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修辞方式(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修辞方式(一).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汉语修辞方式(一)修辞格也叫修辞方式。古汉语里的修辞格很多,有的辞格,如比喻、夸张、比拟、反语、双关、对偶等等,现代汉语里仍在使用,其性质和作用古今也基本相同,这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本节只就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与现代汉语里的辞格不尽相同的作一般性介绍,以提高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的能力。一、用典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体的是暗引。例如:(1)诗曰:“孝子不匮,永
2、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以上四例都是引用古人的言论。例(1)点明了引文的书名,例(2)点明了引文的作者,例(3)是引用谚语,例(4)是引用歌谣,都属于明引。下面再看暗引之例:(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6)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例(5)中的“青青子衿,悠
3、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明书名;例(6)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见于论语?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上用例都是引用历史故事。例(7)用六个历史故事来印证自己的论点,表示言之有所据,是属于明引;例(8)是暗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宋文帝在元嘉二十
4、七年(公元450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北征而大获全胜,在狼居胥山封山祝祷那样的功绩,却只落得自己兵败仓皇南逃的结局。其中的“封狼居胥”又暗引了西汉霍去病的典故。据史记?霍去病列传所载:汉武帝时,霍去病抗击匈奴,大败之,追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南朝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宋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但后来北伐失败。辛弃疾借此事吟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从而形象地告诫南宋当权者切莫急功近利而草率北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用典的作用
5、,一是用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是使语言典雅精炼,富于表现力。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古代作品里的用典,还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一般来说,引用古人言论时应原文照引而不加改动,然而在古代作品中亦不乏改动原文的情况。例如:(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例(9)是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例(10)是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然而它们比起原文来更富于表现力,这既是引用又是创新,从而使之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佳句。第二,一般说来,所引用的古人言论与
6、其本意相符,然而在古代作品中也有引文与其本意不相符的情况。例如:(1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例中的引文“苛政猛于虎也”出自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其中的“苛政”,本是指“苛刻的统治”,柳宗元引用此语,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第三,有时为了求得句式的整齐或典雅,作者在典时将古人的名字或古书中的语句随意割截而形成一
7、个生造词。例如:(12)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腾王阁序?)例中的“杨意”即“杨得意”,“钟期”即“钟子期”。这里为了合于骈文的“四六”句式而将人名割裁。又如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来有人割截“友于”二字来表示“兄弟”。这种随意割截的现象较为普遍,后来就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辞格,即“藏词”。二、互文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这就叫互文。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做到言简意赅,说甲就包括乙,道乙则兼容甲。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例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王昌龄出塞)(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4)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以上四例都是在一句中出现的互文,它实际上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一句话里。属于当句互文。例(1)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例(2)中的“主人”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例(3)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与笼沙”;例(4)中的“岸”与“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兰”。(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7)
