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 以种值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2-1 季风水田农业(姓名:马锐 单位:陕西省绥德中学 邮编:)【教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II第三章第二节【设计理念】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之后,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种植业类型中的“季风水田农业”。本节是对区位因素分析法的进一步应用,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又是与后一节知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对比和参照。本节课的“标准”是“能举例说明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能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案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
2、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季风水田农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之后来进一步深入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应用和深化。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等知识,使学生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本节内容插图多,应充分利用插图和图片资料来
3、分析问题,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学习水田农业特点这一内容时,要抓住主要因素,重点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情况分析】1. 原有认知发展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关农业生产的的问题,是初中知识的深化和提升。2. 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其分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3. 非认知因素分析:由于当地来自农村的学生比较多,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了解比较详实,特别是当地周边地区水稻的种植有一定的分布,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
4、学生兴趣浓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2)学会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使学生认识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性。【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教学难点: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分析和特点的归纳。【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
5、室特定的参考资料:世纪金榜 可链接的相关网站: 图片资料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思路】本节内容是利用前边所学区位因素分析的办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地域类型。因此在教学中要必须突出区位因素方析的方法,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找出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重点分析。本节的案例季风水田农业分析的比较细致,我们在教学中应重点让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进行自主分析、归纳其形成、分布及生产特点,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本节教材内容不多,但图、文资料丰富,可充分调动学生读图分析,挖掘地理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环节1【创
6、设情境】导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今天开始我们继续来认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以种植业为主的俩种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这一节我们先学习“季风水田农业”。一、季风水田农业(板书)教师活动1:用多媒体展示P47图3-11和下列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回答:1.阅读教材P47有关内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农业以什么为主?主要种植什么作物?2.读图思考:(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
7、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活动1:学生读图结合教材依次分析讨论问题。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2.(1)气候: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地形:这里沿海平原田地平整,排灌方便,有利于水田管理。(2)水稻的种植过程环节多,劳动复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恰好满足了水稻种植的劳动密集的特点。
8、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思考问题,使学生认识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利用地理要素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推进新课: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教师活动2:结合教材和亚洲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活动2:说出水稻分布区的人口分布特征,思考并回答问题: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教师小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有利区位因素:(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环节2推进新课:正是在上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世界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那么这种农业生产有哪些特点呢?教师活动3:指导
9、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3-11,分析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展示)学生活动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举手回答。PPT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成因特 点原 因发展措施小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少,每户耕种的土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生产的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技术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的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读图能力。小结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习评价完成活动探究: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参考答案:所需资料:气候、地形、人口、土壤、农业历史、水稻单产等。形成原因: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较好地满足了水稻的生长需求。地形有众多的平原,地形平坦,便于水田管理,多年栽培水稻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南方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当地也形成了爱吃稻米的习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