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卷)--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达标检测.docx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卷)--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达标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卷)--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达标检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升卷)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A. B. C. D.3.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许多世族聚族而居,
2、形成“坞堡”。坞壁作为“小城”的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坞壁经济”的出现(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4.战国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的优势,下令全国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北魏孝文帝下令全国“禁胡服”。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A.易服目的是营造改革氛围B.客观上推动民族文化认同C.出发点在于实现民族交融D.有力推动了国家统一进程5.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
3、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別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7.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
4、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8.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A.B.C.D.9.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实际上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但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正
5、确的是( )A.唐朝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B.藩镇的并峙均衡维系了中央政权C.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统治瓦解D.封建大一统的统治格局得以维系10.汉末“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据等级授以相应官职。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的依据B.是维护地方士族特权的工具C.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D.否定了汉代察举选官的传统11.唐朝前期,科举考试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6、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12.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13.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下列对两税法的认
7、识,正确的是( )简化了税收名目改变了自西周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实行的A. B. C. D.14.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15.以下是某学者以全唐诗为样本统计的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图。据此可知,唐代( )A.科技发展丰富文学内容B.科技向体系化理论化发展C.文人雅士重视科学技术D.物理及医药学的水平较高16.晋唐草书是中国草书
8、史上的两座高峰。晋人王羲之创“今草”,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汉代“章草”的单字造型,形成“字群结构”,但另一方面,字画方圆变易,仍不逸出常轨,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识摹学,如其初月帖;唐人草书,首推“张颠”,传言张旭喜欢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当众表演草书,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如其肚痛帖。据此可知晋唐之际草书创作的演变呈现出( )A.创作题材生活化的趋势B.创作材料平民化的趋势C.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D.情感演绎浪漫化的趋势17.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
9、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18.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朝廷任命鉴真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D.仅仅日本政界
10、认同鉴真地位19.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子把土地和臣民分给诸侯,诸侯又分土地和臣民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将土地分给士和庶民。授予土地者有权向接受土地者征取贡赋和徭役。这种土地占有形式称为井田制。摘编自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秦汉名田制以爵位划分占有田宅的标准,以户为单位名有田宅,田宅主要通过国家授予、继承、买卖等手段获得。摘编自徐歆毅近百年先秦两汉土地制度史研究述评材料二 到了东汉及曹魏时期,实施了土地所有权归封建国家所有的屯田制,这种制度充分利用军民来开垦耕种荒地,比较好地实现了戍边和保证军需的目的。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1)指
11、出材料一中西周井田制与秦汉名田制的区别,并说明二者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说明材料二反映的田制改革有何影响。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摘编自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890326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