9、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以上四例都是在两句里的互文,它实际上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两句话里面,属于对句互文。例(5)中的“将军”与“壮士”互文,即“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例(6)中的“受任”与“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奉命于危难之间”;例(7)中的“东西”与“左右”互文,即“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古文中互文这一修辞方式,我们只有使上下文互相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如果拘泥于字面,则难以准确而完整地理解。例如:(8)不以物喜,
10、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例中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中的“物”与“己”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其民”与“忧其君”互文,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意思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忧其君”“忧其民”。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而不忧其君,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而不忧其民。这样一来,人们就会
11、产生疑问: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吗?由此可见,对于运用了互文修辞方式的句子,是不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三、变文变文是指为了避免用词重复单调,获得新鲜生动的效果,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这就叫变文。“变文”本是训诂术语,前人称变文为“文不同,互相通”。例如:(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贾谊过秦论)(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3)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例(3)中“以”和“与”为变文,“以”是介词“与”的意思;例(4)中的“殚”与“竭”为变文,都是“竭尽”的意思。这两例都是出现在两句话里的变文。
12、在两句以上的话相对应的位置上,甚至在一首诗的两段以上的相对应的位置上,都可以运用变文的修辞方式。例如:(5)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李斯谏逐客书)(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经?魏风?伐檀)例(5)中的“取、得、迎、来”等都
13、是“得到”的意思。这是出现在几句话里的变文。例(6)中的“干、侧、滣”等都有是指“岸边”;“涟、直、沦”等都是指“波纹”;“素餐、素食、素飧”等都是指“不劳而食”。这些都是出现在诗歌两段以上之中的变文。变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并使语言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增强文采,加强文章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变文所使用的同义词,往往是近义词,甚至只是在语境中临时同义,如上文例(5)中的“取、得、迎、来”等。又如:(7)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乐府诗集?木兰诗)(8)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例(7)中的“大儿”与“长兄”为变文,但并非同义词,只
14、是这里所指的是同一对象。同理,例(8)中的“无道”与“暴秦”为变文,但并非同义词,只是这里所指的也是同一对象。四、合叙合叙,又名合说,并提或分承。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侍中侍郎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4)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5)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例(1)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应分别搭配,
15、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例(2)中的“侍中侍郎”与“郭之、费祎、董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同位短语,即“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例(3)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短语,即“陟臧罚否”。例(4)中的“周苛、周昌”与“孙子”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偏正短语,即“周苛之孙,周昌之子”。例(5)中的“繁启蕃长”与“春夏”,“蓄积收藏”与“秋冬”等,也应分别构成两个述补短语,即“繁启于春,蕃长于夏,蓄积于秋,收藏于冬”。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值得注意的是,合叙里的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在
16、分别搭配时,一般是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搭配。但是也有例外,例如:(5)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汉书?魏豹传)(6)子胥伏剑,屈原自沉:子兰宰喜否诬谗,吴楚之君冤杀之也。(王充论衡?偶会篇)例(6),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例(7),据史料载,伍子胥在吴国遭太宰诬谗,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遂被迫伏剑自刭。屈原在楚国遭令尹子兰诬谗,“顷襄王怒而迁之”,于是“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由此可见,这里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式,即“子胥伏剑,宰喜否诬谗,吴之
17、君冤杀之也;屈原自沉,子兰诬谗,楚之君冤杀之也。”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五、共用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共同与另一个成分发生结构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1)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国语?勾践栖会稽)(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汉书?苏武传)例(1)中的“纳宦”这两个相连的词共用“其子”这个短语,或者说“其子”是“纳”和“宦”的共用成分。“纳宦其子”,即“纳其子(把他们的儿子交给官府收养),宦其子”(让他们的儿子到官府做事)。
