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课件.ppt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课件.ppt(2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伤 寒 论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张横柳教授2023/1/23伤寒论12023/1/232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2023/1/233一、伤寒学的沿革n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1年卒,为南郡涅(ni)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今邓县,穰东镇人。n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伤寒论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原书共16卷,内容有伤寒 、杂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200
2、210年2023/1/234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n学术渊源:l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此从其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 阳大论”等为伤寒杂病论16卷。l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试下面二点加以阐述:n贡献:l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l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l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l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并重,为中医学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基础。l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2023/1/235三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概念n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 “寒”者邪之义也。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 感病总称,即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本教材则偏重于狭义之伤寒。2023/1/236n六经的含义n六经辨证含义 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个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独立病证,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2023/1/
4、237n六经病的内涵n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n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n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2023/1/238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n常见名词术语l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l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括。l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l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并能明显区分。l直犯:外邪不经太阳经直接侵犯阳明少阳而发病,起病即见阳明、少阳证。l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证。n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
5、伤从寒化 正气强弱n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n传变依据脉证2023/1/239五、六经病证治则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厥阴病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顾护胃气 保存津液前提下手段目的 2023/1/2310六、古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状况 始于晋唐,盛于宋金时期,而形成学派则在明代,据统计唐宋以来研究伤寒不少于400家。七、学习要求与方法l以教材为蓝本,因其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免各家之见l首先要求熟读、精思、泛览l抓纲举目 纲者,六经之提纲,提纲证是对六经病证高度概括,掌握六经提纲证能分辨六经病证。2023/1/231
6、1l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2023/1/2312l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u倒装文法u插笔法u简笔法(又名省文法)u繁笔法u炼笔法u喻笔法2023/1/231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一、太阳的生理功能n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从部位名为表气从功能则为卫气(就太阳病篇而言)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7、2023/1/2314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综合体现?现试从卫气的生成来看。n太阳的功能: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l为何云统营卫,主表?u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u卫气具有卫外功能。l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u从经脉循行部位;u从经脉循行特点;u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2023/1/2315二、太阳病的病机: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感受风寒,营卫失调1、太阳病的概念;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2023/1/2316三、太阳病证型三、太阳病证型由于体质不同,感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太阳病有如下证型:2023/1/23174 4、变证、变证;5 5、温病、温病;1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
