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试卷参考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试卷参考资料.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思考题1. 简述ADAS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解释。答: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 =消费需求 + 投资需求 + 政府需求 + 国外需求Y = C + I + G + NX总需求数量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表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和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经济含义:其他条件相同时,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物价上升引起总需求下降,即物价总水平与总需求存在反向关系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
2、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表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反映了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所有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出来的。(一)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1、在AS水
3、平区,AD上升导致P不变,Y上升(产出效应)2、在AS上倾区,AD上升导致P上升,Y上升3、在AS垂直区,AD上升导致P上升,Y不变(通货膨胀)(二)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1、AS上升,AD不变,导致P下降,Y上升2、AS下降,AD不变,导致P上升,Y下降2.简述IS-LM-BP模型的基本内容和经济含义。答:IS表明产品市场的均衡,LM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BP表明国际收支平衡。三者相遇时,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得以实现。IS-LM-BP模型表示,由于外贸余额是收入的函数,资本项目是国内利率的函数,假定国民收入上升,则会引起消费增加,接着进口也会增加。如果出口保持不变,就会产生
4、贸易赤字。为了消除赤字,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必须减少资本输出,增加资本输入,而资本的输入必须以高利率来吸引。因此,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利率必须同国民收入同升降,于是在IS一LM曲线上增加了一条正斜率的国际收支曲线BP。该曲线表明:收入上升,利率也上升,从而使资本流入,由此弥补贸易赤字。图中IS-LM和BP曲线相交于正点,表明在正点,国内商品市场、金融资产市场和外汇市场处于均衡。如果投资下降使IS曲线移至IS,并与LM曲线相交于E点,在该点上,IS=LM,但却在BP(=0)这条曲线的左上方,说明国际收支有盈余。因为一国的投资(I)、出口(X)和政府支出(G)之和等于储蓄(S)、进口(M)和税收(
5、T)之和,以方程式表为:I+X+G=S+M+T假定储蓄不变、投资下降,使SI,同时也使TG,这样,就使(S+T)一(I+G)0。图1-6 1S-LM-BP模型但由于:(S十T)一(I+G)=X-M,则:X-M0。反过来,如果LM与J曲线的交点在BP(0)的右下方,则说明国际收支赤字。因此在分析IS-LM-BP模型时必须注意两点:(1)该模型像其他模型一样,也有假设条件。首先,它的建立必须以国内经济的均衡,即以IS-LM的成立为前提;其次,BP的移动是在浮动汇率下进行的。(2)BP靠近正点并非意味着它将终止运动,相反,它总是在E点上下运动,从而形成现实生或中国际收支失衡一均衡一失衡的循环过程,由
6、此也印证了矛盾运动的不平衡原3.简述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派及其代表性的经济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答:(1)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代表作品:国富论理论要点:古典学派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们笃信萨伊定律,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古典学派认为完全竞争可以带给社会最大的福利,政府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每个人在追求自身福利最大的情况下,全社会就可以达到最大的福利。斯密等人一直强调经济体系中自由放任(laisser faire)的重要性。(2)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凯恩斯代表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理论要点:凯恩斯认为宏
7、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凯恩斯学派偏爱财政政策,认为财政支出为宏观经济体系中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最直接。货币政策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直接、有效。凯恩斯学派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容易出现流动性陷阱,利用增加货币供给已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会完全失效,只有财政政策才是有效的。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期。该派学者认为政府应积极利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体系,减少经济波动。(3)货币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代表作品:自由选择理
8、论要点:20世纪50年代末,弗里德曼提出货币数量学说,强调货币的重要性,认为货币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唯一因素。该学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应当是相当稳定的,当货币数量发生变动时,只会对物价产生影响,而且,只有货币数量影响物价,所以通货膨胀是种货币现象。货币学派承认财政政策短期内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强调财政政策可能带来排挤效应,财政政策的政策时延较长,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则无法确定。该学派认为政府应采取长期而稳定的政策法规,对经济体系的干预应尽量减少,避免不当的经济政策造成更大的长期波动,因此自由放任主义是最好的政策。(4)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理论要点: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等经济学家,他们认为
9、凯恩斯学派的权衡性政策要能适用,政府必须先有一个理想的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能说明过去的现象,也能预测未来,然后政府才能根据这一模型,决定适当的政策。他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其对未来的预期,当政府采取某种政策以达到某种效果,人的行为往往会针对这些政策加以调整,因此使得政府政策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政府政策不但长期内无效,短期内也无效,所以政府应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让经济体系自由运行。(5)新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戈登和斯坦利.费雪理论要点:费雪等学者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从个人行为基础解释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新凯恩斯学派试图从劳工个人追求最大效用、厂商追求最大利润的角度,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上工资调
10、整的缓慢。他们认为工资具有黏性,调整不易,当市场出现不平衡时,政府应当积极地更改经济政策使经济体系重回均衡。4.结合中国经济的总需求特点,试分析中国政府当前“新常态”的宏观经济政策依据、核心和影响。5.结合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试分析和解释中国央行于2014年11月21日调低官定的存贷利率水平的原因、意图及后续货币政策的可能路径。6.试阐述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变化及其中蕴含的核心逻辑。7.试述中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原因、运行机制及宏观调控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8.试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均衡状况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和相关对策。内部均衡是 指国内不发生通货膨胀且充分
