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整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讲: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基石由马恩共同创建,恩格斯在其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壮大已发展成为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互相关联的学科群。它们包括:1、科学(技术)哲学2、科学(技术)史3、科学(技术)社会学等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P1)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1、了解自然观的历史演变,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增强生态意识,尤其是技术生态意识、建筑生态意识。2、提高科技创
2、新的思维和能力3、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4、增加人文素养5丰富对科学的认识6、养成“亲自思考”的习惯第二讲 自然观的发展一、自然与自然观1.自然概念:自,自己。然,这样。自己就这样。自然指相对于人的客观世界,也即指自然界。基本含义:(1)客观世界;(2)自然而然。2.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1)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外在生存条件(2)自然灾害对人类具有毁灭性。总之:人类的存在是一种被自然许可的状态 ,自然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必要前提。3.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
3、变革。4.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观?(1)从学科本源的角度来看,恩格斯的本意之一就是要阐述自然界的辩证法。(2)从学科的当前状况看,怎样看待自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3)从现实的角度,自然观是我们进行各种选择和决策的前提。5.自然观的演化史(1)古代朴素自然观1、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2、中国古代自然观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3、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约3951500年。)1、奥古斯丁:把柏拉图
4、的“理念”变成了“上帝”。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2、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了神学改造。上帝将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万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1、开普勒(JKepler,15711630年)。“天空立法者”:行星运动三定律,打破天体只能按正圆作匀速运动的观念,并且试图运用力学原理来说明行星运动的原因。2、伽利略的贡献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机械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认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5、;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其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排列着,并无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绝对化,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不彻底性,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将自然看作是无机的,任意滥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4)19世纪下半叶辩证自然:自然界是物质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5)当代自然观的新发展: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自然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6、自然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世界是决定的还是非决定的?思考: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P26、29、31、35(科学基础)、38(思想渊源)】(划线)第三讲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受动性、能动性2、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性3、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4、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5、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类中心主义1、短期的个人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2、长期的集体的人类中心主义3、强、弱人类中心主义三、非人类中心主义1、动物权利论2、生物中心论3、生态中心论五、可持续发展1、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1、危机的确存在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
7、、增长有无极限?3、呼唤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谐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1、限制人口增长2、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3、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文化4、对科技的发展进行反思 】4、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一)全球性的难题1、代际公平如何实现?2、人类的贪婪本性如何克服?3、发达国家怎么让步?4、人类能完全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吗?(二)中国自己的难题1、人口众多,而且控制不力2、绿色GDP执行困难3、政府的实际导向与可持续要求有距离】5、个人的可持续发展【(1)
8、好的身体(2)好的心态(3)打好专业基础(4)打好人脉基础】思考: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缓解生态危机的原则?【P76(概念)、79(反思)、84(可持续发展原则)】原因:1、观念根源:自然观方面: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2、制度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追逐私利,鼓励消费,浪费资源/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强国剥夺发展中国家3、现实加速条件:科技发展、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力量空前增强/环境污染加速不是因为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对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缓解生态危机的原则:1、限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2、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3、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文化4、对科技
9、的发展进行反思5、个人的可持续发展(1)好的身体(2)好的心态(3)打好专业基础(4)打好人脉基础第四讲 科学概说一、科学的涵义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二、科学的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精确性3、可检验性4、可错性或可变性5、系统性6、主体际性三、科学与非科学凡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者就不是科学,就是非科学。四、科学与伪科学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五、科学与反科学合理性:反对科学万能论。片面性:把一切灾难归之于科学。 思考:1、科学的涵义2、科学的基本特征第五讲 科