18、例(2)中的“拊爱”和“子”共用“不”和“其子”,“不拊爱子其民”,即“不拊爱其民(不抚爱那里的百姓),不子其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作儿子)”。例(3)中的“臣”和“子”共用“人”,“女为人臣子”,即“女为人臣人子”。例(3)还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式。“为人臣子”与“畔主背亲”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即“为人臣畔主,为人子背亲”。共用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精炼,但是在理解上则容易使人迷惑,因此我们在遇到这种修辞方式时,应先找出被共用的词语,找出分别搭配的关系,这才便于理解。六、同义连用在一句话里,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连在一起使用,人们在阅读时只需取其中任何一个词语的意义即可,这就叫同义连用。
19、例如:(1)而陋者乃以斧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2)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游乎天余乃下。(楚辞?离骚)(3)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王充论衡?订鬼)例(1)中的“斧斤、考击”是同义连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斤,斫木斧也。此依小徐本。凡用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广雅?释诂三:“考,击也。”这是两个同义词连用。例(2)中的“览相观”是三个同义词连用。说文:“览,观也。”又:“相,省视也。”例(3)中的“思念存想”是四个同义词连用,辞源:“存,想念。”不仅单音节词以同义连用,双音节词或短语,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也可以同义连用。例如:(4
20、)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5)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贾谊过秦论)(6)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例(4)中的“扶摇”是一种从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风,即旋风。“羊角”是一种曲而上行的风,即旋风。“扶摇羊角”连用,指大风。例(5)中的“追亡”与“逐北”两个短语都是指“追逐败逃的敌人。”例(6)中的“仿佛”与“若”都是“好象”的意思。同义连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词语的含义,使多义词的意义更为明白晓畅。或用来凑足音节,使句式整齐,或用来造成某种表达的气势,强调感情。值得注意的是,同义词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有细微的差别,在句中连用时就不必考虑其细微的差别了;如果
21、是两个单音节的同义词连用,并且连用的频率相当高,这就会使得这两个词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久而久之则往往会形成一个同义联合式的复合词。古汉语修辞方式(一)七、连及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这就叫连及。连及可分为同类连及和反类连及两类。同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关或同一类别;反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对或相反的类别。例如:(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2)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宜耳目之观。(李渔芙蕖)(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例(1)中的“父母”是说亲而连及
22、父,“兄弟”是说兄而连及弟。例(2)中的“耳目”是说目而连及耳。这两例都是同类连及。例(3)中的“存亡”是说亡而连及存。例(4)中的“异同”说异而连及同。这两例都属反类连及。连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音节的匀称而以词足句。值得注意的是,在连及这一修辞方式里,哪个是连及的词语,得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相关或同一类别,相对或相反的类别的词语并列使用时,并不一定都是运用了连及的修辞方式。例如:(5)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李斯谏逐客书)(6)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7)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例(5)中的“耳目”是说耳目而连及目,因为
23、这里是针对“秦之声”而言;而上文例(2)所举的“耳目”是说目而连及耳,因为那是针对“芙蕖”而言。例(6)中的“衣冠”并非连及的修辞方式,“服衣冠”是指穿戴帽。例(7)中的“衣冠”则是说衣而连及冠,“摄敝衣冠”是指撩起破旧的衣服。说文:“摄,引持也。”“引持”即“提起,撩起。”例如:“予乃摄衣而上。”(苏轼后赤壁赋)由于衣可撩起,而冠不可撩起,因此可以判断这里的冠是连类而及。八、错位由于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而故意使一些词序颠倒,这就叫错位。例如:(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2)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毕
24、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例(1)应是“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然而这样一来,既不合平仄,又不押韵。这两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按正常的词序,“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则为“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并且韵脚字“臂”又不与本诗其他韵脚字“看、安、干”等相押。为了合平仄和押韵而只好运用错位的修辞方式。例(2)中的对句应是:“班马萧萧鸣,则为“仄仄平平平”。近体诗对句的后三字不能都是平声,否则为“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因此为了平仄合律而倒言“萧萧班马鸣”。例(3)应是“三秦辅城阙,望五津风烟”,然而这样一来,既不对仗,又不合平
