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穴位.doc
《针灸常用穴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常用穴位.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常用体穴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0
2、.5寸。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0.51.0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
3、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1.5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针法:1)直刺。以30号1寸针刺入0.50.8寸,至局部有酸胀感,用以预防感冒;2)平刺。以30号1.5寸针成1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1.2寸,用以预防头痛。以上均留针30min。3)点刺。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
4、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深1.52.0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散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注意,毫针以28号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留针1520min。(2)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
5、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 530壮。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参考。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不留疤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1.01.5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
6、n。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灸法:1)着肤灸59壮,黄豆大艾炷,宜疤痕灸。2)艾条灸,温和灸2030min。针法:同气海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操作:(1)针法:直刺1.02.0寸深,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及线状放射到外生殖器,留
7、针1520min。(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15min。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52.0寸,局部酸胀,并可扩散至同侧腹部。注意不可刺至过深,导致腹膜损伤。(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020min。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
8、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13身柱 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取穴。 作用:本穴在日本属于养生灸的常用穴之一。尤其可用于小儿健身灸,日常灸法云:“习俗称身柱灸,小儿必灸也”。小儿生后一百天,灸此穴可预防感冒、百日咳、吐乳、消化不良等。成人用以预防疲劳、抗药物毒副作用等。 操作:灸法:1)着肤灸,成人37壮,炷如麦粒大。小儿则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粗或更细之炷,灸3壮。如加灸灵台穴,效更佳。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
9、n(成人),或310min(小儿)。 14命门 取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 作用:重要保健防病穴。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操作:(1)灸法:1)着肤灸,灸35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为宜;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深1.01.5寸,以局部酸胀为宜,留针15min。 15风门 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作用:用以预防感冒、肺结核、痈疽等。类经图翼卷七称,此穴“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另外,
10、日本将风门称“打肩”,其民间习俗,人到20岁,须行”打肩灸”来防病强身。 操作:(1)灸法:着肤灸,35壮,麦粒大艾炷。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2)针法:同肺俞。 16肺俞 取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调理肺气、祛邪扶正。常用以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哮喘等发作。 操作:(1)灸法:着肤灸,每次35壮,艾炷如麦粒大,要求疤痕灸。亦可用药物敷贴。(2)针法:直刺0.50.8寸。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成45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局部酸胀感,一般不留针。 17心俞 取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等病
11、症 操作:直刺0.50.8寸。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处,成45角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酸胀感可向前胸放散,一般不留针。 18膈俞 取穴: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呃逆,与胆俞穴组成四花穴可用于戒烟。 操作:直刺0.50.8寸。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处,成45度角向脊柱侧斜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 19胰俞 取穴:在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糖尿病等病症。 操作:灸法:艾条温和灸或隔物灸。亦可用温针隔橘子皮灸,方法为:先以毫针刺入,取新鲜橘子皮一块置于穴区,针柄敷裹上艾绒行温针灸。 20肝俞
12、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作用:预防肝炎、胆结石及白内障等。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进针0.51.0寸,亦可在穴旁1处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射。 21胆俞 取穴: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胆石病急性发作,与膈俞组合用于戒烟。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进针0.51.0寸,亦可在穴旁1处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射。 22脾俞 取穴:在第十、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之。 作用:调理脾气、运化水谷、和营统血。用以预防脾胃疾患及体虚者可以作强壮穴应用。 操作:(1)针法同上。(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5
13、20min。 23肾俞 取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 作用: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操作:(1)针法:微斜向脊柱直刺,深1.5寸2寸,针感以腰部酸胀为宜。(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4膏肓俞 取穴:第四胸推棘突下,旁开3寸取之。 作用:健脾胃、培肾元,是防病延年的常用穴之一,千金要方有“膏肓无所不治”之说。 操作:灸法为主,着肤灸,37壮,炷如黄豆大,以无疤痕灸为宜。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5次髎 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
14、痛。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留针1520min。(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26章门 取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下游离端的下方。简便取法为:屈肘合腋时,约当肘尖尽处。 作用:化积滞、助运化。预防胆石病等。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0.81寸左右。快速进针,缓慢送至肋尖端,有局部酸胀感后,反复运针2min左右取针。注意:针前应先触摸一下肝、胆、脾等脏器是否肿大,以免刺中,造成事故。 27期门 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取穴(乳头位于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常用 穴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