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





《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2010级)语文(下)文言文复习专题(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
2、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
3、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1、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取得,这里指买到)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外出求学)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多次)B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其将归见其亲也(父母)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乱麻) 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学习) 四支僵劲不能动 (肢体。现写作“肢”)腰白玉之环(腰上)D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俯身倾耳以请(询问,请教) 言和而色夷(平和)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夏衣)2、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
4、鞋。)B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先学习的人叩头请教。)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B.其德全矣 。 C.其业有不精。 D. 其如土石何?4、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就点出“家贫”,为全文定下基调,然后层次清晰的讲述作者幼时求学成年求师跋涉艰难简朴生活勤奋艰苦的经历。B文章第二段叙说当今太学子学习条件之优越。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一段构成鲜明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的推出
5、结论:一个人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取决于用心要专。C文章最后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作者作这篇临别赠言的目的在于勉励马君进一步刻苦学习,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D本文说理有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以叙述代说理,理在事中;融境况与情味于叙事,以理感人;叙事结合议论,相得益彰;对比鲜明,事理分明。(二)与朱元思书 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加点字解释都有误的一项是( )A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水皆缥碧(碧绿色) B急湍甚箭(比箭还快) 猛浪若奔(飞奔的快马)C互相轩邈(轩:远。邈:高) 蝉则千转不穷(千次的叫)D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 好鸟相鸣(相向和鸣)2、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B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C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荡)鸢飞戾天
7、(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力极力攀高的人)D风烟俱净(风吹着烟雾都散尽净)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当之郡,道经昌邑 当余之从师也B足肤皲裂而不知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不知马也4、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山水的特点。B第二段写江水之异:富春江江水之美。依次写江水的深度、清澈、颜色、平静,写平静的同时也写出了江水汹涌
8、奔腾的气势,这些都突出的表现了一个“异”字。C作者写山之奇,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写法,把本来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读来令人心旗摇动,感奋不已。D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三)古文二则 范晔四 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
9、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私 心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1、加点字解释都有误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这里指杨震) 后转涿郡太守(调动)B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推举,选举)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只对国家有
10、益的事)C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老朋友)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排除,驳斥)D性质悫,少文采(恭谨,诚实)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蕴含)2、翻译有误的一句( ) A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B性公廉,不受私谒 。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他)所以举荐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D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密愧而出 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公将鼓之 以此遗
11、之,不亦厚乎D.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四知虽然十分短小,但却写了两件事,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突出,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刻画非常传神。B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使得“子孙常蔬食步行”,这是对他进行正面描写,由此可见他的清正廉明。C私心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D私心用发人深省的语言,促人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四)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12、,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呆若木鸡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恩情 )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精神)B浑沌待之甚善( 友好 ) 十日而问:“鸡已乎?”(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C犹应响影(作出反应) 异鸡无敢应者(应战)D异鸡无敢应者(别的) 犹疾视而盛气(快速而视)2、与“且以汝
13、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中“以”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子无以鲁国骄士。C以塞忠谏之路也。D以光先帝遗德。3、翻译正确的一句( )A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惟独浑沌没有七窍,我们曾经试着为他凿开七窍。)B犹应响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影响和接近有所反应。)C犹疾视而盛气。(仍然快速的看着对方。)D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4、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螳臂挡车”“朝三暮四”“浑沌之死”“呆如木鸡”等成语均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B呆如木鸡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
14、能百战不殆。C聪明的“倏”和“ 忽”要给“浑沌”开窍,本是好意,但是“浑沌”之为浑沌,生命之门就在于它的开窍,给他开了七个窍,好心办坏事,即使不给凿死,也不再是“浑沌”了。D“呆如木鸡”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并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五)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
15、,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 判断下列加点字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诫子(告诫,警告劝诫) 德行宽裕(富裕)B聪明睿智(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由此德也(由于)C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一饭三吐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D又相天子(辅佐)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贵重)2、下列句子中“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犹恐失天下之士。B吾,文王之子。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D盘庚之迁。3、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一次
16、洗脸,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B子无以鲁国骄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C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D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4、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诫子的话分为“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中心句,是这段话的小论点。可视为“起”句。B接着“承”部分,周公从自身体会、圣言相劝两方面阐述论点,是正面阐说,这里是详写。“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是反面阐说。与前面的正面阐说相比,用事实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里是略写。 C文章言简意赅,通篇运用正反事
17、例作论据,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D周公告诫儿子: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六)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
18、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解释加点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交往共事互相友好)故略上报(回信) 反复不宜卤莽(重复)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技术)B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皇帝) 辟邪说,难壬
19、人(排除、驳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考虑)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征召)C胥怨者民也(互相)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主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情) 度义而后动(考虑)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喧扰,嘈杂,这里只多说话)举先王之政(举行)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只是) 以膏泽斯民(给以好处)2、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上乃欲变此(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故今具道所以(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B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
20、,就改变他的计划)C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犯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盘庚之迁(盘庚的迁都) 以膏泽斯民(因为老百姓得到幸福)D守前所为(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对您内心仰慕之至)议法度而修之(讨论法令制度来修改它)3、与“以授之于有司”中“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盘庚之迁。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D何陋之有?4、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争利、拒谏四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B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第二段,针对
21、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加以驳斥。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C王安石在文中举“盘庚之迁”的史实作为理论论据,论证自己坚持实施“熙宁新法”的正确性。借古论今,丰富了结论的潜台词。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由两个假设句组成,前句退步假设,后句进一步反驳。详细准确的表明了决绝的态度,措辞十分坚决。九年级(2010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专题(一) 秋 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上下 语文 文言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