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思想管理.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员工思想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思想管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员工思想管理员工思想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性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思想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与变化,主要表现在员工思想管理工作的主体、内容、形式、目的等方面,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工作内容与方法,如思想管理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工作展开,必须遵循社会规范、道德伦理、心理学规律,必须尊重员工个性,允许员工自由发展等。本章针对员工思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介绍员工思想管理的方法。1、 如何培养员工的基本工作态度?2、 如何让员工战胜工作中的挫折?3、 如何让员工处理好工作职责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第一节
2、态度与管理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员工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经历中形成的,工作态度将直接影响员工对社会、对企业、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知觉能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组织的士气及工作效率。因此管理人员不仅要经常性地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也要善于审视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对员工工作态度变化的敏感性,帮助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一、 态度的定义及三要素1、 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包括人、事或物)较为稳定的立场、看法,是人们评价态度对象所运用的概念系统,态度反映了人们对态度对象的内在心理倾向,如喜欢与厌恶、羡慕或嫉妒、亲近或疏远、接纳或排斥等,不同态度对其行为具有不同的导向性与动力倾向性。员工的
3、工作态度往往是通过态度的方向(指正确或错误)、强度(指坚定程度)、明显程度(指通过行为表现的明显程度)、自觉程度(指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程度)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2、 态度的三要素:态度由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认知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了解、看法及评价,是形成态度的客观基础。个人只有在对态度对象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情感反应及行为倾向。情感是指个人在与态度对象接触或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构成态度的主观成分,是建立态度倾向的重要环节。行为倾向是指个人对态度倾向一种可预期的反应。如甲对乙十分讨厌,可以预期甲对乙不会做出正面的或肯定的评价。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态度都具备三要素
4、,而且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致的,也在可能是不一致的。如两人只有一面之交,两人之间的态度认知成分。二、 态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态度对个人的思想观念,心现活动及工作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过滤作用:态度作为对人、事、物的一种预置评价系统,通常会对态度对象产生过滤作用,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企业管理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时,会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态,很少发牢骚,而对工作不满意的员工往往会吹毛求疵,作为督促人员要能客观分析员工的投拆与牢骚。2、 促进作用:对于态度是否会影响生产效率,研究的结果并没给出肯定的答复,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员工的工作态度是积
5、极的,其工作效率比较高,但工作效率高并不代表员工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如有些员工为了多赚钱而拼命地工作,但他不一定满意目前的工作,如果可能的话,他会另谋出路。3、 评价与判断作用:态度形成之后,就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评价判断工具,会使个人对态度对象做出迅速的反应,但是当态度评价系统存在缺陷时,这种快速惰性的反应就会干扰和妨碍正确判断的形成。4、 凝聚士气的作用:在工作和交往中,每个人都会形成对自己、对组织、对同事、对工作的态度,当组织成员的态度保持一致时,组织成员之间就会相互容忍,关系融洽,形成凝聚力;反之,就会导致组织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团体士气低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5
6、、 激励作用:管理人员如果能改善对员工的态度,身体力行,帮助员工改善工作态度,就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6、 偏见的负面作用:偏见是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化的、否定化的态度,是对态度对象的一种表层的认识或评价。工作中产生偏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相互学习或模仿形成对态度对象的偏见;二是组织中领导者的权威个性导致组织内部形成偏见;三是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从而形成偏见;四是宗教、信仰、习俗等差异形成偏见。消除偏见的基本方法是创造协作机会,使组织成员在共同协作解决问题或应付共同危机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以往的看法,建立新的信任与合作的关系。三、 工作态度的形成员工
7、的工作态度是在员工受聘于企业之后,在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环境及企业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外界环境、条件及刺激对象发生变化时,员工的态度就会在方向或强度方面产生转变。凯尔曼将态度的形成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服从:服从是指个人为了获得预期的报酬,避免处罚或孤立而被动接受企业或群体行为规范的行为。通常新聘员工容易服从企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接受工作指令,模仿同事工作态度等,从而形成组织预期的工作态度。由于服从源于环境、权力或群体的压力,并非口服心服,因此工作态度并不稳定,通常需要监督。2、 同化:同化是指个人自觉自愿地接受企业或群体的行为规
8、范,并使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企业的要求或群体的工作态度保持一致的过程。同化是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归属于企业或群体的过程,是员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与企业及同事之间情感交流并达到认同的结果,是巩固工作态度的重要环节。3、 内化:内化是指个人将工作态度定型为个人态度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内化是态度长期形成的阶段,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可移植性。如对一个成熟的员工,无论是工作岗位调换,还是另谋职位,都将其良好的工作态度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态度的形成过程是员工与企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的磨合过程,影响工作态度的形成因素主要有员工的需要层次和愿望不同,接受的知识与信息,环境因素个性与价