8、风证;2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3 3、太阳表郁轻证、太阳表郁轻证;太阳本证太阳变证太阳病证型太阳病证型2023/1/2318四、治四、治 则则1、本证:辛温解表;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3、变证:随证治之。4、温病:2023/1/2319五、预 后:v1、病愈;v2、传、变;v3、亡阳。2023/1/2320一、太阳病提纲一、太阳病提纲2023/1/2321原原 文文 1 1M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023/1/2322(一)(一)提提 要要_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证。证。_又称提纲证。又称提纲证。2023/1/2323(二)(二)分分析析M恶寒
9、:卫气功能失常。风 寒 外 束,2023/1/2324恶恶 寒寒 特特 点点v1、以自觉症状为主;v2、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在,寒罢邪退;v3、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寒罢热退。结结 论论恶恶寒寒既既是是表表证证,亦亦是是太太阳阳病病必必见见之之症症,故故后后世世有有“有有一一分分恶恶寒寒,便便有有一一分分表证表证”,诚为经验之谈。,诚为经验之谈。2023/1/23伤寒论252023/1/2326思思 考考v仅凭恶寒一证,仅凭恶寒一证,能否诊断为表能否诊断为表证?证?2023/1/2327不能诊断的依据不能诊断的依据J原文7:“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言三阴病亦可见到恶寒之症。J内经曰:“阳虚生外寒
10、”。2023/1/2328脉浮:卫气抗邪于外。风 寒 外 束,2023/1/2329 结结 论论v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的主脉;v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v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的关键。2023/1/2330思思 考考凭恶寒、脉浮可以诊断为太阳病吗?2023/1/2331头项强痛:郁于经输。风寒之邪,2023/1/2332结论_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_3、表证与太阳病严格上说是有区别的。_2、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俱见可辨为太阳病。2023/1/2333_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受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能揭示风寒外束、
11、营卫失调的病机及其临床特征。故列为太阳病的提纲证。2023/1/2334“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v“太阳”为提前宾语其意义即为“患太阳病”“病”是动词“为”为动词其意义为“太阳得病怎么样呢?”“之”为助词2023/1/2335太阳病内涵太阳病内涵v指原文1的脉证“病因”如原文6所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三)讨论“恶寒、发热恶寒、发热”每每每每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发热一症?发热一症?2023/1/23伤寒论362023/1/23371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与脉浮机理一样。与脉浮机理一样。2 2、发热虽常见,但早、发热虽常见
12、,但早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见。见。3 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反证法,若列举发热,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2023/1/2338(四)小(四)小 结结2023/1/2339v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证。v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是太阳病的病机。v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要点。2023/1/2340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及变证原文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一)提要:指出太
13、阳中风主要脉证(二)分析:太阳病指原文1的脉证发热 正气抗邪,热争于外2023/1/2341特点:1、病初即见2、热势一般不高,仍属自觉症状为多3、每每与恶寒并见2023/1/2342汗出脉缓结合原文1应为浮缓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血行缓慢恶风因果感受风寒,卫外不固,营阴失守卫阳不固,汗出肌腠疏松2023/1/2343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2023/1/2344(三)讨论1、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2、为何本条是拟“恶风”,原文1冠以“恶寒”为了突出中风病机特征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中风证,每每觉翕翕发热,随之汗出,因汗出肌疏松,继之淅淅恶风,故原文12条的三证
14、排列是符合临床实际的。2023/1/2345恶风与恶寒的机理一样,仅是程度轻重而已,从原文2、12、13条反映仲景时用恶风时用恶寒。2023/1/2346小结:1、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 是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其中 以汗出、脉浮缓为辩证要点2、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而本 条结尾以“名为中风”,可知太 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2023/1/2347原文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一)提要 指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二)分析原文1的脉证正气抗邪2023/1/2348或已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阳气即外透或未 感邪重,卫气闭塞甚,阳气
15、不易外透恶寒感受风寒卫气功能失常难点!必感邪重,卫阳郁闭较甚2023/1/2349呕逆 寒邪犯胃体痛脉浮紧感受风寒,卫气被遏,营阴郁滞综上述脉证,伤寒证的病机是什么?风寒束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2023/1/2350(二)讨论1、本条原文未及汗出否,究竟有无 汗出?从病机推论营阴郁滞从原文35条:“无汗而喘”反证法而言:中风有汗,伤寒 应无汗2023/1/23512、为何说太阳伤寒感邪重,卫阳 郁闭甚?从原文“必”、“紧”或未发热体痛呕逆2023/1/2352(三)鉴别中风与伤寒(从病机、脉证)2023/1/2353(四)小结1、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原文 2、3条以“名为”结尾,前者为病
