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第三章精.ppt
《误差第三章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误差第三章精.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误差第三章第1页,本讲稿共45页 重点与难点n函数系统误差n函数随机误差n函数误差分布的模拟计算n随机误差的合成n未定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n误差分配n微小误差取舍准则n最佳测量方案的确定第2页,本讲稿共45页3.1 函数误差 第2章主要讨论了直接测量的误差计算,但在有有些情况下,由于不能进行直接测量或直接测量不能满足精度要求,需要进行间接测量。间接测量间接测量 通过直接测量与被测量之间有一定函数关系的其它量,并按照已知的函数关系计算出被测的量。函数误差函数误差 间接测得的被测量误差应是直接测得量及其误差的函数,故称这种间接测量的误差为函数误差。函数误差。研究函数误差的实质就是研究误差的传递
2、问题,而对于具有确定关系的误差计算,也称为误差合成。下面分别介绍函数系统误差和函数随机误差的计算问题。第3页,本讲稿共45页3.1.1 函数系统误差计算 求上述函数 y 的全微分,则其函数增量 可表示为:(3-1)若已知直接测量值的系统误差 由于这些误差值较小,可代替式(3-1)中的微分量,可近似得到函数的系统误差(3-2)式(3-2)称为函数系统误差公式,为各个输入量在该测量点 处的误差传递系数 和 的量纲或单位相同,则 起到误差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和 的量纲或单位不相同,则 起到误差单位换算的作用。间接测量的函数关系即数学模型一般为多元函数,表示为式中,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各直接测量值;y
3、间接测量值。第4页,本讲稿共45页3.1.1 函数系统误差计算简单函数的系统误差(几何量测量常用)简单函数的系统误差(几何量测量常用)1、线性函数线性函数(测长度)2、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测角度)由式(3-2)得(3-5)又因 故(3-6)同理 (3-7)(3-8)(3-9)系统误差公式当当函数为各测量值之和时,其函数系统误差亦为各个测量值系统误差之和(3-3)(3-4)第5页,本讲稿共45页3.1.1 函数系统误差计算【例3.1】用弓高弦长法间接测量大工件直径D。如图所示,直接测得弓高h=50mm,弦长s=500mm。已知,弓高的系统误差 h=-0.1mm,弦长的系统误差s=1mm。求测量结果
4、。解:建立间接测量大工件直径的函数模型 不考虑测量值的系统误差,可求出直径测量值 直径D的系统误差为各个误差传递系数系统误差通过修正可消除直径系统误差,则被测直径的实际尺寸为:第6页,本讲稿共45页3.1.2 函数随机误差计算 随机误差是用表征其分散程度的标准差来评定的,对于函数的随机误差,也是用函数的标准差来评定,故函数随机误差的计算就是研究函数y的标准差与各测得值 的标准差之间的关系。在式(3-1)中采用各测得量值的随机误差 代替各微分量 只能得到函数的随机误差 ,而得不到函数的标准差 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对各个测量值都进行了N次等精度测量,其相应随机误差为 则y的随机误差为 (3-10)将
5、每个方程平方得(3-11)第7页,本讲稿共45页3.1.2 函数随机误差计算将方程组(3-11)各方程相加 (3-12)上式各项除以N,并由式(2-12)得若定义 则可得(3-13)式中,为第i个测得量与第j个测得量之间的误差相关系数。因该式可由各测量值的标准差计算出函数的标准差,故该式称为函数随机误差公式。第8页,本讲稿共45页3.1.2 函数随机误差计算 若各测量值的随机误差是相互独立的若各测量值的随机误差是相互独立的,则当N适当增大时,相关项则相关系数 也为零,误差公式可简化为 (3-14)令 ,则(3-15)各测量值随机误差间互不相关的情况较为常见,且当各相关系数很小时,也可近似作不相
6、关处理。当各测量值的随机误差为正态分布时,式(3-15)中的标准差用极限误差代替,可得函数的极限误差(3-16)在多数情况下,则:(3-17)(3-18)第9页,本讲稿共45页3.1.2 函数随机误差计算 三角函数随机误差计算三角函数随机误差计算根据三角函数系统误差公式(3-6)(3-9)和式(3-14)得相应的角度标准差公式 (3-19)(3-20)(3-21)(3-22)若用极限误差来表示角度误差,则上述各式只需作相应的误差代换。1)正弦函数形式为:函数随机误差公式为:2)余弦函数形式为:函数随机误差公式为:3)正切函数形式为:函数随机误差公式为:4)余弦函数形式为:函数随机误差公式为:第