10、学 问 题一、科学问题的定义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二、科学问题的类型、根据对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1、待解问题2、无知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可分为:1、真实问题2、虚假问题、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是什么的问题2、为什么的问题3、怎么样的问题三、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问题推动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四、科学
11、问题的产生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背景: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已发现化学元素63种。它们构成的化合物千千万万,显得杂乱无章。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古罗马医学家盖仑:血液运动理论:血液在肝脏中产生、通过静脉在全身做潮汐运动、动脉系统吸收血液。3、从社会需求与已有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社会需求:人类想飞上天空、已有技术手段、只有比重比空气轻的才能飞上天4、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问题5、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五、科学问题的解决1通过发现新的科学事实解决2通过提出新的科学假说解决3通过提出新的科学概念解决六、科研选题的原则1、充分了解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提出
12、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和待解问2、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不要回避困难3、要有全球眼光,不要惧怕外文资料思考: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P110】(划线)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科研选题?【P111】(斜体)选择一个小的题目往往更容易成功科研选题及其步骤1.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2.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3.选题步骤: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第六讲 获取科学事实一、科学事实及其重要作用1.科学事实是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
13、、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P97)2.作用: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和反驳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二、观察方法1.观察的定义:人们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2.如何理解“观察”概念:(1)理解“观察”概念时往往强调二点:一是看的动作,即用人的感官特别是眼睛去感知;二是看的动作带有目的性或者说这一动作是受到预先设定和控制的。(2)观察的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千分仪等。其功能是延伸目力所及距离,拓展目力分辨能力3.观察方法
14、的类型及其特点(1)观察方法的类型:直接观察用感觉器官/间接观察借助科学仪器(2)应用领域和适用性: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动植物分类、社会科学领域等。4.观察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按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它和反映它。避免把某种假定或预想凝固化、僵化;注意排除假象和错觉的干扰。2)全面性:尽可能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力求获得丰富而完整的科学事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3 )典型性: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和干扰比较小的观察环境。5.观察方法的作用1)是形成科研选题的重要途径。印度科学家拉曼通过对海水呈现深蓝色的观察与研究中才确立了有关光的折射这一选题;现代仿
15、生学众多科研课题是通过运用观察方法来确定的。2)是建立科学假说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天文学、地学、气象学、动植物学等学科不可能从事精确的实验研究,故这些学科的知识大都以假说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而这些科学假说得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是观察。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6、观察渗透理论的主张(1)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2)纯粹的中性观察几乎不存在(3)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三、实验方法1、实验方法的定义: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包括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2、实验方
16、法较观察方法的优越性:1)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最大特点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2)更能获得大量、精确和可靠的科学事实,更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实验方法的特性: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认识其性质4、实验方法的作用:实验是检验在科学认识中得到理论原理真实性的标准,是证明科学知识的手段;实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四、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在观察和实验中,人们往往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出乎预料的未曾见过的意外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被
17、称为机遇。1. 机遇的特点-意外性、不可计划性。2、如何捕捉机遇:良好的哲学素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具有诚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娴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的实际经验。思考: 现代科学研究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划线)第七讲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一、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前身1、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系统性原则(2)类比性原则2、科学假说的构成要素: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由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3、科学假说的意义: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是做出科学发现的重大法宝;提出并检验假说是科学活动的主旋律二、科学假说向科学理
