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对电脑的依赖与日俱增.doc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对电脑的依赖与日俱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对电脑的依赖与日俱增.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冶金工程)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华一新 所在院校: 昆明理工大学 推荐部门: 云南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九年四月填 表 说 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昆明
2、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所在的冶金工程系,是昆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她源于1923年成立的私立东陆大学采矿冶金系,1931年更名为省立东陆大学采矿冶金系,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1938年更名为国立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1950年更名为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于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合并贵州大学工学院矿冶系,西康技艺专科学校,重庆大学有色金属专科在原昆明工学院成立冶金系。1954年有色金属专业按教学计划要求开出38门课程,还在学生中进行了课程设计,1956年第一次组织了毕业设计。1956年前这段时期,是昆明工学院的初创发展阶段。在短短两年多时间
3、内,初步建立了以有色金属矿冶为主的专业教育体系,扩大了学院规模,提高了培养能力,为我国新兴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1958年增设钢铁冶金专业, 1961年冶金系分为冶金、选矿两系。1962年创办有色金属合金及热处理专业。 1973年增设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并成立了钢铁冶金系。1980年,钢铁冶金系和冶金系合并为冶金系。按教育部专业目录,1997年将原来的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轻稀贵冶金等本科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196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获得有色金属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有色金属冶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经教委批准举办了冶金系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
4、2005年开始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8年获得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1年设立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冶金工程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的声誉。已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类毕业生近万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4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冶金工程系现有1个“冶金工程”国家级高校一类特色建设专业,1个“冶金工程”国家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冶金工程”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校共建重点
5、学科,1个“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各1个,下设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循环工程、应用电化学工程、冶金能源工程、冶金工程控制、冶金资源与生态环境、生物冶金、生产过程物流学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3个硕士学位点,并有1个“冶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拥有1个“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能效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7个校级创新团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真空冶金,非常规冶金、冶金节能减排、计
6、算冶金、离子液体冶金、冶金熔体(溶液)物理化学、冶金新材料与表面工程、湿法冶金等特色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在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重点建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体现我校“有色金属冶金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重要课程。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以我校“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以“冶金工程”国家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经过长期建设,本团队
7、现已发展成为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老中青有效结合,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教学团队。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由我校冶金工程学科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整体水平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职称结构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8、高级职称占85.71 %,中级职称占14.29%;学历结构中,教师100%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年龄结构中,35岁教师以下 3人,占42.86%,3650岁教师4人,占 57.14%;学缘结构中,本校毕业教师4人,外校毕业教师3人,分别占57.14%和42.86%;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5人,占71.43%。教师分别有在昆明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钢铁及合金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团队老、中、青教师有效搭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传、帮、带”,具有了良好的团队合
9、作精神。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密切结合我国是世界第一有色金属生产大国、云南省是著名的有色金属王国这一实际情况,针对有色金属冶金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全力打造具有鲜明行业和区域特色的有色金属冶金学品牌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积极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规律,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了适应我国冶金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课程教学团队支撑的冶金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校一类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了
10、有色重金属冶金学、冶金设备基础2门省级精品课程。积极开展冶金原理、冶金新技术等课程的“双语”教学。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10余项,先后出版了有色冶金概论、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现代铜冶金学、锌冶金学、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设备、微波冶金等教材10余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3部)。获全国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优秀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名师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改论文获奖2项。先后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非常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通过科
11、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推广转让技术成果10余项,创经济效益数亿元。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20余篇。在云南铜业集团、云南锡业集团、云南冶金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宝钢集团、中铝集团、株州冶炼厂、金川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为越南培养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的本科生60
12、余人。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 名华一新出生年月1959.03参加工作时间1977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民 族白族性 别男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授予时间1988高校教龄21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行政职务系主任联系地址、邮编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253号,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办公电话0871-移动电话电子邮件地址huayixin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 2009年主持的冶金工程专业云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建设;2. 2008年主持的“冶金工程”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批准立项建设;3. 2008年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 2007年主持的“
