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课堂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学习通过阅读、分析地理图像资料等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试作判断和解释。(二)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建立客观联系、辨证的地理思维观。2、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教学难
2、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成因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构想:1、依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地球运动的三维动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激发思维,寻求规律,建构新知识。2、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智力背景基础上,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进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学生对大连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变化的亲身体验教师: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1、阳光下,夏天中午
3、的影子与冬天中午的影子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2、目前的白天时间比暑假时短多了?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探讨的内容就是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课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并板书。1、由身边的现实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新知学习(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复习地球的公转运动的特点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由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重点是:公转时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黄赤交角大小保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有什么变化?承转:下
4、面来探究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规律?1、联系旧知,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建构新知识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2、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1、教师同时使用地球仪指导读图:疏导:昼、夜半球、昼夜更替、晨昏圈(线)、昼弧、夜弧、任意一点昼夜长短及同一时刻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比较、极昼极夜等概念2、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分析地图,合作讨论等,自主探究建构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位置,分析时由点到面,北半球为例,分时
5、间点(段):春分、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等先分析图中任意点A、B两点而后引到整个北半球;着重观察:A、太阳直射点位置;B昼与夜长短对比及其变化趋势、C、昼夜长短与纬度的关系、D、极点四周极昼(夜)范围的变化3、学生自行完成“观察作业”(另附),学习归纳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点拨。4、师生达成共识:昼夜长短的变化实质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的相对位置改变而造成。具体分布规律A、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B、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有极昼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而秋分日至春分日,情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运动 地理 意义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