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经济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制经济学复习提纲.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政府、市场和管制第一节 管制和公共管制一、管理和管制的概念1、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计划目标的过程。2、管制是管制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已达到预期效果的行为。管制也被译为“规制”。二、私人管制和公共管制管制的主体是私人部门时称为私人管制;管制的主体是公共部门(立法、行政和司法)称为公共管制。第二节 市场失灵和市场经济缺陷一、市场失灵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被称为“市场失灵”:1
2、、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主体假设是 “理性人”,具有 “搭便车”天性,具有非竞争和非排他特性的公共产品市场无法提供。2、外部性。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3、垄断(市场势力)。卖方或者买方(独占市场或者勾结串通)具有足够的市场势力剥夺了交易另一方的福利。4、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假设是具备完全信息,但是当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时市场交易失灵,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市场经济缺陷1、宏观的再生产难以顺利进行,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甚至爆发经济危机。2、市场经济的个体理性、个体的信息完备,难以形成集体理性,体现为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
3、后性和自发性。3、失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第三节 政府管制体系一、对竞争是合法领域的间接管制(一)反垄断管制1、反垄断管制的基本内容反垄断是反对限制竞争行为非法垄断势力的形成和对合法垄断地位的滥用,包括:(1)禁止非法横向和纵向并购。通过企业的并购(水平的或垂直的),单纯扩大规模,没有技术进步,而获得垄断地位,受到严格管制。已经非法获得的需要拆分。(2)水平贸易限制。寡头或众多小企业通过合谋形成价格卡特尔(Cartel贸易联合):价格联盟、控制产量、操纵投标、分配顾客按照产品或地区分配销售等等。(3)垂直(纵向)贸易限制:具有合法市场势力的厂商实施限制竞争、引起不公平和经济效率下降的行为:价格
4、歧视、捆绑销售、掠夺性定价等2、反垄断管制的实质反垄断管制目的是要达到有效竞争的理想状态,判定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合理竞争、是否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二)反不正当管制对企业形形色色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制:禁止假冒、仿造等欺诈手段;禁止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禁止商业贿赂和窃取商业秘密;禁止虚假广告和巨额奖励。处罚以罚款为主(三)竞争是合法领域间接性管制特点 上述反垄断管制和反不正当竞争管制共同构成了对竞争是合法领域的间接维护竞争管制,其特点:1、间接管制。不追求特定目标的结果,通过维护竞争的产业结构和竞争行为提高产业绩效。2、事后干预。体现为对竞争秩序的一种补救修复。3、司法管制。管制机
5、构的行政权力小,随时可以进入司法程序。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合称“竞争法”。二、对法定垄断领域的经济性管制(一)法定垄断形式一:自然垄断产业1、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义。通常由单独行业法律来保护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独家(或极少数几家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以限制竞争,在这一法定垄断领域里,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被认为是具有经济效率的,竞争会损害经济效率。例如:电力、电信、城市供热供水等公共事业。2、自然垄断理论A单一产品自然垄断理论由于产业的规模经济递增(边际成本始终低于平均成本)和成本弱增性(Subadditivity: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产量的成本低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授予独家垄断地
6、位生产成本最低。B多产品自然垄断理论由于存在范围经济,单个厂商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比两个厂商分别专业化生产成本更低,联合生产比分别单个生产更有效率。授予一家生产者同时垄断经营多种产品,往往形成自然垄断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二)法定垄断形式二:价格卡特尔有些产业不具备自然垄断特性,也被纳入管制行列,政府控制厂商数量、禁止议价。这一产业并非由独家垄断,而是寡头或多个厂商组建的价格卡特尔。例如城市交通、药品、医疗等。(三)直接经济性管制政府对上述两类法定垄断领域进行直接经济性管制。1、管制内容各国制定经济性管制的行业法律,承认并立法保护自然垄断产业以及法定卡特尔合法性同时,进行严格经济性管制,对企业价格
