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MR个人复习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经济地理学MR个人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MR个人复习资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1.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3.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4. 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5. 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地理学、企业(公司)地理学等。6. 经济地理学对
2、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异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 区位: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2.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
3、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3. 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费运费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4. 生产的三要素: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
4、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5. 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6. 区域环境:区域环境是除了基本生产要素之外,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某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为区域环境因子。7.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子: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市场规模对经济区位活动的影响、市场特性对经济区位活动的影响)、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8. 交通三要素:
5、交通网、交通流、地域9.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贝塔指数 ;(2)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3)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4)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经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探索农业生产地域配置原则 理论前提:A. 肥沃的平原中
6、央只有一个城市;B.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C.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D. 距城市80 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E. 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F.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形成机制: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空间配置原理: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意义: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1)揭示了同等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来源于生产区位和消费区位的距离,最终形成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格局(2)不存在绝对优异的农业生产
7、方式、距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布局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经济学上的意义:采用了抽样的研究方法,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缺陷:(1)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2)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3)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距离因素决定性制约作用减弱(4)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2. 一般成本因素包括:相关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力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3.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
8、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基础上: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a.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b.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c.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4.(1)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
9、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对应上述设定的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两个因子,即可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5. 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
10、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6.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即劳动力成本与区位重量之比。7. 韦伯工业理论的意义: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局
11、的一般理论。8. 韦伯工业理论的局限性:第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现实中运费率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此外,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运输方式不同都会造成运费的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第二,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现实的。第三,就工厂经营而言,可分为生计性经营和企业性经营两种。第四,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这种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第五,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的下降或者替代性材料的使用,都使最适区位发生变化
12、,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发生从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发展,加之交通手段的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第六,交通发达程度的提高使得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第七,其他诸如地域政策因素等。9. 其他区位理论:(1)兰帕德区位理论: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2)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主要分为运费结构分析和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分析两个部分。(3)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
13、形。10. 史密斯总结发展出了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每生产一单位的费用由折线AC(平均费用)或TC(总费用)表示;每一单位产品的收入由折线P(价格)或总收入(TR)表示。 (1)政府的政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2)企业家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1. 普雷泽的行为矩阵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1 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2.中心地三原则: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K
14、=3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中心关系:1-2-6-18-54- 区域关系:1-3-9-27-81-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中心关系:1-3-12-48-192区域关系:1-4-16-64-256-(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
15、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来由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中心关系:1-6-42-294-2058- 区域关系:1-7-49-343- 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3. 克式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下列研究具体指导意义: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
16、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4. 克式理论存在的缺陷:第一,克里斯泰勒只重视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第二,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第三,克里斯泰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第四,克里斯泰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
17、出集聚利益。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5.货物供给范围: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线,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6.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在这些因子中,有的对某种区位起决定作用,而有的对其他区位起决定作用,也有些区位选择是这些因子
18、综合作用的结果;四是地价,不同等级的零售商业中心,能够支付地价的能力也不同,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7.零售业空间模型:一是关于零售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和职能结构模型,二是关于零售业活动的区位模型。8.服务区位论:服务类型:第一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第二类服务业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是为其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第三种类型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三个层次:一是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二是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三是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中心地理论,但服务业区位选择具有极强的集
19、聚趋势,受交通便捷与可达性、信息的可获得性、专业人才的集聚程度等的影响。9. 集聚目的:企业的经营者追求集聚利益的目的:一是便于与外部组织的接触,二是有利于与政府和相关机关的接触,三是接近于顾客和依赖人,四是接近于关联企业,五是接近于其它服务业,六是决策者集中等等。10. 企业管理职能的办公机构一般都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其原因为:一是这种区位选择可以使情报和信息的输送和收集的距离摩擦费用最小化,二是这类服务业能够支付高额的地租。11. 中心地理论:服务或产品的等级由四个要素决定:价格、购买率、门槛和范围。12. 服务业在空间的集聚的原则为:一是集聚利益指向,即为了得到外部经济利益和减少不确定因素
20、的影响而在空间上的集聚;二是劳动力指向,在城市CBD具有各种高度熟悉的技术和业务管理人员,因此,为了获得这些人才,管理机构的区位多选择于中心商务区。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1. 企业增长的动因: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即是(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2. 企业增长的战略: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现实中,
21、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3. 企业空间增长三阶段:阶段:阶段: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阶段: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阶段: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这三个阶段较好地概括了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复杂、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地理范围逐步扩张的过程。4.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5. 企业的空间演变模型:沃茨的市
22、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6. 公司组织机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1.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2. 跨国投资的三个问题: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投资。3. 跨国投资的原因:产品周期理论: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
23、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折衷理论: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产品周期理论中,在成熟产品阶段,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在标准化产品阶段,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学 MR 个人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