18、论的转化1、科学实践对科学假说的检验: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事实与假说相符合,并且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相矛盾,那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2、判决性实验:曾被视为科学假说是否转化为科学理论的重要判据。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不具备预见性。3、科学争论三、科学理论及其社会影响思考:1、试结合科学史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划线)2、科学思维方法(P136)第八讲 技术专题一、技术的涵义二、技术的社会性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技术开发活动的选择、调节、支持等层面。三、技术发展
19、的动力1、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1)矛盾产生的必然性:任何已有的技术形态都有局限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需求(2)这一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竞争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1)社会竞争向技术领域的转移与集中,必然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例如:航空技术在战火中飞速发展。1、1909年,美国开始生产军用飞机。2、1914年,一战爆发时,各国已有千架飞机参战。侦察反侦察空战3、1914年10月5日,法国飞机用机枪将一架德国侦察机击落,开空战之先河。4、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1918年大战结束,专业的飞机制造公司达2000个。技术决定战争的胜负海湾战争1、战争持
20、续了42天,前38天全部是空袭。2、多国部队动用了3900架飞机,包括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攻击机、空中加油机、武装直升机、侦察机、预警机等。3、美国击溃了伊拉克的50多万大军,俘虏了17多万人,而自己只死亡79人。(2)科学研究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前提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技术的核心问题:如何做。技术世界的相干性技术世界是一个分层次的、开放的巨型立体网络体系,其中的各技术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作用机制。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了那些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电梯;消防给水;二次增压给水技术;建筑材料的轻化处理 四、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
21、题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2、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3、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思考:技术发展的动力(划线)第九讲 工程概论一、工程的含义广义:人类的一切活动狭义: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二、工程的特征1、其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3、是创新的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对工程的哲学反思1、工程中的政治2、工程中的利益3、工程中的风险4、工程造成的损失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一、支持: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
22、一遇。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提供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航运条件也有较大的改善。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减轻洪灾威胁,改善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航运,增加新的旅游景区改善坝下干流和河口水质 二、反对黄万里: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在长江三峡筑高坝,祸国殃民、预警、蓄水后卵石淤塞重庆、四川水患、浩大的工程开销、必将酿成祸患
23、的移民安置 。戴晴:三峡工程是失去理智的产物;是集权者和政客的资源/不是民主决策、三峡是皇帝的新衣、水利部和三峡办是骗子、三峡工程不能控制下游 、三峡工程总公司乱花钱、三峡是生态危机工程 1、工程中的政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政府左右决策过程左右专家的论证结果左右人大代表的意见、可行与不可行理由严重不对称、官方用种种手段干扰和影响人大代表的决策、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2、工程中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利益、施工单位的利益、部分专家的利益凭借项目获取经济利益凭借项目获取荣誉凭借项目获取地位3、工程带来的风险:经济风险:刺激通货膨胀,物价
24、急剧上升、环境风险:诱发地震,破坏环境和生物圈、军事风险:战时炸毁大坝,后果不堪设想、社会风险:人多地少、原居民和新移民产主矛盾4、工程造成的损失:土地资源的流失、大片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文化损失、千年古镇消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总之,1、任何一个大的工程,都会是一把双刃剑2、评价一个工程的利与弊,需要时间的考验 四、现代工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特点:1、工程活动的规模化2、工程计划的国策化、战略化3、工程活动日益国际化4、工程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战场5、工程活动的负效应日益彰显发展趋势:1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2计算机应用3环境工程 4建筑工业化5空间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6结构形式7新能源和能源多
25、极化 思考:请结合实例(三峡)说明现代工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划线)第十讲 科技共同体一、何为科学共同体1、指整个科学界,全体自然科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2、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如各个主要科学专业集团,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动物学家等的共同体。或者:有机化学家甚至蛋白质化学家、固态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等。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1)普遍主义:它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科学没有阶级性。科学的大门为一切人敞开。(2)公有主义:它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发现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3)无私利性: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它
26、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 三、科学界的社会分层1、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科学院院士、科学家、科学工作者2、分层的依据1、普赖斯:论文生产率:主要是论文数量2、朱克曼:是否获得诺贝尔奖3、科尔兄弟:个人科学声望、科学产出率、学科专业的声望等。3、决定科学分层过程的因素1、科学天资:科学家往往有极高的智商2、累积优势: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3、发表的科学产出:最终决定科学家在分层体系中的位置四、科学奖励的特征(1)科学奖励的根本方式:承认和荣誉(2)科学奖励的具体形式:默顿:命名、奖金、会员资格、学者资格、科学组织名誉成员和委员会工作、编辑、名誉学位、教授身份
27、、主席身份、演讲人身份、顾问身份、被科学史家提名、出版、在他人的工作中被承认以及被同行评价。(3)几种影响奖励的机制1、马太效应:多的更多,少得更少2、波敦克效应:低声望机构里的科学家获不利奖励3、努道普效应(马太效应的反效应):低声望机构里的科学家获得多于他们显然应得的承认4、韦泰姆效应:高声望机构里的科学家没有获得属于自己份额的起码承认五、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1)独占性(2)以应用、合用为原则(3)追求私利(4)地方性(5)不甚强调批判和怀疑齐曼的概括:(1)所有者的(2)局部的(3)权威的(4)定向的(5)专门的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为何不同:由于体制目标的不同科学共同体:拓展
