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历史,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微生物的一般特点和作用,理解微生物学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等。 重点: 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掌握微生物学几位重要的奠基人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微生物的几大共性特点是什么。 难点: 微生物的一般特点和作用。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使学生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生的认识。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8 学时 )教学目标:理论上主要掌握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2、、化学组成、生物学功能以及繁殖过程、特点和菌落特征;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细菌涂片和染色技术。 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了解原核微生物分类的特点和方法以及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难点:微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课时安排:8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 细菌 5学时第二节 放线菌 2学时第三节 其它类群的原核微生物 1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引入大量图片描述各种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视频演示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教师提问、启发引导,还要利用比较教学法,对不同的
3、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作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要求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掌握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特征。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教学目标: 掌握霉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学功能以及繁殖特点和菌落特征;了解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及生活史;了解食品中常见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 重点: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酵母、霉菌的形态结构。 难点: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6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 霉菌 2学时第二节 酵母菌 2学时第三节 食用菌 2学时第四节 真菌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引入大量图片描述各种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
4、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授课中教师适时提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常见食品中的霉菌、酵母菌种类和作用。第四章 病毒教学目标: 主要讲述病毒粒子、核心、衣壳、衣壳粒、核衣壳、包膜等基本概念,病毒结构的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体制,以及群体形态特征如包涵体、噬菌斑等,掌握病毒的繁殖过程。 重点: 要点是掌握三种亚病毒与典型病毒的区别,了解其引起的相应动植物病害。 难点: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以及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的繁殖特点。课时安排:4 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节 概述 1学时第二节 病毒的繁殖方式 2学时第三节 亚病毒 1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
5、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描述各种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繁殖过程,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教学目标: 了解微生物的细胞化学组成;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要素、营养类型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 掌握培养基的类型、营养类型分类依据、四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等。 难点: 营养类型分类依据、四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4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1学时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学时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1学时第四节 培养基 1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引导式、比较式教学。通过分析细胞的化
6、学组成,引入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要素,进而通过形象的图示和视频解释营养进入细胞的方式,沿一条主线“吃什么怎么吃做吃的”讲授本章,脉络清晰,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教学目标: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呼吸类型、分解代谢与发酵途径以及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了解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及其途径。 重点: 掌握与生物氧化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难点: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与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6 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学时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1学时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
7、成代谢途径举例 2学时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1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图示阐明代谢的途径,该部分课程讲授时,加强与生物化学的联系,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该部分内容将得系统、透彻、完整。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教学目标: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和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掌握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曲线及其规律特点及对微生物培养和发酵的指导意义:掌握微生物不同培养方法;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重点: 重点是掌握单细胞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特征,以及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一些方法和原理。 难点: 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曲线及其规律特点及对微生物培养和发酵的指导意义。课时安排:4 学时 第
8、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1学时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1学时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结合实践教学,通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生长曲线的制作等实践操作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教学目标: 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存在方式;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的机制与类型、诱变育种的方法步骤、诱变剂的类型和使用基因重组的方式、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以及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重点: 微生物的遗传规律,要求掌握几种重要的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及其应用。 难点: 几种重要的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 课时安排:6 学时第一节 遗传变异
9、的物质基础 1学时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2学时第三节 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 2学时第四节 基因工程 0.5学时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0.5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形象的图片和视频阐述基因的突变机制、遗传重组方式、基因工程的原理,增强对抽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相关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知识,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基本要求: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 重点是微生物同其他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同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学会利用一些微生物生态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
10、题。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授课,形象的图片和事例阐述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师设置专题,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生态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基本要求: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以及机体抗感染的免疫机理;了解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与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重点: 重点是掌握一系列与免疫学有关的概念。 难点: 人体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授课,比较法介绍基本概念。视频和图片方式易于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 2 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学名、双
11、名法、三名法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方法和命名原则,掌握重要的常见的微生物的拉丁学名和读音,以及微生物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 要点是种的双命名法、三域学说等。 难点: 各大类微生物分类的依据。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来了解微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说明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以便学生能根据微生物特定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生物技术等方法来鉴定今后在实践中可能发现的新种微生物。课后熟记重要微生物的学名及其发音。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加工 教学目标: 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的主要途径。包括利用细菌、酵母、霉菌或混合菌生产食品的基本原理。
12、重点: 了解食品生产中利用的微生物,其种类、特点和作用。 难点: 不同发酵食品中所应用的微生物种类、特性。课时安排:3 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授,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典型事例及其原理。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比如“如何利用有益菌,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食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给学生设置专题,课后查阅资料,全面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作课堂讨论。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食品变质基本要求: 了解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和条件;掌握不同类食品的微生物区系组成以及腐败菌的种类和特性。 重点:
13、食品变质与微生物的关系,变质发生的基本条件。 难点: 掌握各类食品变质原因菌分析的一般方法。 课时安排:4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和条件 1学时第二节 农产品(果蔬、粮食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1学时第三节 畜产品(肉、乳、蛋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1学时第四节 水产品(鱼类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0.5学时第五节 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0.5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了解微生物对食品有害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食品微生物的重要性。第十四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掌握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途径的控制措施以及引起食物中毒性病原菌的种类、特性;掌握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指标。 重点: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规律;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难点: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途径的控制措施。课时安排:3 学时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第一节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和途径及其预防和控制 1学时第二节 引起食品中毒性病原微生物 1学时第三节 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指标 1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研讨式、拓展式教学,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教师作总结,自然引入到“如何控制有害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等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