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2讲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doc
《美学第2讲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第2讲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学第二讲: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内容提要】1. 西方的时代划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2.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柏拉图美的理式、迷狂与摹仿3. 亚里士多德对理性的区分:理论的、实践的、诗意或创造的;美在有机的整体4. 中世纪美在上帝,普罗提诺、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5. 近代美学的“理性”主题;康德“美是无功利的快感”,席勒“游戏冲动”说6.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对艺术历史阶段及类型的划分7. 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主题;存在、心理、形式与符号三个维度8. 尼采“美是生命力的丰盈与剩余”,是创造力意志;马克思“美是人有意识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自由实践”;海德格
2、尔“美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10. 尼采的创造力意志、马克思的制造和实用工具的物质实践、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思 考 题】1. 西方美学史可以分为哪几个时代?各个时代的美学基本主题是什么?2. 柏拉图如何谈论美、美感、艺术?3. 亚里士多德如何区分理性?4. 康德是怎样分析美的?5. 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如何理解?6. 黑格尔对美的理解是什么?7. 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8. 西方现代美学从哪几个维度展开?10. 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的“存在”分别指什么?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
3、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概念。同时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西方首先指古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美国。在此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历史表现出时代的区分。【时代意味着时间的中断。通过如此,某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相分离而形成自身。】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美学也是如此 。1 古希腊1)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只是在一些哲学思考中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2)古希腊的美学是诗学,也即关于诗的知识的系统表达,代表就是亚里斯多德
4、的诗学。【古希腊诗歌包括了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诗三种类型。但主要是后两者成为了古希腊诗学所探讨的主题,因此所谓的诗学就是关于叙事诗和戏剧诗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史诗和悲剧的理论。】3)古希腊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这规定了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4)从总体上说,古希腊美学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发展阶段。2首先是前苏格拉底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可概括为宇宙论美学(邓晓芒称之“客观美学”),其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等。他们分别从整体、和谐和对立的统一等来探讨美。
5、阿拉克西曼德认为美是整体。整体与非整体相对,同时整体是存在者的整体。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这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从这种理论出发,毕达哥拉斯认为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形体是球形。【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古希腊第一个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美是对立的统一(也即对立面的和谐)。这是对于和谐的根源的解释。对立的统一就是逻格斯,它贯穿于整体之中。苏格拉底认为美在效用。3其次是柏拉图。他对于美,美感和艺术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哲学探讨 。首先,美区分为美的理式和美的万物。美的理式不仅高于美的万物,而且也是美的万物的根源。美的理式不是一种
6、特别的理式,而是作为纯粹的理式的自身。其次,美感就是迷狂,是灵魂对于理念亦即真理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首先见过真理,然后远离真理而凭附肉体,但可以通过回忆,忘却尘世而回归天界,即达到真理自身。这样的过程便是迷狂。再次,对于艺术,柏拉图将它看成是对于模仿的模仿。这在于现实是对于理式的模仿,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模仿。因此艺术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推荐文献文艺对话集理想国最后是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斯多德将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诗意或创造理性。】他认为美在于有机的整体。一个整体包括了开端、中间和终结。这三个要素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关于美感,尤其是关于欣赏
7、悲剧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与柏拉图的模仿说不同,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现实世界是真实的,而且认为艺术的模仿是真实的。他甚至认为诗歌比历史更为真实。推荐文献诗学42 中世纪中世纪的美学不是严格意义的美学,而是包括在其他的思想之中。中世纪思想的主题主要是上帝、世界和灵魂。由此形成了理性神学(目的论)、理性宇宙论和理性心理学。当人们讨论上帝、世界和灵魂时,也涉及到美的问题。其主要人物有普洛丁、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普洛丁是古希腊和中世纪交界处的思想家。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他是古希腊哲学的终结者,也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开创者。但他的思想更接近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普洛丁认