7、、产量、投资、质量、服务条款、进入与退出等决策所实施的各种强制性制约。可以用归结为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2、管制特点经济性管制体现为政府管制机构在法律授权下限制产业的竞争,干预厂商决策;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持久事前干预,并且具有既定的具体目标。其特点概括为:限制竞争;较强的行政性;规则性强;事前管制;有特定目标;双向管制。三、社会性管制直接的经济性管制和间接的维护竞争管制被称为“老式”的管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环境和人权问题日益突出,兴起了社会性管制的浪潮1、定义社会性管制着力于校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社会影响,包括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者保护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社会性管制还体现为
8、人权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2、手段以事前的直接管制为主强制企业和消费者决策达到所要求的目标,也包括禁止性的事后间接管制:禁止特定行为;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检查鉴定制度;基准和认证制度。管制特性体现为行政和司法的结合,总的来看偏重行政。由此,社会性管制属于行政性直接管制。四、宏观管制1、手段国民经济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政。2、宏观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管制体系总结:1、最为狭义的政府管制指对法定垄断领域的直接经济性管制。本文后文所指政府管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或指出,就是指直接经济性管制。2、一般意义政府管制是指行政为主导的直接管制,包括上述
9、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3、上竞争是合法领域的间接性管制(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管制)以及政府直接性管制(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合称为(广义的政府)微观管制体系。4、微观管制体系加上宏观管制共同构成(最广义的政府)公共管制体系。第四节 政府管制经济学的意义以政府管制的基本理论和改革为研究对象的政府管制经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1、受到政府管制的产业涉及到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2、受管制产业拥有大量资本和劳动力,其运行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效率3、在WTO的开放背景下,提高受管制产业竞争力十分迫切。4、受管制产业法定垄断,对其进入管制涉及到投资的公平问题;对其合理的价格管制涉及到分
10、配的公平问题。政府管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种伦理观和道德观。第二章 政府管制的起源、成因和目标第一节 公共产品和政府管制一、公共产品的概念和分类现代对公共产品的研究是从保罗A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1954年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第36期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为公共产品做出严格定义开始。(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的定义为: (i=1,I;K=J+1,,J+K)其中i表示个人的序号,K表示商品的序号,表示第K种公共产品的全部消费,表示第i个消费者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由此,公共产品的定义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单个消费者消费的是整个公共产品
11、,个人消费等于全体消费。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二)公共产品的分类1、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德优的公共产品2、公共产品的其他分类(1)按照形态资源形态公共产品、物质形态公共产品、服务形态公共产品、制度形态公共产品、文化形态公共产品、科技形态公共产品。(2)按照区域属性国际公共产品、国家公共产品、区域公共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三)准公共产品的分类1、俱乐部产品俱乐部对其组织成员提供商品(俱乐部产品),成员对俱乐部产品的消费是平等的,对于没有参加俱乐部的人,可以低成本排他。在拥挤点之前的范围内,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效用,体现非竞争性。如果俱乐部的规模为一个人,实际
