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始终受到来自不同研究取向和研究视角的各种理论的推动,其中尤其以心理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为重,它们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大厦的建构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共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基本理论。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是在弗洛伊德(S.Freud)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心理学思想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探寻深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源,以及揭示这些动力的性质、强度和活动模式。心理动力学家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包括社会行为非但不是出自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反而恰恰是由这些动力所全权决定的。由于这些动力基本上
2、是无意识操作的,因此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E.G.Boring)在其巨著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谁想在今后300年内写出一本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 美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中译本),第35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其他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很难找到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未曾受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第15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可以这样讲,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人文
3、思潮,它对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单就社会心理学领域而言,“西方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实际上都把弗洛伊德学说当作自己观点的理论根源” 苏安德列耶娃: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第13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尤其是他关于“本能”、“超我”、“人格发展”和“群体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述,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影响深远。(一)本能与社会的冲突 库佐尔特(R.P.Cuzzort)在他的力作二十世纪社会思潮中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首先在两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便是“这个理论依赖于个人与个人所创造的社会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个前提” 美R.P.库佐尔特:二十世纪社会思潮(中译本),第
4、2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与绝大多数坚信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基础的社会心理学家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冲动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它在社会压力作用下得到升华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是人体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体内积蓄的能量得以释放。本能的能量决定了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目标和方向,而本能的目的则永远是寻求满足,即消除人体的紧张状态。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本能被区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人依赖于这两种本能而完成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生命进化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性不只是与生殖活动有关,它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
5、与快感相联系。性本能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它驱使人们寻求快感,解除紧张状态,弗洛伊德将这种潜力称为“力比多”(Libido)。“力比多”常常骚动,驱使人们产生性行为或其他伴随快感的行为,因而“力比多”是一种行为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在其晚期著作里,又重新划分了本能的种类。他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可以合称为生的本能(Eros);与之相对的是死的本能(Thanatos),即个体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力比多”是在有机体内部发生的,但它必定要通过行为与外界对象发生联系。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冲动,当它指向外部时,便成为侵害、破坏、谋杀的动力;而外侵受挫时,它往
6、往又会退回自我内部,导致自杀倾向。因此,生的本能驱使人们为生活的满足而努力、追求、产生创造性活动,而死的本能则以向外侵害、向内自戕、追求向无生命的复归而告终。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用本能范畴重新解释了人类行为的最初动因。改变了人们对其自身种种行为的固有解释。他认为,最终决定人的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所以,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也就是他的社会心理动机论。(二)由文化引起的意识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在进一步完善他的本能论时,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说。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本能和欲望组成
7、,“力比多”在人格结构中与本我联为一体。这些欲望强烈地冲动着,它们的活动遵循“快乐原则”,急于得到满足,但它们只能通过自我找到实现的途径。 自我是人格的意识部分,它遵循“现实原则”,依现实可以允许的尺度而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是我们经历到的真实存在。它整合了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要求的一部分,可以伴随着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发展,并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显现自己。 超我是人格的又一组成部分,它综合了良心和自我理想,融社会与个体于一体,它的活动遵循“道德原则”。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提到,超我有两个起源,一是个体的生物本性,俄狄浦斯情结;另一个则是个体的历史本性,是文化的产物 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第2
8、9页,1923年英文版。正是在“超我”的概念中,弗洛伊德理论的社会性才得以充分显露;超我是社会及其文化的产物,超我与本我、自我的结合使得个体由生物存在而成为社会指令的臣民。每个人既是社会存在,又是一个反映本我要求的机体。 超我概念的提出,部分地纠正了弗洛伊德在其本能理论中的强烈的生物决定论倾向。超我使得个体与社会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超我使人产生了一种对不轨行为的内疚感,从而维护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超我的自我理想标准使人产生一种自然的、谦卑的家庭感,这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根本因素;并且,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社会情感也是以超我为基础通过认同而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超我概念也是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的关键概
