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鸭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成年鸭较易感。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20
2、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
3、,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 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或挣扎着上岸。严重时则完全 不能行走和站立。病鸭下痢。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 羽毛沾湿。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病的后期,病鸭体温逐渐下降至常 温以下,精神高度沉郁,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为2-35天,多呈急性经过。自然流行时,死亡率达90以上,病程
4、短,通常在发现停食后1-2天即死亡。个 别不死的可转为慢性,病鸭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最具特征的症状为角膜混浊,甚至溃疡,一侧性或双目失明。一周龄前后的小鸭也有发生鸭瘟病例。其症状基本上与大鸭所表现的症状相同,但临死前常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剖检:急性败血症,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呈现出血斑点,消化道粘膜出现坏死斑点病灶,实质脏器变性。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头和颈部的皮 肤肿胀、紧张,切开时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舌根咽部、腭部及食道、肠道、泄殖腔粘膜表面常有淡黄、灰黄或草黄色的伪膜覆盖,刮掉后即露出鲜红色、大小不一 外形不规则的出血溃疡面。肝、脾表面和切面有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斑点,脾脏常变小
5、、发黑、胆囊肿大,卵泡内出血与变形。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以及病理剖 检变化等的一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鸭瘟最容易误诊为鸭霍乱,尤其在这两种病经常流行的地区,应考虑有没有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鉴别诊断。可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区别:第一,从流行病学特点区别。鸭霍乱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流行期不长,多呈散发性,也呈地方流行性,除鸭以外,鹅、鸡均可感染发病。而鸭瘟相对地发病稍缓慢,流行期比较长些,多呈地方性流行,但不会引起鸡发病。第二,从临床症状区别。鸭霍乱的病鸭,除少数慢性病例外,一般不表现头颈肿胀现象;而鸭瘟病鸭则都表现有头肿、流泪的特征症状。第三,从病理变化
6、区别。鸭瘟病鸭的食道和泄殖腔粘膜有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而鸭堆乱无此病变。鸭霍乱的肺脏常有严重病变,呈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还会出现大叶性肺炎;而鸭病仅仅颈部呈炎性水肿,肺脏无此明显变化。第四,从药物治疗效果区别的。鸭霍乱应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都有良好的效果;而鸭瘟无效。预防与防治:(1)在没有发生鸭瘟的鸭场或地区,应做好预防工作,定期给鸭注射鸭瘟弱毒疫苗,种蛋鸭每年接种2次。接种时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100倍,20日龄左右的小鸭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1.5-2个月龄时重复1次,肌注1毫升。(2)鸭舍应经常保持清洁,定期严格消毒。(3)对已发病的鸭群加强观察、检
7、查,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并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用法同上。(4)发病鸭群的场舍,每天做好粪便的清理工作,并用10%-20%石灰乳或百毒杀、菌毒敌进行消毒。、雏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病程较短。发病初期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给养鸭业带来很大损失。流行特点:本病主要是侵害3-15日龄的雏鸭,此时期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在本病开始流行时,发病雏鸭多在10-14日龄之间。随着本病 的流行,发病雏鸭的日龄提前到1周龄之内,最早在3日龄就开始发病,死亡率可达90-95。17-25日龄的雏鸭发病较少,死亡率为16-25。 4-5周龄的幼鸭则很少死亡。本
8、病不危害成年鸭和其它家禽,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季发病较多,死亡率也较高。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鸭舍内湿度过大等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愈鸭的粪便中能够持续排出病毒1-2个月。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少数为8-12天。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几乎全部雏鸭都在发病后3-4天内死亡。开始时病鸭无精打采, 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下蹲,两脚呈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或几分钟内死亡。有些病例 发病很急,病雏鸭常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倒毙。发病后没有死亡的雏鸭,生长缓慢
9、。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和胆囊,肝脏肿大,质地松软,极易撕裂,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呈淡红色或外观呈斑驳状,死鸭日龄不同,肝 脏颜色也有差异。2-5日龄病雏的肝呈土黄色或红黄色,10-30日龄病雏的肝脏呈灰红色或黄红色。有些病例,肝脏实质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变淡。脾 脏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斑点状,被膜下有细小的出血点。肾脏肿大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呈熟肉样,脑充血、水肿、软化。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2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不发病;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肝脏变性和出血。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通过实验室检查。预防与
10、治疗:由于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早,传播快,因此必须采取早期对雏鸭的主动免疫预防措施和对种鸭的被动免疫预防措施。(1)在流行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地区鸭场,给出壳后3日龄内雏鸭皮下注射0.5毫升抗雏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预防效果可达90-100;也可给初出壳鸭每只接种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0.25毫升。(2)对留种母鸭可用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免疫接种2次,第一次在产蛋前15天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隔7天左右再注射2毫升。在第二次接种后2-3周,健鸭所产的蛋可作种蛋。孵蛋的雏鸭具有天然被动免疫力,能抵抗本病。目前尚无有效药治疗本病,最有效办法是在本病开始发生时,可用高免血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保护
11、率可达90以上。、鸭传染性浆膜炎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主要侵害小鸭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是困倦、不食、眼和鼻有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斜颈或呼吸困难。病理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以及脑膜炎等。本病的发病率与死 亡率甚高,它会引起小鸭大批死亡或发育迟缓,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流行特点:1-8周龄的鸭都是自然感染,尤为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约50%-80%。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甚,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感染。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粗放、饲料营养水平过低等,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与传播。症状:最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病 诊断 治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