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最新.doc
《教育心理学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最新.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主要研究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对小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各种心理规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一, 学习过程二, 教学过程三, 评价和反思过程五要素:(1) 学生(主体,群体差异,个体差异)(2) 教师(指导)(3) 教学媒体(4)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5) 教学环境
2、4.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5.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及环境设置),组织教学活动(如讲解,讨论,练习),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从而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6.评价,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第二节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一,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
3、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 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家与代表著作是:桑代克及其教育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4.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由廖世承发表于1924年5.学习与教学主要有五个方面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指导作用。(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主
4、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后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和同学关系,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二.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发展的不
5、平衡性既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始与成熟时间上不同,也表现在同一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4)差异性 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功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速度及达到成熟水平时期则因人而异三,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 乳儿期(0-1岁)2. 婴儿期(3-6,7岁)3. 幼儿期(1-3岁)4. 童年期(6,7-11,12岁)5. 少年期(11,12-14,15岁)6. 青年期(14,15-25岁)7. 成年期(25-65岁)8. 老年期(65岁以后)四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即学生
6、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功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前运算阶段特征:1, 单维思维2, 思维的不可逆转3, 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1. 多
7、维思维2. 思维的可逆性3. 去自我中心4. 具体逻辑推理六,人格人格又称个性,个性被认为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七,人格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婴儿期,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尝试初步独立处理事情。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这一阶段为学前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这一阶段为学龄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8、)这一阶段为青年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八,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1.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2.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情感成分:自尊,自爱,自豪,自卑意志成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3.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 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1岁末,3岁左右基本成熟2. 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自我独立评价3. 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九,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
9、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十,小学儿童的社会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十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 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主要表现:1. 场独立和场依存2. 冲动型和沉思型3. 辐合型和发散型(二) 智力差异智力是指
10、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70以下智力落后,70-79临界 80-89智力中下 90-109智力中 110-119智力中上 120-139 智力优秀140以上非常优秀十二,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的核心十三,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 性格的特征差异:四个方面表现: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包含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
11、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2. 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内部:外倾型和内倾型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独立型和顺从型依据性格特征差异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十四,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
12、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十五,特殊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十六,特殊儿童类型1. 智力超常儿童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早慧,或神童2. 弱智儿童弱智儿童是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往往存在适应性行为缺陷,及其独立性,社会责任心与年龄和社会期望不符合,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为三类型:第一,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其智商在55-70,第二种,是可训练的智商落后,智商在25-55之间,第三种是
13、严重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以下,往往伴有严重的身体缺陷,如头颅颜面畸形3.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又称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大多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拼写和书写障碍等。4.聋哑盲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特殊性只有在特殊教育措施下,才能接受教育而获得身心发展十七,特殊儿童教育:原则:早期教育原则 补偿教育原则 个别教育原则 系统教育原则形式:1. 随班就读2. 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 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 设置特殊班十八,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语言逐步过渡
14、到书面语言2.思维发展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3.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4.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 学习的心理实质心理学家认为,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首先说明,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其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再次,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最后,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综述,学习
15、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2.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本质区别第一, 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 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
16、心理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二是组织计划性;三是有效性;四是年龄差异性;五是面向未来性3.学习的一般分类加涅的学习分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了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层次分类:八类学习依次为:一是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二是刺激-反应学习,是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三是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都离不开这类学习。四是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
17、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五是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六是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例如将直角,锐角等概况为角,就是概念学习,七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物理学中电压=电流强度*电阻第八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4.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分为5种类型:一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学习者的外部环境,是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二认知策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三言语信息
18、,表现为学会陈诉观念的能力四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第五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动作经验。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这种分类的优点是比较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和需要,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按照同类型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在研究工作中
19、便于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缺点是容易使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学习,知识的学习与行为规范的学习相互脱节。因此,采用这种分类时,要注意到几种学习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桑代克经典实验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著作教育心理学,人类的学习,成人的学习等以动物为对象研究学习过程,小猫纸箱,刺激-反应联结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成不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1) 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中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
20、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2) 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小(3)准备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则感到烦恼。学习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提出的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人和动物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
21、反射性反应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大部分行为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建立,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4.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有机体作出反应与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5.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过程是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是正强化物,如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是负强化,厌恶性刺激是负强化物,家长取消限制儿
22、童看电视的禁令。正负都是可以提高反应的概率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最代表性应用之一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1.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以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2.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经典实验: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P35基本内容: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是个体 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累积或盲目尝试。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
23、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最早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的结果。3.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又称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一) 学习观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最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