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管理师复习资料---最后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信息管理师复习资料---最后定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部分 信息化战略规则一、基础信息调研可以分为企业信息化外部环境调研、企业信息化内部环境调研。 调研行业经济状况 业务环境 行业结构二、 外部环境调研分为 竞争基础以及在这种竞争中业务面对的特殊问题和压力 信息技术环境 企业的使命和目标 业务活动 内部业务环境 强处和弱点内部环境调研分为 结构和风格 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资产和资源 三、信息技术通过以下几方面影响企业外部环境:1.网络环境的形成 2.行业竟争结构的改变3.顾客需求行为的变化 4.企业交易模式的改变与价值链的再造。四、按照信息传播的公共渠道与非公共渠道划分,企业信息化情报的信息源可以分为公开信息源与非公开信
2、息源。1.公开信息源包括:政府部门、图书馆与信息中心、行业协会、系统集成商展览会、各种统计与商情数据库、因特网等。2.非公开信息源包括:人际交流网络、会议资料、成功企业内部资料等。五、对服务厂商进行调研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1.技术水平、2.服务水平、3.实力状况(资金、人才)4.信誉度、5.市场占有率 6.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 7.厂商的行业领域六、调查了解相关产品的市场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性能与价格 2.市场占有率 3.先进性 4.适用性 5.兼容性七、信息资源规划:简称IRP,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八、做好资源规划的意义:1.帮助理清
3、并规范表达用户需求,落实“应用主导”。 2.整合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系统集成。 3.指导SCM ERP CRM等应用软件的选型并保证成功实施。九、理查德.诺兰提出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过程有六个阶段:起步、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诺兰模型。十、数据流图的作用:便于用户表达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及其联系;便于两类人共同理解现行系统和规划系统框架;清晰表达数据流的情况;有利于系统建模。十一、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十二、数据模型分类:概念数据模型和逻辑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是由一系列概念数据库构成。概念数
4、据库是最终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反应了用户的综合性信息需求。逻辑数据库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对概念数据库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一个逻辑数据库是由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组成。十三、构成企业经营战略的要素:1.产品与经营领域2.企业的成长方向3.竞争优势4.协同作用。十四、经营战略的制订:1.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2.调查过程3.战略决策过程4.战略具体化和完善过程。十五、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步骤主要包括:基础信息调研、能力和现状分析、信息化战略目标设计和战略制订。十六、企业信息化战略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企业发展战略、使命和目标2.企业商业环境、业务模式及流程3.企业竟争策略和信息化的战略意义。4.企业业务流
5、程分析及流程改进方法5.企业信息技术与业务应用的实现方式分析6.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架构模型规划7.企业信息化业务应用架构模型规划8.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组织保障计划与项目推进计划。十七、信息化架构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设计包括:1.数字语音视讯网架构2.办公自动化系统架构(OA)3.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架构4.呼叫叫心系统架构5.分销资源管理系统架构6.知识管理系统架构7.电子商务系统架构8.决策支持系统架构9.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架构10.供应链管理系统架构十八、企业管理制度的特点:权威性 系统性 科学性 无差别性 强制性 相对稳定性十九、企业管理制度的构成:1基本制度(领导制度+组织制度)2工作管理制度3
6、责任制度二十、制订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1.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迈向规范化的前提2.有助于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3.为统一认识奠定了基础4.是信息化应用持续推进的保障。二十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制订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面向资源的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面向项目的管理制度的制订。二十二、对执行制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出初步调查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分析调查时应注意几个方面:1.针对性2.及时性3.系统性二十三、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包括如下方面:1.企业结构分析2.业务流程分析3.设备分析二十四、决策层的培训目标:要使之理解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意义以及企业信息系统各模块的管理理念
7、,能够找到其所需要的决策数据。 管理层的培训目标:要使之能够熟悉企业信息化的环境,能够控制信息系统执行人员的工作。 信息化执行人员的培训目标:要使这能够完成应用软件各项功能操作,制定相关培训计划时须注意企业应用软件硬件的情况以及具体的操作知识。二十五、通用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试卷法 测评软件法 案例分析法二十六、信息化培训效果评估的总原则:一级评估,观察受训人员的反应,二级评估,检查参加培训人员的学习结果,三级评估,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四级评估,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第二部分 信息系统开发一、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明确系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二、
8、 总体规划的目的具体包括:1.保证信息共享2.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3.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三、对当前系统的调查,通常可分成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在总体规划阶段是进行初步调查。在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系统分析时,在初步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详细调查。四、在制订具体的新系统目标时,应考虑使目标具备以下重要特征:1.目标总体战略性2.目标的多重性3.目标的依附性4.目标的适应性5.目标的长期性五、不同的调查方法有不同的侧重面,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调查程序上先自上而下地初步调查,在了解全局、总体的基础上再自下而上地具体调查。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数量概念,供应量分析之用。系统初步调查必然涉及对现行系统