9、念。由于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超我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孩子的超我常常是父母超我的一种折射;儿童通过对父母的模仿,而逐渐习得其父母所处的文化。这种机制还会表现在个体日后对各种权威人物的认同行为上,社会文化的执行者以奖惩手段而迫使人们接受其规范。超我是一种个体力图与社会和文化保持一致的心理机制,个体以此而达到社会化。(三)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亦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身上的平衡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幼儿时期,个体主要的行为动力是追求快乐的满足,在他身上保持着未加分化的本能力求生理紧张状态的解除和快乐的满足。然而,在社会中,本能是不能肆意表现的,它受到现实的限制,社会通过家
10、庭、学校、社会舆论、道德规范和法律等形式,要求甚至强迫个体接受社会已有的文化,依照社会规范行事。幼儿的本能行为,常常由于与社会文化相冲突而遭到家庭或社会的惩罚,逐渐地学习运用社会认同的方式去行事。在家庭与社会的奖励和惩罚中,幼儿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本能欲望,模仿他人行为,以获得他人尤其是权威的承认和赞扬,而逃避可能由于不符合他人要求而带来的惩罚。这样,儿童不仅接受了社会规范和习俗,并且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建立了自己的理想行为模式。本我被压抑起来,它只能在自我和超我的监督控制下,以被人允许的方式出现。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身上达到了相对平稳,个体接受了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建立了自己的理想,习得了知识、
11、技能,他的社会化便完成了。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具体阶段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力比多所集中表现的区域是不同的,这种区域可称之为“性满足区”,个体使用或操作这种区域时就有一种快乐的满足。它包括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沿着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发展历程。在口唇区阶段(01岁左右),儿童的主要活动为口腔活动,他通过吃奶和撕咬得到快乐的满足,这种原型模式为其成年后的知识、爱情与权力的追逐奠定了基础。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二个年头,便进入了从口腔转向消化道的末端以寻求满足的肛门区阶段(13岁左右),这一时期,
12、儿童要接受排泻大小便方面的训练,并由此得到快感。此时由于排便的本能欲和外部的阻力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了人格中的某些定势,诸如反抗、报复、越轨或慷慨、施善、防御、控制等。大约3岁左右,儿童进入性器区阶段(36岁),此时儿童已经能分辨两性,他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殖器上,并产生了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男孩对母亲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又称恋母情结)”,女孩对父亲产生了“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又称恋父情结)。就男孩而言,为了能得到母亲的爱,他便嫉妒自己的父亲,但由于父亲的权威又不得不必须模仿、认同自己的父亲。因此,“这种对父亲的认
13、同作用带上了敌对的色彩,并变成了一种要驱除父亲并取代他对母亲的地位的欲望” 弗洛伊德著作选,第286页,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反之,女儿亦类似。此后,儿童又会经历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主要来自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学习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后,儿童进入生殖欲阶段(1218岁左右),此时个体的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开始了两性间的相互吸引,最终达到两性的真正结合。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和超我的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形成,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发展道路” 美赫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中译本),第10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4、年版。(四)群体心理学思想 弗洛伊德对群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探讨是从两位早期社会心理学家黎朋和麦独孤的理论开始入手的。黎朋认为,群体是一种具有易受感染、模仿、暗示的人群组合;而麦独孤则强调群体心理“只是粗俗的情绪和粗糙的情感”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第9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因而易受他人操纵,缺乏自我意识。弗洛伊德据此想进一步解答,在群体中迫使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继而,弗洛伊德以其人格发展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为纽带,并利用以它为核心而生发的家庭动力关系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他独特的集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思想。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也可在
15、一个单一的、具体的问题一个人与其父亲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到解决,这是一项非常令我吃惊的发现。” 美W.S.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中译本),第75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一个由母亲、父亲、儿子组成的家庭之中,儿子总是最先选择母亲作为性的对象,而父亲势必成为竞争对手和敌人,由于儿子不可能长久维持这种对父亲和母亲的完全不同的情感,所以家庭的三者关系组合必然会发生变化,而俄狄浦斯情结是这种家庭动力关系之源。在弗洛伊德那里,集体的原型就是一个父亲和他的几个儿子,父亲常常迫使儿子节制性欲,对“力比多”的压抑导致了儿子对父亲的认同作用,最终维系了集体的存在。 在群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中
16、,弗洛伊德提出了他集体心理学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情绪联系”和“认同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原先以“性”为目的的“力比多”在群体中转化成一种广泛的、普遍意义上的“爱”,并由此构成群体心理的基本成份,即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是靠爱来维系的。弗洛伊德以家庭关系作为其他群体关系的原型,作为解释各种人类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础,把家庭中的父亲比作群体中的领袖。在他看来,“在一个有明显领头人但并不以正式方式组成的典型群体中,领头人暂时成了情绪取向的共同对象,以代替形成超我的父母情绪,当群体的成员用领头人代替自己的超我的时候,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他们也在自己的自我中相互认同” 美舒伦伯格,孟小平译: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中
17、译本),第30页,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弗洛伊德看来,领袖是具有自恋品质的个人,他不依恋集体中的其他任何人,他只爱他自己,他自信而独立。由于领袖拥有群体内其他成员所不可企及的能力和品质,他便成为集体的理想。然而,集体成员对领袖的认同作用不能只看作是对领袖的积极情感的投射,同时它也可能是防止对领袖抱敌对情感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由于领袖强有力的影响,由于集体成员对领袖的依赖性,集体中受暗示性便会增强,而理性因素则会降低。在领袖的强力感召下,集体成员就会像接受催眠的个体一样行事,相互之间还会产生暗示和感染现象。二、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其追随者荣格(C.