25、仄,也不押韵。因此,为了合律而倒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例(4)应为“六月中(旬的)西湖,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然而这样一来,出句就只有五个字,而对句有九个字,与七言诗每句的字数要求不合,因此,为了符合每句的字数(同时也考虑到平仄)而将“毕竟”调至出句的句首。(5)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6)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例(5)中的“风烈”应为“烈风”,与“迅雷”的结构相一致,即修饰语+中心词,然而这里却故意说成“风烈”以示行文的变化。例(6)中的“心折骨惊”应是“心惊骨折”。例(7)中的“泉香而酒冽”应是“泉冽而酒香”。这两例
26、都是故意让两个谓语相互错位,以示行文新奇而别致。错位的运用,最初是为了合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需要,到后来有些诗人有意识地大量运用这一修辞方式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李东阳在麓堂诗话里称赞杜甫“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多。”值得注意的是,错位并不同于古代汉语语法中的“倒装”的句式,在古代汉语里往往原本是常位句;而错位往往是不规则的,甚至是有悖于逻辑的句式。九、委婉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的话暗示出来,这就叫委婉。委婉可分为婉转、避讳、谦敬的三类。下面分别举例来加以说明。(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楚)(2)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
27、,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鞍之战)(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肴之战)(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例(1)要说的是关于昭王南巡而未归一事,“我”不负任何责任。然而并不直说,而是用“君其问诸水滨”来婉转地表达。例(2)的末句要说的是如果因为您的恩惠,我们的国君不处死我们,那么三年以后我们将再来报仇!然而孟明没有直说,而是用“三年将拜君赐”来婉转地表达。这两例都是在外交场合婉转其辞,给人以暗示。例(3)要说的是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不赞成这样做。然而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用“非所闻也”来婉
28、转地表达。例(4)要说的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然而却用“则非某之所敢知”来委婉地回答。这两例都是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婉转其辞,给人以暗示。(5)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7)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司马迁报任安书)(8)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例(5)古人忌讳说不吉利的事,如病和死等,于是这里用“山陵崩”作为“死”的避讳语。例(6)古人忌讳说不雅观和粗俗的事,于是这里用“更衣”作为“上厕所”的避讳语。例(7)古人忌讳说尊长的名字,于是司马迁为避其父司马谈的名讳,把宦官赵谈改说成“同子”。例(8)古人提倡为尊
29、者讳,于是李密将其母亲的改嫁说成是“舅夺母志”。(9)寡君勾践乏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国语?勾践栖会稽)例(9)中的“寡君”是文种称自己的国君,意为寡德之君;“下臣”是文种自称,意为才能低下的臣子。这是用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或表示卑贱身份的词语来表示谦称。“天王”在春秋时用以尊称天子,这里是指吴王,这是用表示高贵身份的词语来表示对吴王的尊敬;“下执事”是吴王手下办事的人,这里用的是“因卑以达尊”的方法来表示对吴王的尊敬,其实还是指吴王。古汉语修辞方式(一)十、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同它有密切关系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替它,这就叫借代。借代大致可分为十
30、余类,下面就其主要的类别分别加以说明。(一)以特征或标记代人(1)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行!(杜甫哀江头)(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3)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支烧畲。(刘禹锡竹枝词)(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溥五人墓碑记)例中的“明眸皓齿”是美人的特征,故用来代美人,这里指杨贵妃。例中的“黄发”据说是长寿的特征,故用来代老人;“垂髫”是小孩垂下来的头发,故用来代小孩。这两例都是以特征代人。例(3)中的“银钏金发”是妇女的配饰标记。故用来答农妇;“长刀短笠”是农民的装束标记,故用来代农民。例(4)中的“缙绅”是朝廷官员的装束标记,古
31、代做官的人经常把笏版(上面可以记事的板)插在腰带里(缙,插;绅,带),故用来代做官的人。这两例都是以标记代人。(二)以官名、地名代人(1)白起为秦将,北抗马服。(史记?项羽本纪)(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例(1)中的“马服”是官名。赵括的父亲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后来赵括袭封为马服君,故以马服代赵括。例(2)中的“太史”即“太史令”,司马迁任过太史令,故以太史公自称。这两例都是以官名代人。例(3)中的“龙标”是地名
32、,因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故以龙标代王昌龄。例(4)中的“豫州”是地名,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豫州代刘备。这两例都是以地名代人。古人诗文集如阮步兵集、东坡乐府等,都是以官名或地名代人。(三)以职业、劳动代人(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2)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国语?勾践栖会稽)例(1)中的“刍荛”本是指柴草,樵夫所从事的劳动是割草砍柴,故以刍荛代樵夫。例(2)中的“前马”即在马前作引导,这是马前卒所从事的职业,故以前马代马前卒。(四)以国名代人(1)杞子自郑使告秦。(左传?肴之战)(2)齐其闻之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例(1)中的“秦”代秦穆公。例(2)中的“齐”代齐泯王。以