28、确证无误的知识、技术共同体:获得实际利益思考:试述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P270二、社会规范P269 一、体制目标)(划线)第十一讲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1、17世纪的小科学:自己有科研经费、自己可以制造仪器装备、自己随心所欲地选择题目为科学而科学自由研究2、18、19世纪的恩主制:企业、资本家、基金会开始资助科学科学走向定向研究、偏重应用研究、科学迅速成为一种职业3、20世纪的大科学:科学活动的复杂性和规模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个人已无力资助一国或多国经济力量参与大科学时代到来大科学时代科技活动的特点(1)集体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2)科学发
29、展以指数规律成倍增长。(3)重视研究开发,把知识尽快变成财富。(4)科学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呈现一体化。(5)科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部门,并被组织起来。(6)科学变成社会经济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消耗巨大的社会费用。(7)大科学不仅渗透于物质生产部门,而且渗透到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领域,与全部社会体制密切联系大科学带给我们的启示1、对国家来说:要不断完善保障科学运行的社会体制、要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增加公民对科学的支持力度。2、对个人来说:必须增强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已
30、经集体化了,个人要想作出成就,就必须强化自己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必须增强责任感。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是由紧密联系的各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状况都关系着科学整体的发展,每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这就要求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强化责任意识。二、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1、科研经费的投入2、科技人才的培养3、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4、社会政治环境5、社会软环境:稳定、鼓励科技发展的科技政策、恰当的经济和法律制度、适宜的文化价值氛围:民主、异质文化的介入:开放三、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转移1、意大利:15世纪下半叶17世纪2、英国: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3、法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4、德国:19世
31、纪5、美国:20世纪6、未来科技中心预测思考:你认为21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的科技活动中心吗?原因何在?(划线)经过适当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细心、踏实、分寸感赵兴太:21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将转移至中国 1、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否定之否定 2、有聪明智慧和卓越才能的中华民族 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优秀文化的光辉 4、中国当代科技为腾飞奠定了基础 5、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和谐社会的感召 中国发展科技的有利因素一、国力日益强大,科研经费的总量提高二、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三、采取鼓励科学发展的科技政策四、人才资源极为丰富五、现代科学方法与古代道家思想的契合第十二讲中国
32、科技发展专题一、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1、四大学科农、医、天、算2、三大技术陶瓷、丝织、建筑3、四大发明4、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中国的科技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达到了世界科技发展的颠峰二、李约瑟问题中国科技一直在历史上非常先进,但为什么在近代却没有像欧洲那样发生科学革命?或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科学,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李约瑟问题”的两种表述形式第一、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人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原因是什么?第二,这问题
33、的另一种提法是一种why not(为什么不)式的,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说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问题的历史渊源在李约瑟之前,起码有三类人已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第一类:16世纪末开始来华、到1718世纪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传教士们,特别是耶稣会士们,如利玛窦 。第二类: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等。 第三类: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者,如梁启超、胡适、冯友兰 等。 杨振宁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第一,中国的传统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
34、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对李约瑟问题的一般解答(一)从外部环境看:1、中国的封建官僚体制,致使社会缺乏自由,不利于科学的发展2、中国的传统思想,重视人伦,不重视科技的发展,有时甚至对科技有所贬损。(二)从中国科技自身的特点来看:1、中国科技有不同于西方科技的发展理路,它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西方式的科学革命。2、中国科技过于重视应用,不重视理论系统的构建,对科学缺乏好奇心。三、科玄论战科玄论战之前的社会背景:1、1918年陈独秀:只有德先生(Democracy) 赛先生(Science)可以救中国。2、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求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3、国内知识界分裂为两大派别。
35、科玄论战概览:1、时间:20世纪20年代2、内容: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3、主要派别:玄学派:张君劢、梁启超等、科学派:胡适、丁文江、吴稚晖等、唯物史观派:陈独秀、瞿秋白等科玄论战的第一个阶段:(1)论战的缘起与爆发: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1923年4月,丁文江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科玄论战的第二个阶段:(2)论战的展开: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科玄论战的第三个阶段(3)论战的深化及结局:从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年岁末,其间“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科玄论战的影响:1、促进了人们对科学与非科学关系的反思:德先生、赛先生、爱先生、美先生、罗先生2、促进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3、助长了科学主义的进一步流行四、西学东渐思考: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为什么近代科学落后了?请试着给出几个原因。(划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