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改.doc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改.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隆县实验小学“卓越课堂”语文导学案备课教师钱先菊 邹清会2013年 月 日第 周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教学准备1 了解李白及其诗。2 敬亭山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 节导 案学 案设计意图导入激疑约4分钟(一)导入语: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
2、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二)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带着崇敬走进李白的古诗。调动学生想学愿学能学的内驱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自学质疑约4分钟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1自由读诗。2指名读诗。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合作释疑约12分钟(一)学生自
3、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二)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1释题意。独坐:单独的坐。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2抓景物。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做好在全面交流的准备。 学生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古诗,为理解诗意打好基础。归纳试用约12分钟(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1. 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2. 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4、?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3. 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4. 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5. 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 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
5、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2. 释疑。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3. 感悟。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
6、友,难道他不孤独吗?!4. 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1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对字词句的理解。2学生根据诗句意思想象画面,谈感受。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学生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古诗,为理解诗意打好基础。巩固运用约4分钟 (一)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二)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三)背诵全诗。学生朗读、背诵全诗。古诗以诵读为主,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拓展活用约4分钟(一)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
7、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二)布置作业1.背熟独坐敬亭山。2.默写独坐敬亭山。1学生交流喜欢的诗。2学生完成作业。紧扣单元主题及课文特点,由课内引申开去,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受到诗词的熏陶。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看 相看鸟尽云闲坐敬亭山(备感孤独) (寻求安慰)备课教师钱先菊 邹清会2013年 月 日第 周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三首望洞庭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
8、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 节导 案学 案设计意图导入激疑约4分钟(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9、,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1.学生介绍洞庭湖的有关内容。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调动学生想学愿学能学的内驱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自学质疑约4分钟(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ng、潭tn、螺lu、磨m。把诗句读流畅,指导读出节奏。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10、 学生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古诗,为理解诗意打好基础。合作释疑约12分钟(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11、(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发
12、挥想象,自由描述。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2不懂的地方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疑难。3学生感情朗读前两句古诗。4讨论理解后两句古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5感情朗读整首诗。 教师以引导为主,把时间留给学生,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归纳试用约12分钟(一)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二)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三)这样的美景,吸引
13、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出示: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读诗,感悟诗情,表达对洞庭山水的热爱。欣赏洞庭山水图,感受洞庭山水的美。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生读诗,对比两首诗的内容,背诵两首诗。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巩固运用约4分钟(一)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二)指导写字1 学生用自己喜欢
14、的方式记忆生字。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3学生完成习字册学生记忆生字,默写古诗,完成写字本。 总结课堂,练习写字,达到积累巩固知识的目的。拓展活用约4分钟(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诗句的意思是:_。2.此句中诗人把_比作_。(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1学生观看,欣赏。2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由课内引申开去,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受到诗词的熏陶。作业设计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积累古诗。板书设计望洞庭刘禹锡赞美月夜洞庭美景备课教师钱先菊 邹清会2013年 月 日第
15、 周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三首忆江南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准备江南风光的多媒体课件及资料介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 案学 案设计意图导入激疑约4分钟(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学生背诵古诗,了解五言诗、七言诗。调动学生想学愿学能学的内驱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自学质疑约4分钟(二)初步理解
16、词与诗的区别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词与诗的区别。 新旧知识联系,根据资料理解词与诗的区别,为更好的学习词做铺垫。合作释疑约12分钟(一)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1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二)简介时代背景: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词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三)解题: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
17、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一)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学生自由读词,读准字音,借注释读懂词语。 学词前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为理解词的意境作铺设,理解时紧密联系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归纳试用约12分钟(一)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再读这首词
18、,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三)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要点如下:首句“江南好”,直写“江南”之所以值得回忆,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那么,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
19、里?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春天来。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
20、尽,不失为大手笔。(四)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自读词,提出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读懂的词、句。全班汇报交流句子的意思。教师以引导为主,把时间留给学生,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巩固运用约4分钟总结升华(一)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美景 大自然)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江南美景。学生交流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读词、想画面、说意思等多种形式学习这首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拓展活用约4分钟拓展性练习。(一)以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