7、10页,本讲稿共45页3.1.2 函数随机误差计算【例3.3】对例3.1用弓高弦长法间接测量大工件直径D。若已知,弓高h=50mm,弦长s=500mm,求直径的极限偏差。解:根据式(3-16)求得直径的极限误差为 则所求直径的最后结果为:第11页,本讲稿共45页3.1.3 误差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 在函数误差和其它误差的合成计算时,各误差间的相关性对计算结果有直接影响。若 ,即函数具有线性关系,则式(3-13)简化为(3-23)当各误差间相关或相关性不能忽略时,必须先求出各个误差间的相关系数。1 1 误差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误差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误差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指它们具有线性关系,这种关系
8、有强有弱。联系最强时,在平均意义上,一个误差的取值完全决定了另外一个误差的取值,此时两误差间具有明确的线性函数关系。当两误差间的线性依赖关系最弱时,一个误差的取值与另外一个误差的取值无关,这是互不相关的情况。一般两误差间的关系是处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既有联系而又不具有确定性关系。此时线性依赖关系是指在平均意义上的线性关系,即一个误差值随另外一个误差值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倾向,但两者取值又不服从确定的线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第12页,本讲稿共45页3.1.3 误差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2 2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 两误差间有线性关系时,其相关性强弱由相关系数来反映,在误差合成时应求得相关系数
9、,并求出相关项的大小。若两误差 与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根据式(3-13)中相关系数定义,则有(3-24)式中 误差 与 之间的协方差;分别为误差 与 的标准差根据概率论可知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当 时,两误差正相关,即一误差增大时,另一误差的取值平均的增大;当 时,两误差正相关,即一误差增大时,另一误差的取值平均的减少;当 时,两误差完全正相关,当 时,两误差完全负相关,此时两误差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线性函数关系;当 时,两误差间无线性关系或称不相关。注意:当相关系数很小甚至等于零时,两误差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但并不表示它们之间不存在其它的函数关系。第13页,本讲稿共45页可判断 或 的情形 断定
10、 与 两误差之间没有相互依赖关系的影响 可判断 的情形 3.1.3 3.1.3 误差间的相关关系和相误差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关系数 确定两误差之间的相关系数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1 1)直接判断法)直接判断法 通过两误差之间关系的分析,直接确定相关系数。当一个误差依次增大时,引起另一个误差呈正负交替变化,反之亦然 与 属于完全不相干的两类体系误差,如人员操作引起的误差与环境湿度引起的误差 与 虽相互有影响,但其影响甚微,视为可忽略不计的弱相关 断定 与 两误差间近似呈现正的线性关系或负的线性关系 当一个误差依次增大时,引起另一个误差依次增大或减小,反之亦然 与 属于同一体系的分量,如用1m基
11、准尺测2m尺,则各米分量间完全正相关 第14页,本讲稿共45页3.1.3 误差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2 2)试验观察法和简略计算法)试验观察法和简略计算法 观察法观察法 用多组测量的对应值 作图,然后与标准图形相比,看与哪一图形相近,从而确定相关系数的近似值。=1=0=-1 简单计算法简单计算法 将多组测量的对应值 在平面坐标上作图,如右图所示,然后作平行于纵轴的直线将点阵左右均分,再作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将点阵上下均分,并尽量使A、B线上无点,将点阵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点数分别为n1,n2,n3,n4,则相关系数 (3-25)其中,n2n3n4n10第15页,本讲稿共45页3.1.3 误差间的相