13、冶金工程”国家高校一类特色专业批准立项建设;5. 2007年编著的教材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获全国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6. 2005年主持的“重有色金属冶金学”被评为云南省精品课程;7. 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8. 2002年主持的“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批准立项建设;9. 2002年被遴选云南省首批特聘教授;10. 2002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1. 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 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3. 1996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4. 1995年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5. 1991年被中华人民共
14、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78-1988年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有色金属冶金1991-1992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后冶金工程2000-2001年美国波士顿大学/高访冶金工程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6人 姓 名杨 斌年 龄44参加工作时间1990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有色金属冶金高校教龄19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行政职务副院长姓 名朱 云年 龄47参加工作时间198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有色金属冶金高校教龄22专业技术职务教授/硕导行政职务姓 名马文
15、会年 龄36参加工作时间2001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冶金物理化学高校教龄8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行政职务副院长姓 名徐瑞东年 龄34参加工作时间2002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冶金物理化学高校教龄7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硕导行政职务副系主任姓 名田国才年 龄33参加工作时间2003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冶金电化学高校教龄4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硕导行政职务-姓 名姚耀春年 龄32参加工作时间2005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有色金属冶金高校教龄4专业技术职务讲 师行政职务-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
16、时冶金动力学华一新2005-2008128冶金新技术华一新2005-2008128普通冶金华一新2005-2008128重有色金属冶金学杨 斌2005-2008384重有色金属冶金学马文会2005-2008192冶金设备基础朱 云、徐瑞东2005-2008256冶金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朱 云、徐瑞东2005-200880冶金反应工程学杨 斌2005-2008128冶金传输原理马文会2005-2008256轻稀贵金属冶金学田国才2005-2008384轻稀贵金属冶金学田国才2005-2008192专业英语马文会2005-2008256耐火材料与燃烧徐瑞东2005-2008128真空冶金姚耀春2005
17、-2008128冶金工程设计基础朱 云2005-2008256计算机在冶金中应用田国才2005-2008128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编写)戴永年杨 斌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有色冶金概论(编写)华一新李 坚朱 云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编写)华一新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全国冶金优秀教材一等奖冶金设备(编写)朱 云徐瑞东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现代铜冶金学(编写)朱祖泽李 坚朱 云科学出版社2003微波冶金(编写)华一新科学出版社1999锌冶金学
18、(编写)魏 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现代铜冶金学(编写)朱祖泽马克毅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重金属冶金学锡冶金(使用)罗庆文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轻金属冶金学(使用)杨重愚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贵金属冶金学(使用)黎鼎鑫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锡(使用)黄位森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现代冶金学(使用)翟玉春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钢铁冶金原理(使用)黄希祜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九五”国家重点教材有色冶金原理(使用)傅崇说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冶金传输原理(使用)沈巧珍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耐火材料与燃料燃烧(使用)陈 敏于景坤王 楠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钢铁冶金学炼钢)(使用)陈家祥冶金工业出版社
19、1990钢铁冶金学(炼铁)(使用)王筱留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使用)朱苗勇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冶金工程重点学科新世纪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冶金过程动力学全国冶金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07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马文会)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2006冶金过程及设备课件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优秀奖2003冶金过程及设备MCAI课件云南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2004冶金炉MCAI课件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三等奖2007迎接新世纪挑战,建设冶金工程重点学科系列教材昆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20、特等奖2003研究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昆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3冶金炉课件昆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瞄准云南省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发挥优势自主创新打造特色学科云南省第四届教育教学研讨评选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08全面更新办学理,加快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华教育教学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万元)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冶金工程”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点60 教育部 财政部2008-2011 “冶金工程”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0教育部 财政部2008-20
21、11冶金工程专业云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建设30云南省2009-2012“冶金工程”云南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云南省2008-2011“冶金工程”云南省重点专业4云南省2005-2007“有色重金属冶金学”云南省精品课程5云南省2006-2009“冶金设备基础”云南省精品课程5云南省2009-2012“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1000教育部、学校2002-2005“冶金工程”省级重点学科50云南省2006-2010“冶金物理化学”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120云南省2000-2005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1、
22、团队设置特色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一直立足云南,针对西部及云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开展了系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李梦庚教授、谭庆麟教授、刘纯鹏教授、戴永年教授、杨显万教授等老一辈冶金专家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明的“电热连续结晶机除铅、铋工艺及设备”被西方冶金界称为“二十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性地研制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改革了锡、铅、锌冶金传统生产技术,这些成果在国内外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戴永年教授因此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学团队一批年轻的冶金学者在继承老一辈精华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社会 高速 发展 使得 我们 电脑 依赖 与日俱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