33、国名代人,所代之人一般指国君。(五)以人或事物的属性代人或事物(1)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楚辞?离骚)(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贾谊论积贮疏)(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例(1)中的“贤”代贤良之人,“能”代有才能之人。例(2)中的“残”指残暴之人,“秽”代丑恶之人。这两例都是以人的属性代人。例(3)中的“本”代农业,“末”代商业。古人认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根本的属性,而商业则无足轻重,故以本代农业,以末代商业。例(4)中的“肥甘”代肥美甘甜的食物,“轻暖”代轻暖的衣裳。
34、这两例都是以事物的属性代事物。颜色也是事物一种属性,因此古文中也常常用颜色代事物。例如:(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轼江城子)(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例(5)中的“黄”代黄狗,“苍”代苍鹰。例(6)中的“绿”代绿叶,“红”代红花。(六)以人或事物的所在代人或事物(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项羽本纪)(4)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例(1)中的“四海之内”是天下人居住的地方,故以四海之内代天下的人。例(2)中的“宫中府中”
35、是官吏办公的地方,故以宫中府中代在皇宫中和朝廷中办事的官吏。这两例都是以人所在代人。例(3)中的“杯杓”是酒的所在,故以杯杓代酒。例(4)中的“大江”是江水的所在,故以大江代江水。这两例都是以事物的所在代事物。(七)以数量代人或事物(1)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扬雄解嘲)(2)五羊殳入而秦喜。(扬雄解嘲)(3)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帝纪)(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璇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例(1)中的“万乘”代天子,这是因为古代制度规定天子有兵车万乘。例(2)中的“五羊殳”代百里奚,这是因为秦穆公用五张羊殳(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买回,并委以国政,称为“五大夫”。这
36、两例都是以数量代人。例(3)中的“三尺”代剑,这是因为剑的长度是三尺。例(4)中的“八百里”代牛,这是源于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汰侈载:“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骈,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后人即用八百里代牛。“五十弦”代瑟,这是因为古瑟有五十弦,这里指各种乐器。(八)以效果或结果代人或事物(1)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肴殳之战)(2)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例(1)中的“墓之木拱矣”是以结果代蹇叔早该死去了这件事。例(2)中的“倾人城”、“倾人国”是以效果代绝世佳人。(
37、九)以事物的功用代事物(1)策扶老以流憩。(陶渊明归去来辞)(2)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列。(司马光训俭示康)例(1)中的“扶老”代手杖,这是因为手杖的功用可以扶持老人走路。例(2)中的“听事”代厅堂,这是因为厅堂的功用主要是用来处理公、接待宾客的。(十)以人名或地名代事物(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2)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杜甫自就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陆游花时遍游诸家花园)例(1)中的“杜康”本是传说中的造酒之人,故以杜康代酒。例(2)中的“蚩尤”本是传说中的上古部落酋长,与黄帝作战时曾兴大雾,故以蚩尤代雾
38、。这两例都是以人名代事物。例(3)中的“凉州”本是地名,据宋朝洪迈容斋随笔十四云:“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是也。”故以凉州代乐曲名。这是以地名代事物。(十一)以部分代整体(1)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例(1)中的“足”代马。例(2)中的“帆”代船。例(3)中的“骨”代人。(十二)特称与泛称互代(1)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9、。”(韩愈马说)(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例(1)中的“楼兰”代敌人。例(2)中的“伯乐”代善相马之人。主都是以特称代泛称。例(3)中的“马”代千里马。例(4)中的“古人”代燕昭王。这都是以泛称代特称。(十三)以材料代事物(1)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2)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例(1)中的“木”代棺材,因为棺材是木做的。例(2)中的“金”代刀剑,因为刀剑是金属做的。由于不同的物品可以用同一种材料来制造,因此同一种材料可以指不同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上下文意来仔细辩别其所代事物。我们仍以“金”为例说明:(1)抽矢扣轮,去其金。(孟子?离娄下)(2)功绩铭乎金石。(吕氏春秋?求人)(3)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子鱼论战)例(3)中的“金”是代箭镞,例(4)中的“金”是代钟鼎,例(5)中的“金”是代钲,即铜锣。(十四)以具体代抽象(1)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玉台新咏?上山采蘼芜)(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楚辞?离骚)(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例(1)中的“口舌”代外交辞令。例(2)中的“手爪”代手艺。例(3)中的“绳墨”代法度。例(4)中的“戎马”代战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