16、 名,后者为其证之名。2、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呕逆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亦是诊断太阳伤寒的依据。2023/1/23543、中风与伤寒之辨,在于脉证,不 在风寒之病因。诸多脉证中又以 “汗出否”与“脉缓或紧”为辩证要点。4、恶寒是太阳病必见之症,亦是伤寒、中风必见之症,但恶寒或恶风在中 风、伤寒鉴别上,此症意义都不大。2023/1/2355原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v提
17、要:指出温病病因、脉证及风温误治的变证。2023/1/2356v分析:太阳病风寒(病因)发热 口渴 (症状)不恶寒 为温病风温病误汗:身灼热(即白虎之壮热)汗出、身重、嗜睡、呼吸有鼾声,说话困难,脉洪大,名为风温。误下:小便不利,瞪眼直视,小便失禁误火法:轻则发黄,严重如惊痫一样误火熏法:加速阴阳离决2023/1/2357v讨论:n本条“为温病名为风温”与原文“太阳之为病”、原文2、3“名为中风”、“名为伤寒”均属同一书写文法。推之,温病与风温内在联系。n本条“发热而渴”是揭示温病性质属实属热,也是温病的临床特征;“不恶寒”是化热伤津而见口渴之后的见症,即因果关系。183条也是有如此因果关系。
18、既称“太阳病”,病之初也应有恶寒一症,同时也应有头痛、脉浮等脉证,不言此脉证,可视为省文法。2023/1/2358n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为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l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有指原文1与病因来看l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胃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迅速化热化燥入里,以183、184条可据。l阳明有中风、中寒之分,以原文190、191就因体质不同(实指胃气强弱之差)同是感受风寒却有中风、中寒之别。据此推理仲景辨证重在脉证二字,不能以“感受温邪”来印定眼目。2023/1/2
19、359n原文6(本条)继原文1、2、3、之后的排列及阐述内容来看,仲景意在中风、伤寒、温病必须作一鉴别。由是本条是辨太阳病属寒属热,也是伤寒与温病的辨证,即发热而必恶寒为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是温病。n条文“风温”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特点津伤热盛,热盛不断迫津外泄,气液两虚(以汗出、身重、多唾液)可据。故不能与温病学中风混为一谈,必须牢记。n原文2“名为中风”,原文3“名为伤寒”本条“为温病”,金匮痉湿暍病篇中“湿病”、“中暍”共五个病证与难经中伤寒有五相应。n本条文可证明后世温病学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发展外感病。必须明白温病、风温有详述其脉证,非本书中的重点。2023/1/2360原文7:
20、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v提要:六经病证之阳证、阴证的临床特征辨v分析:发热恶寒三阳病皆有,揭示正胜邪实之热证实证无热恶寒三阴皆有,揭示正虚邪实之虚证寒证发于“阳”三阳病也发于“阴”三阴病也2023/1/2361v讨论 本条与原文6联系可知仲景初具“八纲辨证”之模式。原文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原文5:伤寒两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v提要:指出太阳传经否以脉证为据v分析:脉证脉静浮紧、浮缓相对而言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反证法,非中风伤寒 之脉而言数急颇欲
21、吐躁烦结合数急脉为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2023/1/2362原文8: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原文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v提要:指出太阳病有自愈与传经二种归转v分析:“表解而不了了者”一句中的“而”字为本条原文辨证要点、难点。其含义有二,一为连接词,二为“但是”之意。v结论:u太阳病传经否以原文4、5条为据u太阳病自愈否以原文8、9条为据 治疗是否中肯u太阳病传经、自愈否取决于 正气强弱 邪气轻重 2023/1/2363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22、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v提要:述太阳中风基本病机、脉证v分析:从脉学解 阳浮阴弱有 从证状解 从病机解2023/1/2364 阳浮 阳者,卫也。风寒外束,卫阳浮盛 阴弱 阴者,营也。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营阴失守。阳浮者,热自发热自发因于阳浮,卫阳浮盛阴弱者,汗自出汗自出因于阴弱,营阴失守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比喻文法 翕翕发热 鼻鸣邪气犯肺 干呕邪气犯胃(因)(果)2023/1/2365v讨论n本条“阳浮阴弱”与原文3“脉阴阳俱紧”;本条“干呕”与原文3“呕逆”均为互相对照文法。n“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进一步阐述“阳浮阴弱”的病机。决不可把上述
23、二句话截然分开,否则,阳浮者,热自发一句不切合临床实际,但 汗出一症则必见。v小结 仲景将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这一中风病机概括为“阳浮阴弱”或“卫强营弱”(见95条)2023/1/2366原文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v提要:展现太阳中风证的辨证施治思维v分析:太阳病 恶寒 汗出头痛 太阳病发热 少阳病 阳明病 中风伤寒2023/1/2367v启发:n凭原文13条的四症完全可辨为太阳中风证n原文13条的四症,恶风汗出是本条原文辨证要点,也是运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必见之症,尤其是汗出一症。n为什么原文1强调脉浮,原文2强调脉缓,原文13条却全不示脉象,仅凭四症?l
24、可视为省文l示后人具有典型临床证状,便可作出诊断不一定拘于亠脉一症,即知常达变2023/1/2368v施治:n治法:调和营卫,解肌祛风n代表方:桂枝汤n方义:桂枝温通卫阳 白芍敛阴和营 生姜振奋卫阳,助桂枝调整肌表力量 大枣滋养胃阴,助芍和营 炙甘补中 以资汗源温固卫阳调和营卫桂芍相配一收一散2023/1/2369v煎服法n一备微火煮取三升温分服祛邪务尽善服药n药后温覆、15分钟后,啜热粥助药益胃发汗两相得n微微似汗,切忌大汗淋漓气机通畅,血脉条畅,营卫调和,阴阳两伤因多汗,以61条姜附汤可据。v小结v原文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v提要:再次论
25、述中风证病机2023/1/2370v分析:汗出恶风中风证(仲景以一症概其余文法)卫强非卫气强盛乃指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与原文12条中的“阳浮”同义 荣弱非荣气虚弱,系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与原文12条的“阴弱 ”亦同义。推理“卫强荣弱”与原文12条“阳浮阴弱”是名异实同。指治则欲救邪风 风邪风寒邪气,不要误为六淫之“风”邪 救者,解除也。2023/1/2371v结论:n仲景将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这一中风病机概况为“阳浮阴弱”或“卫强荣弱”。n发热汗出是“卫强荣弱”所致。n原文12、95要互参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v提要: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绪论 太阳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