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雅 采薇》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小雅 采薇》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小雅 采薇》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小雅 采薇教案(2) 北师大版必修2教学时数: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采薇这首诗,了解诗经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等。感受诗中表现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4.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播放音像制品,让学生在反复诵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小组
2、讨论,学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是正声雅乐
3、,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
4、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这显示了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此后,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表现手法:1. 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 2.诗经
5、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二、作品背景这首诗选自诗经 小雅。雅诗为什么分大小,历来有不同说法。据余冠英说:“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小雅里兼有东周的诗。”另外,大雅多用于朝会宴享,小雅多用于个人抒情。这首诗产生于什么时代,也有不同说法。或认为在周文王时,或认为在周懿王时,或认为是周宣王时。三、讲解分析(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教师启发: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
6、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笔划分本诗的节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二)译文参考:采薇啊采薇,那薇才刚刚生出嫩芽来。说回家啊盼回家,不知不觉年岁已经很晚了。我们之所以没家没室的,都是因为猃狁入侵的缘故!害得我们
7、不能安居休息,也是猃狁入侵的缘故。采薇啊采薇,那薇已长成嫩苗了!说回家啊盼回家,一想到这个心里就难受。想家的痛苦强烈折磨着我,那滋味就像又饥又渴的人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一样。我们驻防的地方经常换,连捎信给家里问候的机会也没有。采薇啊采薇,那薇已经老得又粗又硬了。说回家啊盼回家,不知不觉岁月又到了十月了。战争没完没了,我们总是不能安居乐业。我心里越来越感到绝望,长期在外征战,恐怕永远回不去了。 什么花儿开得那么盛?那是棠棣之花。什么车子那么气派?那是将军的战车。战车已经备好,车上的四匹大公马雄纠纠、气昂昂。我们哪里敢安心驻扎?一月之中不知要和敌人打多少次仗。我们赶着四匹战马,四匹战马多么强壮。将军坐
8、在车上,士兵们只能靠它隐蔽。四匹战马整整齐齐,士兵们背着象牙装饰的弓,佩着鱼皮做成的箭袋。我们怎能不时时警戒,猃狁实在攻得太急了。当年离家远征的时候,碧绿的杨柳随风摇曳(我依依惜别地离开了家人)。如今我回到家乡,大雪下得纷纷扬扬(一个人也看不见)。疲惫不堪地走在回家路上,又饥又渴。我心里好难过啊,没有人懂得我的悲伤!(三)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耐。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
9、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猃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猃狁之故”。对于猃狁之患,匹
10、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四、五章是第二层: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
11、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第六章是第三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雅 采薇 高中语文小雅 采薇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语文 小雅 教案 北师大 必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