8、为美在太一或神。太一或神是最高的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它如同太阳一样放射光芒,形成世界心灵和个体心灵等。现实世界的美就是神的光辉的反映。奥古斯丁认为一般的美就是整一和和谐。但现实中的整一和和谐并非事物自身的属性,而是铭刻了上帝的烙印。这在于上帝自身就是整一和和谐,并且将自身的这种特性赋予到所创造的事物身上去。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普洛丁和奥古斯丁的思想。他认为美具有三个因素。首先是一种完整和完美;其次是适当的比例与和谐;最后是色彩鲜明。但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美的最后根源,这是因为上帝就是生命的光辉。3 近代只是在近代,严格意义的美学亦即感性学才开始诞生,由此美学开始了它的新的历程。作为美学的创始
9、人,鲍姆嘉通对于美学的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它作为自由艺术、低级认识的科学、美的思考的意识和类推思想的艺术。他将美规定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完善不仅是理论性的,而且也是实践性的。 虽然法国和英国等许多民族国家的美学都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如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的经验主义主义美学,但惟有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一般称为德国古典美学)达到了光辉的顶峰,从而和古希腊思想相媲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谢林和黑格尔等。美在此被理解为主体的自由。它虽然作为感性显现,但是被理性所规定的。5(一)康德的美学理论是从其哲学的建筑结构出发的。A、康德哲学的建筑结构人的心意的整体能力:认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
10、欲望的能力与此相对的认识的能力为:知性、 判断力、 理性其相应的先验原则是: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 最终目的其分别的应用领域是:自然、 艺术、 自由 客观上是:真 美 善 主观上是:知 情 意对应的哲学学科是:认识论 美学 伦理学康德的批判哲学是:理论理性 判断力 实践理性形成的哲学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对于整个批判哲学的建筑结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其拱心石。这意味着它既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连接,也是它们的支撑。B、康德的美学批判康德依据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第一,质。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它不涉及到欲望和概念。第二,量。美是不
11、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第三,关系。美是没有明确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美是不凭借概念而被认为是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关于美的判断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同时区分于非快感。不仅如此,它还是非利害的感觉,区分于生理和道德的快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C、康德的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首先是人类学的。康德认为其哲学的主题是:一,我能认识什么?二,我意愿什么?三,我希望什么?但这三个问题又归结到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美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其次是主体性的。康德不是从客体方面而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美的问题。他所建立的不是关于美自身的理论,而是关于美的判断
12、理论,也就是传统的关于美的鉴赏理论。同时他认为作为美的对象不是在于客观自身,而是在于主体判断。最后是自由性的。康德始终强调美是自由感,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感觉,因此不同于逻辑和道德。推荐文献:判断力批判6(二)席勒深受康德的思想的影响,但他不满其美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而要寻找美学的客观概念。这样席勒不是从心灵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他认为人自身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个是不变的人格,另一个是变化的情景。人格是主体、理性和形式,情景是世界、感性和物质。这在绝对存在中是统一的,但在有限存在是分离的。作为有限存在,人始终有两种冲动:一个是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形式(理性)冲动。前者要有绝对的实在性,后者要求有形
13、式性。文化教养的任务是对于这两种冲动界限的确定,并使之达到发展。这会在人身上唤起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与强迫相对,游戏是自由活动。席勒认为,作为自由活动,游戏冲动克服了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片面和对立。感性冲动意味着感性的强迫,形式冲动则意味着理性的强迫。因此问题是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所有方面达到自由。游戏活动正是强迫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共同游戏。如果说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那么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生命的形象,是广义的美。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此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席勒认为,在人的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中,审美的人只是处于中
14、间阶段。在物质状态里,人服从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的状态里,人摆脱自然的力量,在道德的状态里,人控制自然的力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审美是感性到理性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其唯一途径是将人变成审美的人。这也就是审美教育的意义之所在。推荐文献:审美教育书简(三)与康德和席勒不同,谢林赋予美学或艺术哲学在其哲学体系以崇高的地位。谢林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出发的。但作为先验哲学,它把主观性作为首先和绝对的东西,并从主观出发,使客观从中产生出来。然而谢林发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矛盾,即客观和主观的矛盾。为了克服这样的矛盾,先验哲学必须说明主观和客观原本就是同一的。这就是说:无意识
15、的自然活动和有意识的自由活动是同一的。谢林认为,那种在主观内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它的对象就是绝对的同一体。对于它,不能用概念来理解或表现,而只能用直观来把握。但这种直观不是感性直观,而是知性直观。而美感便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知性直观。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或美对于哲学家来说就是最崇高的东西,是哲学的最高官能。于是美学或艺术哲学是哲学的工具总论和整个大厦的拱心石。7(四)黑格尔的美学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作为对于绝对理念的演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逻辑学,关于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第二,自然哲学,关于理念异在和外在化的科学;第三,精神哲学,关于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