12、上就是私人产品,如果是全体人,并且不存在拥挤点,就是纯公共产品。共用事业2、部分外溢效果的准公共产品当产品具有部分外部效果时成为准公共产品,这种外部性是指个人或厂商在经济中的活动,可能对不属于该价格系统的另一些人产生外部影响。相对比,完全没有外部效果的是私人产品;具有完全外部性的是纯公共产品。对于可以排他的部分能够收费,其外溢的效果无法通过交易收回。公益事业3、德优的公共产品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而没有政府干预又可能消费不足的产品称为德优的公共产品。有两方面原因导致消费不足:财富初始分配不公以及后天禀赋差距造成的贫困;消费者由于短视不具备充分理性,例如无法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德优的公共产品是社会
13、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要求人们普遍得到的产品,而不论消费者是否愿意得到、不论收入水平如何。例如城市公共交通、邮政通讯等公用事业;也可能是公益产品,例如基本的医药、教育等;也可能就是纯粹的私人产品属性,例如贫困人口的面包和住房。一般而言,俱乐部产品对应的是“公用事业”,包括邮政电信、电力、管道运输、城市燃气、自来水、供热、交通运输、交通基础设施(港口、道路、桥梁等)等等;部分效果外溢的准公共产品对应的是“公益事业”,教育、医疗、药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社区服务等。二、政府管制的本质1、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的本质是政府借助赢利性企业或组织供给准公共产品、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政府经济性管制的
14、对象是盈利性的(具有独立产权的或私营的)公用事业和公益事业。2、社会性管制社会性管制主要应对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无论是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公共资源,其生产、消费和利用都会接受社会性管制。第二节 政府管制的起源英国管制失败形成的国有化+公共定价模式;美国的特许垄断权和价格管制相交换模式。第三节 政府管制的成因和目标一、政府管制(对法定垄断领域的直接经济性管制)的成因受管制产业并不由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或提供服务的技术条件(例如自然垄断)狭隘地决定。当政府认定管制某一个行业符合公共利益的时候,当政府决定管制将如何进行的时候,政府就定义了受管制产业。1、垄断的市场结构符合多方利益政府管
15、制并不是对“自然而然” 形成的自然垄断势力进行管制,自然垄断势力恰恰是政府一手培育的。垄断地位作为接受管制的筹码而被授予的,垄断的市场结构符合多方的利益:首先换取了价格管制的权利,其次限制竞争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稳定,和稳定的普遍服务,最后,垄断权利保证了产业不受竞争的威胁,可以持续稳定发展,价格管制在限制垄断利润的同时,也长期保证了产业的平均利润。2、政府行政性管制降低了司法成本政府的行政性管制极大降低了个案处理的司法成本,政府重当了代表公共利益谈判的中间人。3、明确的定价规则、公正的管制程序和持续干预的管制制度是受管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政府管制的目标1、公共利益目标普遍服务义务、合理价格
16、水平、公平非歧视价格。2、效率目标。促进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内部效率(促进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外部效率(避免产生垄断利润和对经济体系的扭曲)。社会性管制的目标包括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理解对(法定垄断领域的直接经济性)政府管制第三章 价格管制第一节 价格水平管制基本理论一、平衡预算原则采取平均成本定价保证了企业的财务稳定和持续发展,又消除了垄断租金,避免了财务补贴的种种弊端,成为价格水平管制的基本原则。没有垄断利润二、价格水平的动态管制合理的投资管制、进入管制调控产业规模,形成符合产业长期平均成本的价格水平动态调整。动态调整要关注管制时滞的影响。第二节 价格水平管制模型一、
17、投资回报率模型(Rate of Return-ROR模型)1、模型R为企业的收入,在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时等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p和产量q的乘积,如果生产多种产品时P为各产品加权平均一揽子价格水平;C为成本费用(除去资本费用以外的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S为管制者规定的投资回报率(社会平均收益率);RB为计算投资回报率的资产基数(Rate Base),体现为企业投入生产运营的资产总额。2、管制流程(如需深入学习,参照课件)二、投资回报率模型的局限性(一)管制难度大、成本高1、大量讨价还价;2、高难度的监管成本3、复杂主观的会计核算。(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1、成本倒逼管制定价管制期间受管制企