9、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分析。六、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实质上是一个把企业的战略转化成信息系统的战略转化过程。在总体思路上,一般经历:首先自上而下识别信息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信息系统,以支持目标。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工作流程的核心部分:定义企业过程和数据类,分析研究现行系统对企业的支持,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确定新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确定新信息系统的实现优化顺序。企业系统规划法(BSP)遵循的原则:1.支持企业的总目标。2.在面企业中管理各层次的要求3.从方法论上摆脱信息系统对旧组织机构的依从性。4.使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有良好的整体性。5.自上而下规划和
10、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七、决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交互语言系统、问题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组成。决策支持系统强调的是对管理决策的支持,而不是决策的自动化,它所支持的决策可以是任何管理层次上的,如战略级、战术级或执行级的决策。所谓决策支持系统就是能帮助决策者利用数据和模型去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交互式计算机信息系统,它是充分运用可供利用且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的有效性系统。八、物料需求计划(MRP):方法是为了克服早期库存控制中提出的订货点法的缺陷,其核心是根据生产计划表上何时需要什么物料来订货,即解决了物料未来的缺货现象,而
11、且通过预测投料情况来进行生产安排,又不使库存量过多而造成资金积压。九、制造资源计划(MRP-)管理专家在MRP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技术、采购等各个业务环节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由此形成了MRP-理论。MRP-是一套适合于制造行业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其中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是其核心功能。十、计算机制造系统(CIMS)是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现整体效益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计算机制造系统(CIMS)核心内涵便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观点和
12、信息观点,即用计算机采取信息集成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求得企业的整体效益。十一、制定新系统的总体开发策略:1.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整体性和逻辑性较强,但工作量太大,开发费用较大。2.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这种方法可根据较少的资源边实施边见效,容易开发。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可能导致功能和数据的冗余、矛盾。3.综合开发策略。由于自上而下的方法适合于系统的总体规划,而自下而上的方法适合于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因而,最好的策略是将它们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自的优点。十二、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技术上的可行性2.经济上的可行性3.管理上的可行性4.开发环境的可行性。十三、业
13、务流程优化的实质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做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造,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等方面获得重大的改善,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有时也称作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任何企业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技术、组织、人。十四、系统分析:也称系统逻辑分析,是系统详细开发的关键阶段,具体说,在系统分析阶段要求开发人员详细了解每一个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及信息处理流程,理解广大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然后运用各种系统开发理论、开发方法和开发技术确定出新系统应具有的逻辑功能,再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来,形成这个系统逻辑方案,这
14、个方案不但要能够充分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和用户取得一致意见,而且要能够使系统设计员和程序员由此设计、开发出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对现行系统做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分析,将系统详细调查中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的目的是将用户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确定下来。十五、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1.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2.确定新系统初步的逻辑模型。3.编制系统分析说明书十六、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之间缺乏共同语言,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这是系统分析工作中的主要难点。相应的对策有:1.做好用户事前培训工作。2.做好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工作
15、3.选择正确的开发方法和良好的表达工具。十七、系统需求分析:包含需求详细调查和需求分析两个阶段。 详细调查要作原则:1.自顶向下全面展开2.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3.分工和协作相结合4.点面相结合展开调查5.主动沟通的工作方式十八、数据流包括:物流、事务流、货币流、人员流十九、数据流程分析一般需要用到三种工具:分层的数据流图 数据字典 加工说明二十、数据流图或称数据流程图(DFD)是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摆脱了系统的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对每个数据流、文件和数据项加以描述,这些定义所组成的集合称
16、为数据字典。数据字典中有三种类型的信息需要描述,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数据项条目。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分割的,是组成数据流和文件的基本单元,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加工说明是从数据处理功能的角度对数据流图进行描述,它与数据字典一样是对数据流图的补充。加工说明的描述工具:结构化语言 判定表 判定树。结构化语言描述问题时只允许使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二十二、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任务是:对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对数据流程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在现行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系统的目标,设计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二十三、一份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主要包括:1.
