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为何与就业增长不同步.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经济增长为何与就业增长不同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为何与就业增长不同步.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增长为何与就业增长不同步(图)2008年04月16日02:36 来源: 上海证券报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未能出现同步增长,各方面对此十分关注。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衡量经济发展,不仅要看速度,更要重效益;不仅要看数量,更要重质量。经济增长应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与消费同步,与就业增长、社会公平和资源环境改善同步。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仍有待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即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优先”转向以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为核心的“就业增长优先”模式。梁达就业是民生之本。长期
2、以来,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把就业问题放在“民生之本”的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实行了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政策和举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成效显著。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人仍觉得就业越来越难,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并存,使就业矛盾更显突出。关注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与就业缓慢增长的矛盾,成为改善民生与促进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变革、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必然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经济增长优先型向就业增长优先型转变,创造就业和工作岗位必然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长期以来,中国保持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
3、。但是,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即使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只有800万个左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也长期存在,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又相互交织,就业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向“又好又快”的转变,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经济发展与就业的特点1、就业规模扩大。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G
4、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亿元,就业人数也由4.01亿人增加到7.7亿人,增加了3.69亿人。2007年末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净增加1040万人,新增加120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03年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国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的人数每年减少1077万人的同时,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增加了861万人和881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人员持续增加,2007年已经超过1.3亿人,比2003年的
5、9800万人增加35%。2、就业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速。“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就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1985年到1990年,GDP年均增长7.9%,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1991年到1995年,GDP年均增长11.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1996年到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可见经济增长与就业呈现不同步增长态势。3、城镇失业率稳中趋降。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达1
6、204万人,创下2002年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的最高水平。与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上升相对应的是失业率持续下降: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5,2004年末和2005年末均为4.2%,2006年末为4.1%,2007年末进一步降至4%。2003年至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均新增约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4、就业弹性系数处于下降状态。从“九五”到“十五”,GDP年均增长率由8.6%提高到9.5%,而就业年均增加人数由804万人下降到748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由“九五”时期的平均0.14下降到“十五”时期的0.12,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94万人减少到
7、80万人。5、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从行业需求看,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建筑行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0%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74%左右。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不匹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趋降的现象亟需改变。众多因素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经济高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为:一、城乡二元结
8、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都是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的,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身份实现转移的。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这种“农转非”的并没有完全纳入城镇就业规模统计。二、经济结构升级成为影响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和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相同资金带来的就业增长自然就比过去减少了。国内很多地方在经济快速增长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增长 为何 就业 不同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