18、业产生超额成本导致价格水平上升,由于管制者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受管制企业凭借着垄断地位会以停止供应等相威胁,逼迫管制者承认高价格,引起管制价格上涨。2、A-J效应埃弗奇(Averch)和约翰逊(Johnson)于1962年提出了A-J模型。在资金回报率确定后,为增加利润总额受管制厂商往往采用增加资产基数的方式用尽可能高的资本-劳动组合(资本密集型技术)进行生产。而这种投资管制者处在信息劣势地位,很难判断是否过多地应用了资本密集型的技术。A-J效应造成受管制行业资本滥用,并且推动管制价格水平上涨。3、X-非效率被管制厂商处于法定垄断的保护之下,并且有“合理报酬”的承诺,上至经营者、下至普通员工普
19、遍存在专断、草率、官僚主义、傲慢和对市场反应迟钝。在这种博弈规则下,被管制厂商难以形成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极小化的共同行为,无可避免地导致企业利润费用化,生产经营成本高居不下。这种X非效率构成了对社会资源的无效率浪费。三、激励性管制1、成本变动风险分担生产经营成本表示批准的计划值,表示实际发生值。为计划的厂商报酬,为实际的厂商报酬。在进行管制条款谈判的时候就把计划值和实际值不一致的处理情况谈妥,设定的风险分担系数,确定厂商和公众风险分担比例。2、标尺竞争某地区性垄断企业的价格不决定于自身的成本,而决定于其它所有同类企业的平均成本:,这样其它企业的平均成本就成为这家企业的成本“标尺”,某区域垄断企业
20、要获得超额利润只有把自己的成本降低到 “标尺”(其它同类型企业的平均成本)之下。当所有的企业都这样做时,整个产业的成本都趋于下降,理想的情况可以降到接近竞争性市场的水平。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若干地区性垄断企业的全国性受管制垄断企业或者像自来水、煤气等区域性垄断企业的激励性定价,又被称为区域竞争。3、特许投标政府作为唯一一家出让方出让特许经营权,投标公司竞争性地出价。强调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拍卖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独家特许经营权,在一定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报价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四、价格上限模型 (RPIX模型)1、模型Pt-1是基期受管制产品的加权平均一揽子价格水平;Pt是受管制年份价格水平上限
21、;I是通货膨胀率(在英国用零售价格指数RPI(Retail Price Index)进行度量,在实际应用时往往还采用消费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X是管制者制定的管制期间的生产效率提高的百分比,同一个管制期间X值不变。X包含了技术进步、管理进步、成本节约、规模经济等因素带来的效率提高X值在新的管制期间需要重新谈判。2、优缺点分析(1)优点风险收益分配更加合理;对企业激励增强;管制成本降低;管制绩效提高,有利于动态管制、形成长期价格水平轨迹。(2)缺点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解决;管制价格弹性大;企业最优行为不是低成本高效率生产。第三节 价格结构管制的基本理论一、理
22、论模式拉姆塞法则最优价格结构组合要求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如果各产品需求弹性相同,则偏离程度即勒那指数相等。二、实践原则1、成本归属定价原则禁止交叉补贴、形成无补贴的价格结构成本归属原则是指各个用户与各产品(或服务)所负担的收费应该完全反映自己所要负担的成本每一用户需要承担令其受益所花费的全部成本:“谁受益,谁付费”。实践中是采取禁止交叉补贴(Cross-Subsidization)的政策,形成无补贴价格(Subsidy-free Prices)结构。2、普遍服务义务和公共利益导向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需要制定针对不同消费能力消费者都能支付得起的价格结构,通过价格结构杠杆对
23、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公共利益为导向节约公共资源(例如以节约用水为导向的自来水定价结构体系)。第四节 FDC(完全成本分摊法)模型和定价方式一、FDC完全成本分摊法的三次成本分摊详细参见课件二、定价方式线性定价定额收费不论消费数量是多少,总金额不变。同一从量定价不论消费数量是多少,单价不变。非线性定价递减递增定价消费总量从量递减定价消费总量越高、单价递减。消费量从量累进递减定价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增加的部分单价递减带最低使用量和最低消费额的消费量从量累进递减定价最低使用量内征收固定费用,超出部分按照累进递减从量定价。递增定价具有三种形式:消费总量从量递增定价、消费量从量累进递增定价和带有最低使用
24、量和最低消费额的消费量从量累进递增定价。和递减定价相反。二部制定价单一二部制定价价格两部分构成:与使用量无关的月或年的基本费用(等于总固定成本除以用户总数)+按照用量支付同一从量价格变通的单一二部制(1)基本费用只收回用户成本而不是全部固定成本。变通的单一二部制(2)选择二部制,对一定需求量以下的用户采取同一从量定价,对一定需求量以上用户采取标准的二部制。复合二部制按照需求种类的不同分别确定不同的基本费和从量费递减复合二部制使用量不同的用户基本费用和同一从量价格不同。一般来说使用量越大,基本费用越高,同一从量价格越低。递增复合二部制使用量不同的用户基本费用和同一从量价格不同。使用量越高,同一从