12、关关系和相关系数 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 根据多组测量的对应值 按相关系数的定义直接计算 (3-26)其中,分别为 的均值。(3 3)理论计算法)理论计算法 根据概率论和最小二乘法直接求出。如果求得两个误差 与 间为线性关系,即 ,则相关系数为(3-27)结论:结论:一般先在理论上探求;数值小或一般性的误差间的相关系数可用直接判断法;数值大或重要的误差间的相关系数宜采用多组成对观测,并分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第16页,本讲稿共45页3.2 随机误差的合成 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其取值是不可预知的,并用测量的标准差标准差和极限误差极限误差来表征其取值的分散程度。随机误差的合成采用方和根方和根的方法,同
13、时考虑误差传递系数误差传递系数和误差间的相关性相关性的影响。3.2.1 3.2.1 标准差的合成标准差的合成 全面分析测量过程中影响测量结果的各个误差因素,若有q个单项随机误差,其标准差分别为 ,其对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 ,误差传递系数由测量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根据方和根的运算方法,总标准差为(3-28)一般情况下,各个误差互不相关,相关系数 则(3-28)用标准差合成的优点:不论个单项误差的概率分布如何,只要给出标准差就能计算。第17页,本讲稿共45页3.2.2 极限误差的合成 在测量实践中,各单项随机误差和测量结果的总误差也常以极限误差的形式来表示。用极限误差表示随机误差有明确的概率意义用极限
14、误差表示随机误差有明确的概率意义。极限误差合成时,各单项极限误差应取同一置信概率各单项极限误差应取同一置信概率。若已知各单项极限误差为 ,且置信概率相同,则按方和根法合成的总的极限误差为(3-30)一般情况下,已知的各单项极限误差的置信概率可能不相同,不能按式(3-30)进行合成。应根据各单项误差分布情况,引入置信系数,先将误差转换成标准差,在按极限误差合成。各单项极限误差 (3-31)总的极限误差为(3-34)式(3-34)中的各个置信系数不仅与置信概率有关,而且与随机误差的分布有关。当各单项误差的项目较多时,合成的总误差接近正态分布。第18页,本讲稿共45页3.2.2 极限误差的合成 当各
15、单项随机误差均服从正态分布时,式(3-34)中的各个置信系数完全相同,即 则式(3-34)可简化为(3-35)一般情况下,各个误差互不相关,相关系数 则(3-36)式(3-36)非常简洁,由于各单项误差大多服从正态分布或假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它们之间常是线性无关或近似线性无关,故该式是较为广泛使用的极限误差合成公式。第19页,本讲稿共45页3.3 系统误差的合成 系统误差的大小是评定测量准确度高低的标志,系统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反之,准确度越高。3.3.1 3.3.1 已定系统误差的合成已定系统误差的合成 在测量过程中,若有r个单项已定系统误差,其误差值分别为相应的误差传递系数为 ,则按
16、代数和法进行合成,求得总的已定系统误差(3-37)在实际测量中,有不少已定系统误差在测量过程中均已消除,由于某些原因未予消除的按代数和法合成后,还可以从测量结果中修正。3.3.2 3.3.2 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 未定系统误差在测量实践中较为常见,对于某些影响较小的已定系统误差,为简化计算也可不对其进行误差修正,而将其作未定系统误差处理。因此未定系统误差的处理是测量结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第20页,本讲稿共45页3.3.2 3.3.2 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1 1 未定系统误差的特征及其评定未定系统误差的特征及其评定定义定义:误差大小和方向未能确切掌握,或者不须花费过
17、多精力去掌握,而只能或者只需估计出其不致超过某一范围 的系统误差。特征特征:(1)在测量条件不变时为一恒定值,多次重复测量时其值固定不变,因而单项系统误差在重复测量中不具有低偿性;(2)随机性。当测量条件改变时,未定系统误差的取值在某极限范围内具有随机性,且服从一定的概论分布,具有随机误差的特性。表示符号:表示符号:极限误差:极限误差:e 标准差:标准差:u概率分布:概率分布:目前对未定系统误差的概率分布,均是根据测量实际情况的分析与判断来确定的,并采用两种假设:(1)按正态概率分布;(2)按均匀分布处理。第21页,本讲稿共45页3.3.2 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2 2 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未定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误差 第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