9、值观、个人经历等。四、 基本的工作态度1、 认真:凡事怕认真,有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就能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做好本职工作,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小中见大;二、工作精益求精,不是交差了事;三、工作善始善终,不是拖拖拉拉;四、工作客观实际,不是官僚主义;五、工作严格要求,没有侥幸心理。2、 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奋是创业之本,勤奋的工作态度表现在:一、持之以恒,不竣不休;二、全心投入,尽力而为;三、不怕吃亏,任劳任怨。3、 主动:主动是工作的灵魂,是协作的基础,主动的工作态度表现在:一、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二、多思考,及时解决问题,三、多检讨,
10、及时总结经验;四、多沟通,及时通报问题;五、多补位,及时弥补遗漏。4、 进取:进取是工作的动力,是向上的阶梯,进取的工作态度表现在:一、更高的工作目标;、二、更好的工作方法;三、更多的工作技能;四、更好的人际关系;五、更新的管理意识。五、 改变工作态度的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督导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员工中不良的工作态度,并根据不良态度形成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以引导与纠正。1、 预防法:由于错误态度形成的时间越长,态度就越稳定,没有强列的刺激很难改变。因此,企业要预防不良工作态度的形成,当发现不良态度的苗头时,要及时制止,以免形成稳定的态度。对于新员工,由于容易服从,要预先灌输正确的工作态度严格
11、要求,形成企业预期的工作态度。2、 分步法:通常错误态度表现得愈强烈,其转变也愈难。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分步法,逐步纠正错误态度。具体的做法是:先对错误态度进行有限的批语与制衡,随着错误态度的强度减弱,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消除错误态度。3、 消除法:错误态度往往建立在一些错误的事实或依据上,如果消除了错误的事实或依据,错误的态度就会自动更正。在这种情况下,督导管理人员不仅要正确分析错误工作态度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要督导管理人员能以自作则,言传身教。4、 宣传教育法:通过对先进工作者的宣传、正确工作态度的培训等工作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宣传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宣传者的权威、人际关系、宣传的形
12、式、宣传内容的客观性、宣传的场合等因素。5、 参与接触法:让员工参与相关活动,在接触中相互了解,在协作中消除偏见,从而达威一致的态度。6、 认知失调法:认知失调法的基本思相是:当个体认知结构(指个体的知识、观点、信仰等)中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发生矛盾或失调时,就会产生不愉快或压抑感,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不协调的关系,个体或改变某种认知因素,或强调某种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从而改变个体原有的态度结构。如某员工品质意识较差,为了改进他对生产品质的认识,将其吸收到QC小组,负责品质管理的宣传工作。该员工在组织品质管理宣传的过程中,会逐渐加强品质意识。7、 态度一致法:态度一致法的基本思想
13、是:在个体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态度趋向一致的压力,当两个人对第三者产生一致或不一致的态度时,在两个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或不平衡的状态。当两个人之间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时,为了减轻或消除不一致的压力,就会一方或双方改变态度,达到协调一致的结果。第二节挫折与管理在现代生活中,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员工的各种需要,对工作的满意与不满总是存在的,那么当员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和心理呢?作为管理人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一、 挫折的含义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心时状态。产生挫折的条件包括:行为动机强烈;实现目标的
14、期望值过高;工作中遇到了障碍。引起挫折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属于内在因素,如个人生理缺陷限制了个人的某些正常需要,从而导致心理缺陷与需要危机,又如个人同时面临几个相互排斥的动机需要做出选择时,会暂时丧失决策能力显得无所适从,导致紧张与不安的心理。外界因素则是个人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如天灾人祸、社会风俗等。通常由于外界因素所引起的挫折比个人因素所引起的挫折反应更为强烈。在工作中产生挫折的原因包括:1、 工作性质:如专业不对口,工作能力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工作不起眼,地位低,没有发展机会;工作的时间、方法、进度控制太强,缺乏工作自由等。2、 组织因素:如不能适应组织变革和管理
15、制度变革;与领导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中的问题与生活中的苦衷无处申诉或不能及时解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等。3、 工作环境:如照明、设备、安全及卫生保健条件太差,对员工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导致职业性的生理及心理疾病。二、 挫折的反应与管理当员工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后,会通过以下的一些行为表现出来:1、 攻击:攻击是对挫折的强烈反应,攻击的对象可能是导致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攻击,迁怒于与之相关的人或物。如员工对管理人员的惩罚感到不满时,可能对发出惩罚信号的管理人员进行攻击,也可能对同事或别人的工作进行诋毁,为自己的错误寻打谅解的理由。2、 倒退: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身
16、份、个性不相称的言行。如受到上司批语之后,对其下属大发无名火,容易相信谣言,喜欢吹毛求疵,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3、 固执:由于自尊或逆反心理,对无效的工作行为继续重复。4、 反向:与固执相反,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5、 不安或冷漠:这种人面对挫折不会伤害他人,但个人的工作情绪会陷入低谷,如果管理人员没有注意或重视,挫折行为往往会持续较长的时间。6、 妥协:妥协行为通常能将挫折给个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大程度,如所受的挫折合理化,推卸责任,改变自己的目标,将别人的挫折行为与自己的挫折行为进行比较,从而减轻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等。7、 压抑:当一个人受到挫折之
17、后,能忍受挫折的后果,用意志力压抑愤怒、紧张、焦虑等挫折心理,表现与平常一样。这种人的心理素质强,能临危不惧,并能将挫折转化为动力。面对挫折,素质高的员工,可能通过重新设置目标来绕开挫折,也可能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从而将挫折升华为进取的动力。但是更多的员工在遇到挫折时,需要管理人员从他们的挫折行为中识别挫折,帮助他们战胜挫折,这种源于组织的引导,往往会比自己、他人的效果更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受挫折的员工:1、 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2、 通过调岗、换岗,改变工作内容或人际环境,让员工在新的工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员工 思想 管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