25、量价格越高。基本费用可能不变可能递增。带有最低使用量的二部制基本费用里包括定额用量,达不到定额量照常缴纳基本费用。三部制定价又被称为“多哈蒂收费”,由两部分基本费用和同一从量定价组成。高峰定价季节高峰定价高负荷的季节价格高于低负荷季节。每日高峰定价每天高负荷的时段价格高于低负荷的时段。节假日定价节假日的负荷异常变动,制定相应区别于平日的价格。负荷调整定价用量水平越高,峰时价格越高。暂停供应定价用户同意在高负荷时期可以中断供应,酌情降低定价。按距离定价邮政、运输、通讯等,价格和距离呈现同方向变动。1、二部制定价第i市场的价格为。定价分为两个部分,被称为二部制定价:一部分是和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
26、支付的固定的“基本费”Bi,针对不同的市场固定基本费用不同。第二个部分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a(q),从量费和消费量成正比。二部制定价使用于固定投入大的公用事业。2、高峰定价对于某些产品难以储存的行业,如天然气、铁路运输等,用量高峰期会产生比平时更高的高峰成本,同时日常供应存在过剩供应能力。高峰成本、过剩生产能力的成本按照归属原则应该由高峰期的产品受益者承担,制定出比日常更高的高峰定价。第四章 进入管制第一节 进入管制的基本理论一、新企业进入在新企业需要进入之前维护垄断市场结构,以避免低效率进入和破坏性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改变需要适时引入新企业。二、“取脂”竞争管制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制定价
27、格结构时,会产生不同产品的交叉补贴某产品的超额利润弥补另一产品的亏损,以保证受补助产品的普遍服务和公共利益。如果新进入企业只从事超额利润产品或超额利润市场的竞争性供给,被称为取脂竞争行为。取脂竞争被认为造成原有法定垄断企业经营难以持续,是一种破坏性竞争。三、可竞争市场理论政府可以考虑放开受管制领域,通过“潜在的进入竞争威胁”以迫使在位垄断者消除超额垄断利润和X非效率。这一制度是理想化的理论设计。第二节 不对称管制一、定义为了培育新进入企业,管制政策会对新进入企业给与优惠,扶植其市场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成长,与原有企业形成势均力敌的对称竞争力。二、管制措施1、允许新进入企业实行取脂竞争;2、免除承担
28、普遍服务义务;3、为新进入企业制定更低的管制价格(培养其规模),通过短期的“不公平”实现产业长期的有效竞争。不对称管制期满之后重新实行统一的管制政策。例如英国电信的“双寡头垄断政策”;我国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不对称管制。第五章 放松管制和再管制第一节 管制失灵(放松管制)的理论分析传统的管制理论基于三个不切实际的假设:成本信息对称(前文激励性管制分析过);技术和需求的是静态的;管制机构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一、政府管制动态边界(技术和需求变动引起管制边界的重新界定)1、技术进步和需求量增长对纵向一体化自然垄断产业的瓦解非网络业务的剥离;高效率网络对低效率网络的渗透(AT&T被拆分案例)2、需求
29、多样化引起管制边界变动(1971年美国邮政重组法)3、替代性产品引发管制边界变动(美国运输业放松管制案例)二、利益集团的影响(一)利益集团理论和管制俘获理论1、利益集团理论由管制机构作为谈判代言人的情况下,厂商和消费者两个利益集团的直接谈判转变成对管制者的争夺。厂商利益集团成员数量少、组织严密,消费者相反;由此,厂商的影响力必定大于消费者。管制价格会系统性地有利于受管制厂商,更多地考虑厂商的利益,消费者的公共利益处于天然的劣势之中,利益集团对管制确实施加了影响,甚至管制本身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2、管制俘获理论以乔治J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更为激进,认
30、为管制立法和管制机构被厂商所“俘获”。首先,管制立法被俘获:“管制是产业争取来的,而且其设计和运行都主要是为了使该产业获得更大利益。”受到管制保护的厂商就会游说政府,以求管制保持下去;其次,在管制过程中,管制机构也会被俘获。由此国家权力成为受管制企业谋取垄断利润的工具。管制机构和管制法律被背俘获(二)管制租金的形成及其耗散1、管制租金的产生租金是指超过资源所有者机会成本的报酬,受管制厂商的机会成本就是使厂商获得平均利润的平均成本,由此租金是指垄断引起的超额利润。价格管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租金,按照平衡预算的原则进行定价。但是大量证据表明管制价格高于竞争性价格,同时受管制企业的垄断地位又是受到
31、垄断保护的,把这种行政性管制导致的租金称为“管制租金”。2、管制租金的耗散围绕着管制租金进行的寻租、避租、创租和抽租引起了大量的社会浪费,最终使管制租金耗散,通过浪费有价值的资源消灭价值。如果是市场竞争中产生的租金,这部分租金归于厂商所有,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哈伯格三角形ABE。如果是管制租金的话,管制租金四边形APCB在寻租、避租、创租、抽租引起的社会资源耗费中耗散。价格成本APECDDBCEOQmQc产量(1)寻租和避租寻租主要通过对管制立法者和管制机构进行游说并施加影响,创造、提高或保持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并制定有利于自己的管制价格。避租指另一些利益集团试图避免因寻租对自己利益带来
