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三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三峡.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峡练习题 一、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在) 2) 略无阙处: 略:几乎,毫无 “阙”通“缺”, 中断、断开、缺口 3)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非:不是)4)曦月(曦:太阳) 至于:到了 襄陵(襄:上,漫上)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绝:断、断绝)6)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有的人)7)其间千二百里(间:中间)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飞奔的快马)(御:驾) (疾:快) 则素湍绿潭(则:那) (湍: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 (清:清
2、波)9) 绝巘多生怪柏(绝:最高处、极 巘 :山峰 )10) 飞漱其间(漱:冲刷)11) 清荣峻茂:清荣:指水清树荣 峻茂:指山高草盛12) 良多趣味(良:真,实在、确实)13)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旦:早晨)(寒:清凉)(肃:寂静) 15) 属引凄异(属:连续) (引:延长)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16) 哀转久绝(绝:消失) 17) 故渔者歌曰(故:所以)三、 疑难语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1: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译2: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那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树木的
3、影子。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那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乘着飞奔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4.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高山,丝毫没有中断的地方。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住了天空和太阳。四、问题研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3、
4、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高岭长峡窄的特点。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流汹涌湍急。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5、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答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同时侧面描写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6、文章第段和第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答: 第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7、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
5、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答: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作者写水是按照水的盛大到枯竭的顺序写的。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夏水。8、归纳本文的中心。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9、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一、 解释加点字解衣欲睡(想要,准备) 月色入户(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起:起身
6、。行:出行,走动 )念无与乐者(念:想到,考虑 与:和 乐:游乐 者:的人)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寻张怀民。(寻找)怀民亦未寝(亦:也 寝:睡觉)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吾:我们) (者:的人) (耳:罢了)二、 重点句子翻译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人罢了!2、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同乐的人。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7、中庭。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同在庭院中散步。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三、 作家作品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他是宋代豪放派的创始人四、 问题归纳1.本文写月下美景的千古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的妙处。答:答题示例一: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把竹柏的影
8、子比作藻、荇,形象生动的写出月光穿竹柏的一副美好月夜景色。答题示例二:将庭中月色比喻成积水,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答题示例三:“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一: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
9、思对即可)答题示例二:透露出作者被贬后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4、请你谈谈对“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理解。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5、 全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答: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1) 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 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答:(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李白 出处:静夜思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作者:李白 出处:静夜思 8、文中作者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