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利什曼病.pdf
《内脏利什曼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脏利什曼病.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内脏利什曼病.html疾病名:内脏利什曼病英文名:visceral leishmaniasis缩写:别名:black sickness;Burdwan fever;kala-azar;黑热病;内脏利什曼原虫病ICD号:B55.0分类:感染内科概述: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系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由不同虫种引起的利什曼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和黏膜皮肤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
2、ishmaniasis,ML)三种。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长期发热、肝脾肿大、末梢血白细胞数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高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流行病学: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见于亚洲的中国和次大陆及中东一些国家,非洲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南美巴西、秘鲁等国。我国的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四川、湖北、甘肃、新疆、内蒙均曾有本病的流行。建国后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至1958年已基本控制了本病的流行,但在新疆、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仍有散发病例发生。在流行病学上本病可分为人
3、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和自然疫源型(荒漠型)三大类型,前两型的传染源为病人和犬,后型主要为野生动物如野鼠等。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白蛉,在新疆则为长管白蛉。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主要见于新疆及内蒙,患者主要为2岁以下的婴儿,外来人群的成人感染者可以表现为淋巴结型利什曼病,传播媒介为野栖蛉种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人类对本病有普遍的易感file:/C|/html/感染内科/内脏利什曼病.html(第 16 页)2008-4-27 15:49:20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内脏利什曼病.html性,但10岁以下儿童更为易感。营养不良等因素
4、也有利于本病的发生,而免疫状态的低下可使本病的病情更为严重。病因:引起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指名亚种、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亚种和杜氏利什曼原虫恰氏亚种,也有学者认为这三种均是独立的虫种。近来也有报告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偶也可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和无鞭毛体(amastigote)(以前称利朵体)两期,前者见于白蛉体内及培养基内,后者见于哺乳动物宿主体内。前鞭毛体呈锥形,前端较宽,后端较尖细,大小为1525m1.53.5m,有鞭毛一根自前部顶端伸出体外,核位于中央,动基体位于前部。无鞭毛体呈椭圆形,大小为2.95.
5、7m1.84.0m,内有核及动基体。当白蛉叮咬时,病人或储存宿主体内的无鞭毛体进入白蛉胃内,转化为前鞭毛体,经7天左右的发育和繁殖后,前鞭毛体进入白蛉喙部。此时白蛉如再叮咬人或其他动物宿主时,前鞭毛体进入其体内,为吞噬细胞所吞噬,转变为无鞭毛体并进行繁殖,且被带至网状内皮系统各器官继续繁殖。各种利什曼原虫的形态除大小外,并无明显差异,只能依据同工酶电泳和DNA分析等方法来鉴别虫种。发病机制: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自白蛉喙部进入人体后,即为宿主的吞噬细胞所吞噬。前鞭毛体表膜上的糖蛋白Gp63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C3受体结合,而其表膜上另一大分子膦酸酯多糖(lipophosphoglycan,LP
6、G)则可激活补体,使C3沉着在虫体表面,并通过CR3 (C3biR)受体而使虫体附着于巨噬细胞,而使之被吞噬。前鞭毛体转变为无鞭毛体,并在巨噬细胞内繁殖,直至将吞噬细胞胀破,无鞭毛体又为其他吞噬细胞所吞噬,并继续繁殖。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增生,导致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file:/C|/html/感染内科/内脏利什曼病.html(第 26 页)2008-4-27 15:49:20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内脏利什曼病.html病理学变化主要为肝大,枯氏细胞增生,胞浆内充满大量无鞭毛体,常有浆细胞浸润。脾肿大,髓索中有大量吞噬细胞和网织细胞增生,
7、并有浆细胞浸润,窦内皮细胞增生,吞噬细胞内有大量无鞭毛体。脾小结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清,且显著萎缩,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胸腺依赖区内小淋巴细胞几乎全部丧失。各类血细胞的减少与脾功能亢进有关。临床表现:1.潜伏期 本病的潜伏期为33.5月,有的可达5.5个月或更长。2.临床症状与体征 本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典型者呈双峰热型,也可呈弛张热型或稽留热型。常伴有出汗、疲乏、全身不适及无力。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肝、脾肿大,后者尤为明显。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红斑或色素减退斑,刮片可找到无鞭毛体,皮疹也可在治疗后出现,后者则称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ADL,post kala-azar dermal 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脏 利什曼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