32、的损害,也会进行游说。(2)创租和抽租创租就是政府(在不该进行管制的产业)进行管制,使某行业产生租金供给,厂商如果觉得有利可图就买进管制。抽租是指政府威胁取消某一行业的管制(取消管制租金)或者要增加卡特尔成员的数量(降低管制租金额),从而索要政治报酬。第二节 放松管制的政策实践一、英国私有化英国采取了将被管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并且把股份出售给私人的方式,使得被管制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利益主体。联系我国公用事业的现代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公用事业公司股份上市流通,于此同时我国也引入民营资本参与被管制产业的供应。这使得管制者和被管制者形成各自的利益边界。二、竞争自由化1、非网络业务彻底拆分、纵向分离
33、分析:我国电信、电力、石油等的不彻底拆分2、替代技术出现领域引入新进入者,同种网络互通互联,不同技术的网络横向竞争。3、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分离案例:英国邮政改革。第三节 再管制再管制是指放松管制下对管制体系进行重构。一、放松管制之下的市场结构和管制政策(一)统一网络平台的竞争及管制1、网络建设开放,整合网络平台。2、网络接入管制:强制开放接入(纵向接入 和横向接入)、接入费率水平管制(多采用价格上限模型)、歧视性定价管制3、基于网络平台上的自由竞争管制(彻底的纵向拆分、匿名销售、自由选择)基于完全拆分(二)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管制1、受管制产品和竞争产品实行财务分离2、优先供应受管制产品并且实施
34、价格管制3、商业目标的产品自由定价但是禁止捆绑销售和掠夺定价二、管制模式(一)经济性管制和反垄断管制相融合(放松管制前采取的分离模式)原先经济性管制领域同时受到“行业管制法律”和“竞争法”的协同管制。(二)对管制机构形成复杂的制衡 1、反垄断管制的制衡;2、司法制衡;3、公众和舆论的制衡(例如听证会)(三)更多地采用价格上限模型三、公共利益保障新模式(一)由主导运营商承担1、网络的开放性非歧视接入、互通互联的义务;2、对终端用户提供普遍非歧视服务。(二)形成提供普遍服务的价格结构1、将原先主导运营商的义务扩大到整个行业2、建立普遍服务基金以保证普遍服务和贫困者的低价格。(例如1996年美国电信
35、法要求电信公司强制上缴普遍服务基金)(三)对消费者直接提供价格补贴私人产品常采用这种方式保障公共利益。专题一:放松管制下对管制机构的制衡(详见课件)专题一:再管制中对管制机构的权力制衡(详见课件)专题二:我国价格听证会制度的完善(仅供参考)专题二:当前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完善价格听证会是一个“讨价还价”、透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的场所,虽然不具备裁决能力但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管制制衡机制起到了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当前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完善从以下一方面着手:(1)对消费者团体和专家团进行职业化建设。利益集团理论说明,对于消费者团体而言,争取良好的管制政策是团体的公共产品,由于消费者团体成员数量多、组织松散,
36、和企业比较具有天然的劣势。需要给与足够的激励才能够有人为消费者集团争取利益。进行激励的较好的方法是进行职业化建设,由常设的非赢利组织(例如专业消费者协会)雇用专职的经济、法律专家参与听证会。(2)避免听而不证。听证会的核心目的是管制者、消费者利益集团以及企业互相辩论、用翔实可靠的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公共利益。但从2002年1月12日我国第一次全国行政决策听证会2002年春节铁路票价上调听证会被披露的听证过程看,基本上是涨价申请人宣读一下申请材料,消费者代表问一些并不十分专业的问题,然后调价方案就公布了。尤其是消费者代表,缺乏准备,只是谈论一下自己对价格上涨的主观感受,
37、难以成为论据。当然,这和信息不对称有很大关系。“听而不证”,价格听证会就成为了价格发布会。(3)实行“公示制度”,加强信息透明建设。 “公示”制度是听证会重要的程序建设:消费者代表的选举办法、消费者代表名单;管制机构、申请调整价格的企业以及消费者代表三方准备的资料;消费者代表投票情况;再次听证的情况;管制机构裁决的依据、对公众利益的影响等等都需要“公示”。最后,需要将价格调整决定进行一定时间的向全社会公示,在公示期间经社会各界讨论,没有明显的反对意见才付诸实施。(4)引入独立审计力量作为听证证据。企业申报的价格调整材料须经第三方独立审计才能生效。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理由相信企业的成本信息是真实的。可以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被管制企业必须接受外部审计,作为其取得营业许可证的基本条件。通过信誉良好,有很高知名度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被管制企业的生产成本、管制政策特别是价格管制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向全社会公布。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减轻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对被管制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同时使管制活动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