个群体中如果绝大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这时,群体中极个群体中如果绝大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这时,群体中极少数行为与大家不一致的人就会感受到压力,在一定程少数行为与大家不一致的人就会感受到压力
31、,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力图保持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度上,他们会力图保持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n例如,在班级中开展讲文明的活动,班级的多数同学例如,在班级中开展讲文明的活动,班级的多数同学都以礼貌的行为与同学相处,则少数不文明的学生会都以礼貌的行为与同学相处,则少数不文明的学生会感受到压力,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感受到压力,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第37页,本讲稿共38页n总之,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实际上就是把社总之,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实际上就是把社会关于道德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会关于道德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使他们逐步克服不良思想,不良情感和不良习使他们逐步克服不良思想,不良情感和不良习惯的过程。教育结果向什么方面转化,转化速惯的过程。教育结果向什么方面转化,转化速度的快慢,是由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度的快慢,是由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创设各种良好的决定的。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创设各种良好的条件,增加正确方面的因素和力量,削弱不良条件,增加正确方面的因素和力量,削弱不良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自觉的思想斗争,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自觉的思想斗争,向正确方面转化。向正确方面转化。第38页,本讲稿共3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