17、组织情况概述 2.现行系统概况 3.系统逻辑模型 4.新系统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管理方法、算法和模型 5.与新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的建立 6.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 7.用户领导审批意见二十四、如果说系统分析解决了“系统是干什么的问题,那么系统设计是解决怎么干。从大体上说,系统设计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系统设计的任务就是要依据系统分析阶段产生的文档资料,采用正确的方法确定新系统在计算机内应该由哪些程序模块组成,它们之间用什么方式联结在一起以构成一个最好的系统机内结构,同时还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将所设计的成果表达出来,此外,考虑到实现系统功能的需要,还要进行数据库的详细
18、设计、编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系统的安全设计等。二十六、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在保证实现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灵活和适应性是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二十七、系统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目标、功能、结构二十八、系统应有五个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二十九、系统分解的原则:可控制性原则 功能聚合性原则 接口标准化原则三十、系统划分的原则: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使数据冗余较小 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 适应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三十一、模块结构图基本符号控制信息 表示调用表示数据模块名表示模块 转接 三十二、模块间的调用可分为三类:判断调用
19、,一般调用和循环调用。三十三、耦合和内聚是来衡量模块间的独立性。耦合表示模块间的联系程度。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一般来说,在系统中各模块的内聚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将越少,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评价模块质量的标准是“耦合小,内聚大。模块的耦合方式: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其中数据耦合的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内聚方式有六种,即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功能内聚,其中功能内聚的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三十四、事务分析用于将高层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图。变换分析提供了一种将低层数据流程图转换成模块结构图的方法。 代码设计 输出设计 输入设计三十五、详细设计: 处理过程设计 安全
20、设计数据库设计 人机界面设计代码设计原则:1.唯一化 2.规律化 3.标准化 4.可扩充且容易修改 代码种类:按文字种类可分成:1.数字代码2.字符代码3.数字字符混合码 按功能则分:1.顺序码2.层次码3.助记码输出设计:1.输出要求的确定2.输出格式的设计 3.输出方式输出方式:1.报表输出2.磁盘文件输出3.图形输出输入方式:1.键盘输入2.模数数模转换3.网络或通信传输。校对方式:1.人工校对2.二次键入3.根据取值范围进行控制。输入界面设计原则:可靠性 简单性 立即反馈性 输入界面的简单明了 输入界面的色彩适中 输入界面风格统一输入界面的布局:主要包括:1.标题部分2.数据提示与输入
21、部分3.信息提示部分4.功能选择部分因此系统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整个系统划分成模块、以便在系统实施阶段进行编程。人机界面的主要形式:菜单方式、会话方式、操作提示方式以及操作权限管理方式。三十六:总体设计阶段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成果是一整套源于数据流图并经过优化和补充的分层模块结构图。三十七: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它既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也是系统实施的主要依据。系统设计方案:1.模块设计2.代码设计3.输入设计4.输出设计5文件和数据库设计说明6.模型库和方法库设计7.网络设计8.安全何密设计三十八:在系统实施阶段的初期应预先完成的工作有:组织实施的领导机构,编制实施计划,
22、组织不同实施人员认证,协调工作进度,确定优先顺序,确定和分解实施的内容,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和验收标准。三十九:软件测试所采用的方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是穷举输入测试,白盒测试是穷举路径测试。四十:在决定某个系统的测试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系统的目的2.潜在的用户数量3.开发机构 程序编制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编码、测试、排错四十一、制订系统实施进度的两种途径:1.开发小组根据信息系统的最后期限从后往前安排时间2.开发小组根据项目和资源情况制定初步计划和交付日期。四十二、选择系统转化方式的原则:既要保证新系统的使用,又要保证不影响企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常见的系统转换方式有三种:直