16、回它自身的科学。在精神哲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艺术,它的形式是直观;其次是宗教,它的形式是表象;最后是哲学,它的形式是概念。艺术和美处于绝对精神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不是康德和席勒美学处于其思想结构整体的中间位置,也不是谢林的艺术作为哲学的最高官能。在这样的关联中,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个规定实际上强调了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美学还强调了美的历史性,因此它描述了艺术发展史,即每一种艺术类型及其相应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最初的艺术形式是象征性艺术,其物质形式超出精神内容;然后是古典性艺术,其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最后
17、是浪漫性艺术,其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艺术在此终结了,因为其感性形式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推荐文献:美学(第一卷)84 现代“现代”的语言意义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它区分于过去和将来并以我们谈论者自身为立脚点,因此它与时间相关。但是思想意义的现代包括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于是它具有几种不同的时间区分。第一、广义的现代。它指自笛卡尔以来的思想,亦即自近代以来的思想,它包括了一般意义的近代、狭义的现代和后现代,其主题分别是理性、存在和语言。但是这种现代主要将近代的思想作为其标志。此时的理性或自我意识表现为主体,并与在客体意义上的世界构成了主客体关系。第二、一般的现代。它指后黑格尔以来的思想,它排除了
18、近代,包括了现代和后现代,其主题是存在和语言,但存在是其根本问题。这又具体化为个体的存在及其经验。第三、狭义的现代。它指从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为止。这里不仅排除了理性问题,而且也排除了语言问题,唯有存在问题。现代美学主要包括了黑格尔之后到海德格尔为止的美学思想。如果说黑格尔构成了形而上学理性哲学的终结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走向了现代存在思想的边界。因此黑格尔之后和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正好形成了存在的主题。但现代哲学美学又如何与传统哲学美学相分离呢?在传统美学的开端古希腊那里并没有美学,而只有诗学。与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不同,诗学的本性关涉于创造、生产和给予尺度。当然诗学在此仍被理论科学所规定,因为比起
19、创造和实践,作为理论的洞见是最高的。只是在近代伴随着“感觉学”亦即美学的建立,诗意的创造才获得了独立的意义。所谓的感觉就是“我感觉对象”,这里已经构成了我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关系。至于感觉自身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的,也就是德意志唯心主义所说的“设立”。这种意义的设立不仅规定了近代美学,而且也规定了近代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如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然而在现代与哲学的死亡一起,也发生了诗学和美学的死亡。所谓的诗学和美学只是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名字,实质上它们成为了反诗学和反美学。为什么?因为诗学所理解的诗意作为创造是给予尺度,亦即 理性 给予 存在 一个尺度。与之相反,现代的诗意作为倾听
20、是接受尺度,亦即 思想 接受 存在 所给予的尺度。同时现代美学不再基于传统美学的“我感觉对象”,而是基于“人生于世界”;在此不再是主客体的二元分离和综合,而是人与世界本原的合一;不再是我设立对象,而是我体验和经历存在。现代美学不仅反诗学,反美学,而且也反艺术哲学。这是因为艺术哲学作为关于艺术的哲学,始终建立在对于哲学的一般理解的基础上,亦即将哲学看作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的世界观是人作为主体来观照作为客体的世界,所谓的方法论就是这种观照世界的方法。因此艺术哲学与传统美学的观点是共生的。作为反诗学、反美学和反艺术哲学的现代美学不仅摒弃了传统美学一般理论,而且也抛弃了它们关于美的种种观点。传统美学
21、,尤其是近代德意志唯心主义的美学虽然将美作为感性与理性相区分,但是它们基本上将美与理性相联,甚至让美被理性所规定。康德认为审美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把美理解为从真到善的过渡。这里的美虽然不同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但是仍限制于理性的王国里。至于黑格尔的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是将美归结为理性自身。作为美的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不同之处不过是它们各自的显现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显现者自身却是同一的,即理性。与这些关于美的理性规定不同,现代美学将美的本性置于存在的基础。这种从理性到存在的转变是现代美学从传统美学分离的根本性的标志。当然现代美学可以划分为不同维度:首先是存在的维度;其
22、次是心理的维度;最后是形式与符号的维度。其中存在的维度是现代美学的核心。一般将现代西方美学区分为人本主义的和科学主义的、逻辑的和经验的、内容的和形式的,但这必须在所说的三重维度中予以更具体、更深入的阐明 。-941 存在维度此处所谓的存在是与思想相对的存在。作为如此,存在对于思想具有优越性。因此不是思想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思想。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统属一个维度,同时现象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也在此范围内予以考虑,如果事情(现象学)、此在(解释学)和生活(实用主义)都属于存在的语言家族的话。马克思的存在是社会存在,亦即人类有意识地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也被称为劳动和实践。将人
23、规定为劳动的动物正是对于传统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命题的否定,同时也给予这个命题更本原的基础。劳动作为人的规定描述了人的自由本性,这不仅表现在人(自由的)与动物(不自由的)的区分之中,而且也显现在共产主义者(自由的)和雇佣劳动者(不自由的)的区分之中,因此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他的生活的。这具体化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它们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美学中的美的本原 。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经济批判的话,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转向了文化批判,这种偏移使心理突出,存在隐去。其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性是爱欲的本能冲动,但现代的技术合理性的异化压抑了人的本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第2讲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 美学 西方 基本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