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综述.doc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组织理论综述.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一)哈佛学派与SCP范式1(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2(三)最新进展21.新产业组织理论(NIO)22. 新制度产业经济学33新奥地利学派34.实验经济学4(四)结束语4产业组织理论综述及最新进展产业组织理论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歇尔 (A. Marshall) 是最早提出产业组织概念的人(1890),张伯伦 (N. W. Chamberlain) 和琼.罗宾逊 (J. Robinson) 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基础,他们被看作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同一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垄断与竞
2、争关系,曾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其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企业内部的组织制度,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1。本文的目的是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流派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与简评,同时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进展。(一)哈佛学派与SCP范式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对企业生产与市场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在斯密之后,古诺、伯川德先后提出了奠定产业组织学的两大基本分析模型产品数量竞争模型与产品价格竞争模型。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强调生产要素不同组织方式导致不同的生产效率,高效的组织方式可以降低企业的单位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其结果是竞争市场中垄断
3、因素的出现,而垄断在降低规模报酬的同时,又会导致市场的效率损失。从此,产业组织理论开始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时期许多学者,如约翰.克拉克(J. B. Clark, 1887), 亨利.亚当斯(H. C. Adams, 1903), 艾利(R. T. Ely,1900) 等的研究为后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张伯伦和罗宾逊为代表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发展起来,1933 年他们分别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两部著作,对垄断竞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1938 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建立产业组织研究小组,提出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并于1939 年出版的大企业的生产
4、价格政策一书。1940年克拉克 (J. M. Clark) 提出“有效竞争”概念,哈佛学派直接受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的影响,认为市场竞争与实现规模经济存在矛盾。实现有效竞争,即形成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就要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哈佛学派的理论正是在寻求如何判断市场的有效竞争程度,和政府应当从何管起而发展起来的。如梅森根据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归纳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进一步扩展为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梅森的弟子贝恩则通过对个别产业的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提
5、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的观点。谢勒 (1970) 吸收和发展了贝恩的观点,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对市场行为论述的不足,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至此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structure) 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即SCP 分析框架)形成,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哈佛学派主张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
6、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以便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在SCP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绩效基准之一的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贝恩通过对美国制造业中42个产业的研究得出结论:如果存在着集中的市场结构,厂商就有可能成功地限制产出,把价格提高到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超额利润的产生,破坏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
7、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管制政策。SCP范式的最大吸引力在于,一旦接受了他的因果关系假设,就很方便的了解其中的规律性并制定政策,并不需要探究理论模型中不可预测的市场主体行为过程。SCP范式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控制者产业组织学的研究阵地。但是SCP范式在理论基础上与技术上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从理论上,缺乏深刻而明确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旧产业组织学”与30 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 才导致SCP 范式在70 年代后期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衰落2;从技术上,该
8、范式崇尚跨部门的经验性研究,由于大多数据的口径与绩效衡量等存在很大的问题,加之一些部门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导致统计结果解释与模型的失真。(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芝加哥学派是在批判哈佛学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F. 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尽管绝对的市场均衡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不受人为干预的竞争过程会始终推动市场趋向这种均衡3。由于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效率主义学派”(刘志彪,2003).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9、进行了批判,指出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等于经济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哈佛学派通过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来证明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也许是市场绩效,而不是市场结构,不同的企业效率可能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以斯蒂格勒 (J. Stigler)、德姆塞茨 (H. Demsetz)、波斯纳(R. Posner)和佩尔兹曼(S. Peltzman)为主要代表, 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 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从政府管制制度的政治背景入手,运用价格理论对政治市场的交易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4 。鲍莫尔 ( W. J. Baumol) 、帕恩查 (J.
10、 C. Panzar) 和韦利格( R. D. Willig) 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 年合作出版了可争夺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 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争夺市场理论” 。该理论以完全可争夺市场和沉没成本 ( sunk cost) 等概念为中心, 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评, 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 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 这一理论对80 年代鲍莫尔 ( 1982) 提出的 “进退无障碍理论”( Contestability Theory , 又译“可争夺性理论”)有很大影响。按照可
11、争夺市场理论,在近似的完全可争夺市场上,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更为有效;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应该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5。可竞争市场理论对近20 年来美、英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政策思路的转换及措施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6。芝加哥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哈佛学派在推理上的不严密,也认识到对企业行为进行合理且合乎逻辑的分析的重要性,但却缺乏适当的分析工具7。芝加哥学派相对于哈佛学派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仍然以经验研究为主。且这两个学派都是静态、单向的传导机制,方法上以实证、经验归纳为主。(三)最新进展1.新产业组织理论(NIO)20 世纪70 年
12、代以来, 由于可争夺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 尤其是博弈论的应用, “使产业组织学成为70 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最富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8。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 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在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恩(1944)以及纳什等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博弈论,20 世纪70年代起被一些经济学家,如泽尔腾、海萨尼、泰勒尔、克瑞普斯等引入到企业战略行为的分析中,从而弥补了芝加哥学派在分析工具上的缺陷。博弈论给产业组织理论带来的不仅仅是研究方法上的变化,在研究结论上也与芝加哥学派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否定了芝加哥
13、学派的观点,因此被称之为“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并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更紧密地结合;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突破了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动态的研究框架。如果说经济计量学方法主要适合于实证研究的话, 那么博弈论方法则主要适用于理论分析, 80 年代以法国学者泰勒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应用博弈论分析的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现在博弈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工具, 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
14、反垄断规制等问题, 也正是由于博弈论的应用, 才使产业经学成为经济学中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并吸引了一大批一流经济学家投身其中,“我们开始找到一个对丰富多彩的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处理的理论方法,我们现在有了能从策略性行为和信息方面对种种现象给出解释的理论模型, 这些现象包括: 价格战、不真实广告、限制性定价、各种默契合作与合谋、讨价还价的破裂与协议的延误、担保和服务合同的作用、寡头垄断企业选择的定价方式、供货商与顾客之间的合同性质、各种交易制度的采用等, 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在五年前几乎是无法得到的”9。但是博弈论分析方法在不完全竞争中存在一些不足:产业组织理论毕竟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应用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组织 理论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