23、接切换 平行切换 分段切换。第三部分 信息系统维护一、维护活动的分类:按目的不同可分为:改正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 按内容可分为:硬件设备维护 数据维护 软件维护。 定期保养性维护硬件设备维护 突发性故障维修二、分布式数据库管理: 数据分布方式是指数据在分布系统中如何存放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数据分布是将数据资源分布在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地方,多个数据资源既有独立性又逻辑相关,它们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成一个逻辑上的整体。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可分为同构与异构两种形式。同构系统:如果各结点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同一种数据模式、使用同一种命令和查询语言,则称为同构系统。异构
24、系统:如果每一个站点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都不同,即如果它们都有独立的数据模式、命令和查询语言,那么整体构成的分布式数据称为异构系统。对数据库站点的管理方式:1.紧密集成2.半自治3.全自治三、信息系统维护的组织机构可分为三种:一是单元控制模式,二是部门域控制模式,三是主域控制模式。单域控制:优点: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专业化管理,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系统维护过程中人、财、物的统一调配和使用。缺点:一是信息中心人员和各业务部门人员不能很好地协作,各自不了解对方的知识和业务特点,各自偏重本部门情况,协调成本较高。二是各业务部门极易产生依赖思想。部门域控制: 优点:一是能充分调动业务部门的
25、积极性,二是能根据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提出对信息系统的改正性维护、适用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要求。缺点:一是在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时缺乏整体考虑,各部门都可能从各自的目标出发,不考虑相互之间的联系,二是各业务部门都需要配置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造成人力资源的冗余。主域控制: 优点:既照顾了各业务部门的特点,又能统一管理,是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形式.缺点:一是条块分割,系统维护人员的管理关系复杂,二是系统维护机构规模较大,维护成本较高。单域控制模式比较适合于业务量小、组织结构简明、信息系统规模较小的企业;部门域控制模式和主域控制模式则适合于业务量较多,地理位置分布较广、信息系统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企业
26、或企业集团。四、一般而言,在人员构成上,系统维护的组织机构可能包括维护主管、技术主管、系统软件管理员、系统硬件维护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维护员和应用软件维护员等具体人员或岗位。五、数据处理量:包括系统每天的运行时间、处理内容、数据吞吐量等内容,这些资料是反映信息系统软硬件功能和状态的最基本的数据。六、系统维护阶段:1.提出维护申请2.技术评估3.下达任务4.制定详细计划5.计划实施6.组织验收7.资料存档七、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1用户标志和鉴定2、存取控制八、数据存储管理的相关概念:1数据备份2、数据恢复3、数据归档4、归档恢复5、在线备份6、离线备份7、全备份8、增量备份9、并行技术
27、10、数据克隆九、容错系统一般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二级容错技术主要是针对数据服务器的硬盘采用的容错技术,第三极容错则是针对整个服务器的双备份技术。十、系统备份与恢复工作有以下5个步骤:1计划2、备份3、演练4、组织5、分析十一、管理信息的特点:1、信息来源的分散性2、信息量大且具多样性3、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4信息的发生、加工和使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十二、根据信息是否数字化,可以将信息源分为数字化信息源和非数字化信息源十三、确定识别信息采集的内容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1人员素质准备2、摸清用户主要信息需求3、选准核心资源4、信息环境扫描十四、信息的采集法:1、积累2、购买3、座谈4、观察5、参加社交活动6、参加本行业的正式会议7、联机检索8、企业内部网络十五、简单信息传输系统模式信息传播者信道 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信息源信息媒介信道十六、实现信息组织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类法、主题法和数据库技术方法十七、数据仓库的关键技术:1数据的抽取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仓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对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第二个是并行处理,第三个是针对决策支持查询的优化,第四个是支持多维分析的查询模式十八、知识发现过程有三个阶段组成: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表达和解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