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本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蕴含在甜甜的泥土中令人辛酸的母爱,人琴俱亡中同生共死的手足情深,弥散着“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父母的心。家庭是生命的起点,社会的细胞,单元主题与学生生活是比较贴近的。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
2、,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借此来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同时让学生阅读同时代、同龄人表现至爱亲情的佳作,也是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一剂良方。在教学上,四篇文章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重在引导学生对“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一主题的理解;人琴俱亡则重在品味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的“精练含蓄、隽永传神”的语言。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的典
3、型经历四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让学生也学会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父母的心则重在让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并让学生体会到:曲折的情节是不了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同时,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认识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亲人对自己深刻的无形的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因此要做到课内外打通,不脱离开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
4、内容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学习了人琴俱亡后,了解和探究魏晋名士风度及其社会成因等等。二、单元学习目标:1能借助字典、词曲等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读会写。2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说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3能品味记事散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4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详略。5学会观察,学会依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
5、,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让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6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选出研究主题,合作解决问题。三、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背影 2课时甜甜的泥土 1课时人琴俱亡 2课时我的母亲 1课时父母的心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据此初步确定单元学习目标。2分工合作,制定小组主题研究活动的计划。课前准备:利用双休日时间,浏览目录、课文,归纳:从立意、择材、构思和语言等角度比较本单元四
6、篇课文的异同之处,形成个人见解。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备课1组织学生就自己的预习体会分组谈谈本单元的课文的异同。学生明确任务,小组展开交流,求同存异教师参与讨论,倾听并给予指导。2组织大班交流。小组派一代表作发言人阐述本组见解。教师作适当板书第二块: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备课1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学习本单元所要达成的目标。小组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多元化的目标设定2组织大班交流。根据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小组派一代表作发言人阐述本组见解。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备课1针对你
7、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教师应作一些调查,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志趣。2教师指导,给予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并进行合理分工。第二学时 背影 (一)学习目标:1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2能通过对“背影”的解读体会父对子的深切关爱。3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附录词汇表中本课出现的词语的音、形、义。2查阅朱自清相关资料及和本文写作背景有关的资料。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备课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歌手臧天朔演唱的父亲并投
8、影歌词,由其中的歌词“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 教师转入对朱自清父亲的简要介绍。听讲,可补充讲述一些朱自清写作本文的背景。教师讲述背景应侧重关于文中“交卸”与“奔丧”的背景。 2(1)组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自己的对文本的理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做圈点勾画及批注。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内容参考:文章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的情景。(或回忆了几年前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的情景。)3(1)文章题为“背影”,那么文中一共几次提到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学
9、生再读课文,同桌交流: 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惜别时的背影;思念中的背影4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运用了准确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词语。如,写父亲的穿着,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说的惨淡家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还要亲自去买,这份深情令人感动。组织学生参照教师的范例的解读“背影”里父对子的深切关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六节,充分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 品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特色。教师出示范例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有话要说;另一方面也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有法可依”。5
10、这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写了浓浓的父子之情。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开篇点题之后,作者又用了四段文字来交代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和父亲为我买橘子前为我做的一些事,你能体会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吗?学生读文第二至五段,揣摩这些文字对表现父亲关心、爱护儿子这一主题的作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可以交流,而后进行大班交流。此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理解作家构思行文、选材组材的匠心。6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找出应重读的词,深情朗读语段,体会文字间的情感让学生小组推荐,在全班朗读,四个小组各推荐1-2名
11、选手对文本分解朗读。课后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表现父爱这一主题的文章,选择最打动你的一篇准备向大家推荐,思考你的推荐理由。第三学时:背影 (二)学习目标:1品味在叙事和描写进行抒情的写作手法。2学习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来叙写自己生活中的亲情片段,从中学会关爱与感恩他人。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个性化备课1导入新课:透过“背影”我们读到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我们都在被深沉的父爱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那么“我”是不是一直在理解着父亲、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着呢?组织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说明。(一)从第五段中找出描写“我”我心理活
12、动的句子,理解当时我对父亲的感情。(二)从第六段中找出把“我”复杂情感细腻地表达了出来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从前后的对比中你丛中独到了什么?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独立思考后交流:“太聪明”、“暗笑他的迂”,“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个“自然”等儿子理解、怜惜、怀念父亲,也深深自责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是在变化着的:不以为然感动疼惜2(一)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我”流泪,组织学生深入研读四次写流泪的文字,比较辨微,结合情境理解泪水的内涵。(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第六段的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二十岁的“我”由对父亲行事的不以为然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转
13、化成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这就是父爱的力量!“我”当时想到的一定很多,你能揣摩一下“我”此刻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吗?找到相关语句,给合上下文去理解让作者流泪的原因,明确每一次流泪所抒发的感情。试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父子分手:惜别的泪;读信思父:疼惜的泪。3小结:本文所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连串细小的事情,但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用朴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表达了父子间的深情。听讲,领会4创设问题情境:人们常说,画龙点睛,鲁迅先生也认为,要画人莫过于画他的眼睛。写人也是如此,可朱自清却选择人们不太注意的背影来描写,这是什么原因呢?