18、G.Jung)、阿得勒(Adler)、霍妮(Karan.Horney)和弗洛姆(E.Fromm)那里分道扬镳了,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观点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有人特别将后三者的理论看作是“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中译本),第36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其实,荣格的理论中也含有社会心理学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集体潜意识”学说,就从历史文化群体遗传的角度,对群体心理的本质做出了独到的阐释。但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并不是荣格的思想,而是号称精神分析中“社会文化学派”的思想,因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真正使精神分析学说插上了“社会文化”的翅膀,成
19、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一)阿德勒的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学说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具有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就会在其一生中不断地追求卓越。所以,人行为的最根本动力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对性快感的追求,而是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他指出,自卑感能使个体通过对自身劣势的认识而确定优势目标,并追求此目标以克服种种想象的或真实的劣势与软弱。因此,自卑感是人们趋向成长、追求卓越时的一种重要因素,是人的所有形式的成就和进步的基础。 接着,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的独特方式,即“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个体在追求卓越目标时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模式,我们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生活风格。但他同时还指出,生活
20、风格有健康与错误之分。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美,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个体与他人和睦相处;错误的生活风格与社会目标相背离,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之上的。就此阿德勒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社会兴趣是指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要,它主要包括职业任务、社会任务和爱的任务等。阿德勒认为,健康的生活风格就是带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就这样,他将精神分析学说引上了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阿德勒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第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家。(二)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 在弗洛伊德那里,神经症被完全归因于本能驱力的压抑,而霍妮认为文化才是神经症的
21、真正渊薮。霍妮坚持认为,神经症不仅导源于个体偶然的经验,而且也导源于个体生活于其间的特殊的文化条件。在霍妮看来,所有对于个体心理行为的分析都是基于某一特定文化的思考,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所决定的。我们通常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的基础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即行为的正常与否是由该文化决定的。事实上,文化条件不仅赋予个人经验以丰富多彩的影响,而且在最后的分析中也决定了这些经验的特定形式。霍妮认为容易得神经症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他们都曾以一种极端的形式经历了由文化所酿造的困难(大多数都经由童年期经验这一中介),并且在此之后无法解决这些困难,或者即使能够解决也付
22、出了极高的人格代价 美W.S.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中译本),第253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她甚至确信,文化的性质可以决定神经症冲突的强度和病态行为的特征。霍妮曾特别指出,西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个人竞争原则就是现代社会神经症盛行的主要根源。她认为由这种竞争“文化条件所造成的人们的心理困难,要远远强于人们应付这种困难的平均能力” 同上,因此形成了普遍存在于现代工业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基本焦虑”,而这种基本焦虑恰恰为神经症的产生埋下了隐患。(三)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 继荣格之后,弗洛姆也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进行了发展,提出了“社会潜意识”概念。弗洛姆认为,社会潜意识是被
23、社会意识压抑的那部分内容,是为社会所不允许的个体的欲望和要求。每一个社会都通过自己漫长的历史存在、特殊的生存方式发展起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体系,对个体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压抑作用。社会潜意识并不依据生物学的标准来判定善恶,它只是被特定的社会价值所压抑,因此,要“理解个体的潜意识必须以批判地分析他那个社会为前提” 美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中译本),第129页,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否则他就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性。 弗洛姆还从社会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了人的社会化。他认为社会化的后果是使个体产生孤独感,并且社会化的程度与自由度、孤独感的程度成正比。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个体的社会
24、化程度愈来愈高,自由度也愈来愈大,但个体却愈来愈感到孤独。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的自由大大发展了,但人的心理危机却随之产生。弗洛姆认为现代人主要面临三种危机:逃避自由、疏离和机器人化。他指出,特定的社会结构会决定特定个体的社会化,而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必然会导致个体人格的社会特征混乱。 弗洛姆可以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从某种角度上看,他已将这一理论转变成一种社会哲学,其全部命题就在于人和社会的关系,认为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中实现的。弗洛姆最终“将心理分析学从原先主要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学改造为一种社会的心理学” 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中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三 社会心理学 基本理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