11、就业的情况;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并保证其内部经济运行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改革开放弥补了中国的储蓄缺口和投资缺口、打破了发展中经济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经济高速增长,并且今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随着经济开放度的不断加大,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越来越严重,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中国人民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窗口指导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调控,但是作用不大,GDP增长依然高达9.5%中央决定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相继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有效控制“土地”和“信贷”两个
12、闸门,抑制房地产、电力、冶金、水泥、汽车、钢铁等行业的过度投资。二、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原因外部失衡即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持续高增长的“双顺差”;与严重的外部失衡相对照的是,内部平衡则显得比较复杂和隐蔽。从总量上看,中国经济基本维持着内部平衡,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经济是处于理想的均衡状态,2000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物价基本稳定。从表面的宏观指标来看,确实如此,但是透过现象深入分析,中国存在着储蓄过剩和生产过剩。下图表明了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传导机制:投资过旺、信贷过多和顺差过大问题有紧密联系;国内消费不足,通过高投资带来的高增长,必然加剧生产过剩,过剩产品不得不寻求国外
13、市场,导致出口过快增长,顺差增加;为维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购入外汇,汇率低估,更进一步刺激出口,国际收支失衡加剧;“双顺差”持续增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流动性增加,贷款增加,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加剧即国内失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传导机制图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不是短时期形成的。在建国初期,为了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借鉴苏联的经验,实行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与这种“赶超战略”相适应的是“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由于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大部分设备由国外进口的特点
14、,因此,发展重工业不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为了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保证较高的投资率,在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实行了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和低原材料的政策。AS1P状况分析:斯旺将内部均衡定义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当前中国经历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加上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下跌,国内面临通货紧缩压力,而外部均衡仍然呈现贸易顺差。IIBAS2IVIIP1IIIP2AD2EByAD1y1y2原因:造成内部均衡失衡的深层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相对过剩,加上外部需求乏力,造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外部均衡长期的贸易顺差是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以贸易出口为导向的
15、经济环境。从需求结构上讲,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都是下降的,而供给增长过快。对策:我国对应于区域二,需求不足、对外顺差。根据丁伯根原则,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减少顺差。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单靠支出增减型政策可能造成内外冲突,需把支出增减与支出转换政策结合使用,即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实行本币升值。9.试阐述当前中国经济在未来中长期内实现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路方法和宏观政策选择。思路1: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过大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
16、距。综合定义和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收入差距,调节社会收入再分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选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政策(预期、去杠杆、新增长点)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由政府和国企的主导转变为更广泛的各种合法力量的共同主导完善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给消费增长提供基础和环境,把消费潜力彻底释放出来打破垄断和市场势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0.试述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必要性:1.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失衡问题,I 投资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过多,科技贡献率;C 消费储蓄结构失衡,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 NX 投
17、资过度依赖于出口,增长方式不合理。2.需求结构:增长动力和供给机制发生阶段性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在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面临严重挑战,国际上发达国家债台高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国内劳动力市场成本上升,无法像过去依赖廉价的商品抢占国际市场。所以过去的投资、出口经济增长循环上必须转变到内需上,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长动力:过去房地产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现在地产行业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现状。供给机制上:表现为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缺乏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型升级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可行性:1.财政货币政策相对稳健2.强大国有资产负债表提供额外保障。3.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换成人民币与基础货币相当,具有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4.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易于改革5.我国政府具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为经济转型提供了额外的政策空间6.改革与转型同步进行。政策选择:1.纠正市场上对政府和央行的无限救助预期,实施合适的货币和金融政策,抑制金融体系过度扩张。2.需要对实体经济的去杠杆过程兼并重组,失业救助提供必要政策。3.为经济新增长点,新的投资创造条件。关键是引导和调整市场预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