14、学生再读课文,细细品味。5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表现父爱这一主题的文章,注意从选材的方法和语言的运用两个角度去品味和欣赏。学习小组交流后,选择最佳篇进行大班交流。6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着许多关于亲情的感人片段,截取其中一个片段写下来。要求结合你亲人的特征,选择最佳写作角度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真情实感。学生写作、交流品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以致用。课后学习: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段,选读并积累朱自清散文名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悼亡妻等等,做一些读书笔记。第四学时:甜甜的泥土学习目标:1熟悉文本,能复述故事情节。2准确的说出“甜甜的泥土”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离异的母亲
15、对孩子深厚又令人心酸的爱。3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理解立意的新奇,结局的惊奇。课前准备: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掌握附录词汇表中本课出现的词语的音、形、义。2安排几位朗读基础好的学生作好示范分角色朗读的准备,角色有:旁白,小亮妈妈,传达室老头,小亮。课堂学习: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备课1导入:亲情是永远不老的话题,背影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还在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母子情也同样弥足珍贵,一个失去母爱滋润的孩子会有怎样令人心酸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泥土,去倾听王小亮的心声吧!学会倾听关注学生良好倾听品质的培养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6、要求其它学生认真倾听,感受你从“甜甜的泥土”中品尝到的别样滋味。(二)试着用“我从甜甜的泥土中品尝到了 的滋味,你看 ,这滋味真是太 了?”的句式说一句话。侧耳聆听,细细感悟。思考片刻后,根据要求交流感悟。例:我从甜甜的泥土中品尝到了苦涩的滋味,你看那王小亮过早地失去了母亲的疼爱,年仅八岁就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这滋味真是太苦涩了。感受应是多样的,教师应关注学生从文中搜集和整理重要信息的能力。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会复述:(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会以一根彩线来贯穿全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你找到这篇文章的线索了吗?你能以它为中心词理清文章的思路吗?(二)组织学生采用生动复述或创造性复述的方
17、式来向大家讲述故事。自由读文,思考,交流。本文是以一包奶糖为线索结构全篇。送糖吃糖埋糖化糖同桌合作,先相互复述,评判,后大班交流。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阐述复述的重要意义和复述的种类,方法等。4研读人物,领悟主旨:(一)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爱?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吧!(二)王小亮在“现在的妈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母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了母爱?(三)课文结尾说:“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泥土为什么会甜丝丝的?王小亮又为什么笑了?你能解读出一结局的无穷含义吗?默读课文,寻找相应句子,品读出母爱。品读传达室老头,老师和一包奶糖给予王小亮
18、的爱思考,明确:“甜甜的泥土” 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了生活的渴望和动力。问题(一)是课后第一题,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还可适时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深入研读。5写法探究:美国作家欧亨利指出小小说的特点是:立意新奇;结构严谨;结尾惊奇。你能结合这篇课文说说你的感悟吗?有人说小小说的结尾新奇,但也有人说小小说的结尾缺乏真实性,你的看法如何?学生交流、探讨课后学习:1、请你调查一下,现代家庭不同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第五学时:人琴俱亡(一)
19、学习目标: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附录词汇表中本课出现的词语的音、形、义。课堂学习: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备课1导入:背影中父亲送儿远行的殷殷切切,甜甜的泥土里母亲送儿奶糖的酸酸甜甜,都让我们久久感动,同样,人世间那分难舍难离的手足之情也在温情地关照着我们的心灵。齐诵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感受古人的手足情深。2检查预习,准确读文:(一) 组织学生以标点符号为单位,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读课文。(二) 齐读课文读或听读,互作修正,评点。要求咬准字意,读准句读。关注以下字音: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教材 分析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