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往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教学目标:. 了解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并把握其情感变化。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学习其中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人有采花折柳赠人来传情达意的习惯,它传达了对亲朋爱人的关怀思念。今天,也让我们走进兰泽境地,共同采撷一朵芙蓉。二、文学常识: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2、,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三、背景介绍涉江采芙蓉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
3、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诗为五言诗,采用二三格式断句,第三个字可适当延长发音时间。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往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 学生齐读明确: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情感“忧伤”2. 音频范读明确:把握情感基调,缓慢,低婉,悠长,哀伤。3. 学生个人朗读4. 教师带读并齐读五、文本赏析本诗直白的告诉我们,主人公在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衔接自然)1、 主人公
4、为什么要采芙蓉?(给学生一两秒的时间思考,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明确:“芙蓉”有“夫容”之意,一语双关,指女子想着爱人的容颜,体现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芙蓉有同心之意,表达了男女之间同心同德坚贞不移的爱情。“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象征男女爱慕之情。古人有采花折柳赠人的习惯。2、 主人公采芙蓉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心境又是怎样的呢?明确:兰泽多芳草(教师翻译一遍)。芙蓉、兰泽、芳草,代表着高雅清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美好。采摘莲花想要送给心上人,心境是愉快的。3、 那主人公采摘的芙蓉花是要送给谁呢?送到了吗?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