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课件优秀PPT.ppt
《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课件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课件优秀PPT.ppt(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课件第一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一:概念:1:高脂血症:当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血症(hyperlipemia)。2:高脂蛋白血症:当血浆脂蛋白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第二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一:概念:血脂为血液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血液中的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血液中脂类含量与全身脂类总量相比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它转运于各组织之间,往往可以反映出体内脂类代谢情况。由于大部分脂质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转全身,故高脂血症常反映于高脂蛋白血症。第三页,本课件共有97页正常成人血浆脂类含量相对稳定,有一
2、定的波动范围。血脂水平也易受非疾病因素的影响,如某人平时空腹血脂正常,现在吃了猪油炒蛋,2小时后到医院去抽血查血脂,就会发现此时的血脂水平比平时空腹水平高出许多。但是这种膳食所造成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之后血脂即趋于正常。短期饥饿也可因储存脂肪的大量动员,而使血脂含量暂时升高。这就不难理解您到医院检查血脂时,医生要求您在进完晚餐后,不要再吃其它东西,空腹12小时后再抽血了。第四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常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粘液性水肿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胆汁淤滞性肝胆病、胆汁性肝硬化、脂肪肝、胰腺炎、痛风等疾病;前者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
3、紊乱性疾病。第五页,本课件共有97页无冠心病的成年人,理想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是低于52毫摩尔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DL一胆固醇的降低会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低水平的HDL-胆固醇(即低于09毫摩尔升),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较高水平的HDL-胆固醇可保护人群不患冠心病,即HDL-胆固醇超过16毫摩尔升为冠心病的负向危险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无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或低,只要HDL-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就会增加。第六页,本课件共有97页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直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症与
4、冠心病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塞)之间直接相关,或者在伴有低HDL-胆固醇水平时直接相关,或者在伴有低HDL一胆固醇水平时使这一相关性加强第七页,本课件共有97页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脂蛋白代谢异常的一种反映,往往伴有HDL水平下降和小的致密的LDL水平升高。小的致密的LDL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往还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凝状态。Stockholm的研究结果表明,用氯贝丁酯和烟酸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后,冠心病死亡率的降低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的下降呈显著相关。另一项降低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也表明,用考来替泊和烟酸治疗三年后,血管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
5、硬化进展的延缓,仅见于甘油三酯显著降低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组。第八页,本课件共有97页ATPII报告将甘油三酯水平分为四级:正常水平,低于23毫摩尔升;临界高水平,2345毫摩尔升;高水平,4.5113毫摩尔升;极高水平,超过113毫摩尔升。甘油三酯处于临界高水平和高水平的患者,常常伴有导致冠心病危险性增加的脂质紊乱,如家族性复合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性脂质紊乱血症。甘油三酯水平超过113毫摩尔升的患者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第九页,本课件共有97页我国正常人血脂水平比相应年龄、性别的欧美人为低。理想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是03417毫摩尔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7毫摩尔升为高血甘油三酯水平。第十页
6、,本课件共有97页二:正常血脂和脂蛋白:血浆中主要血脂成分有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及游离脂肪酸、和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及脂溶性维生素等。我国正常人血脂浓度比相应年龄性别的欧美人为低。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7页我国正常人空腹血浆中主要脂质浓度:血脂胆固醇mg/dl甘油三脂磷脂游离脂肪酸mg/dlmg/dluEq/L脂蛋白%总胆固醇胆固醇酯a110200约占110-200约占总胆固醇2011011021020060030406070正常值(2.825.17mmol/l)的2/3(0.23-1.24mmol/l)(1.42-2.71mmol/l)230160最高值5.95mmol/l1.81mmol/l
7、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7页血脂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胆固醇及甘油三脂随年龄而增长,至60岁达到高峰,后稍下降;女性胆固醇稍高于男性,尤其在经前期、妊娠期和绝经期后较平时为高;高脂肪餐后常暂时升高,常多进荤食比长期素食者为高,多食动物油或富含胆固醇食物者血胆固醇常增高,多食糖类者甘油三脂常较高;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97页多种激素、精神因素及药物等因素和遗传因素也同样影响血脂浓度。血浆中脂质除游离脂肪酸和白蛋白结合外,其余均与球蛋白结合成水溶性脂蛋白,才能在血循环中运转全身。根据超速离心及纸上电泳或醋酸纤维电泳等分析,可将脂蛋白分为四类:1:高密度脂蛋白(HDL):即a脂蛋白2:低密度脂蛋白(LDL
8、):即脂蛋白3: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前脂蛋白4:乳糜微粒(CM)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97页正常人血浆脂蛋白分类及其理化特性 脂蛋白 密度 分子大小 化 学 成 分 蛋白质 胆固醇 甘油三脂 磷脂 乳糜微粒 CM 0.96 8005000 1 4 90 5 极低密度脂蛋白 0.961.006 VLDL(前)250600 10 15 60 15 低密度脂蛋白 1.0061.063 LDL()200250 20 50 5 25 高密度脂蛋白 1.0631.210 HDL()6595 45 25 5 25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97页禁食1214小时后血中无乳糜微粒,CM仅见于进食含脂的食物后,内
9、含外源性甘油三脂为主,约占90%,颗粒最大,密度最低,漂浮水面,放置4冰箱过夜可上浮成奶油样盖;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97页VLDL主要在肝合成,为内源性甘油三脂,约占60%,颗粒较CM小得多,密度较高,当血浆中含量升高时可使血浆均匀混浊,但不上浮成盖;LDL系VLDL的降解产物,其颗粒较VLDL更小,密度更高,主要含内源性胆固醇,不引起血浆混浊,约占50%;HDL主要在肝和肠合成,颗粒最小,密度更高,主要含蛋白质,约占45%,其次为胆固醇和磷脂,各占25%;LDL和HDL尚分亚组,LDL可分7组以上;HDL可分为HDL1、HDL2、HDL3、HDLC等,各亚组的代谢过程、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各不
10、相同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97页此外,在病理情况下,尚有异常的脂蛋白,如“漂浮脂蛋白”,又称“阔”(-VLDL),其密度为1.006,超速离心16小时即行漂浮,纸上电泳表现为“阔”带,见于型高脂蛋白血症(常属家族性)及未控制的糖尿病和罕见的家族性HDL缺乏(Tangier病)。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三:脂蛋白代谢在概述脂蛋白代谢前应了解有关载脂蛋白(apoprotein简称Apo)、细胞脂蛋白受体和有关的酶。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一)载脂蛋白:Apo指脂蛋白中蛋白质部分。据目前所知已有几十种之多,其中重要的有Apo A、A、A、B48、B100、C、C、C、D、E、F、G、Lp(a)多
11、肽等。其中的A、A、C、C、C、E氨基酸顺序已阐明。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97页在各种脂蛋白代谢中有不同分布和特异功能,概括起来有下列四种功能:1:为维持脂蛋白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7页在各种脂蛋白代谢中有不同分布和特异功能,概括起来有下列四种功能:2:与脂质结合后成水溶性物质,方能运转全身,至各组织利用作为细胞结构的成分或产生能量,并维持体内各组织间脂质水平稳定性;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7页在各种脂蛋白代谢中有不同分布和特异功能,概括起来有下列四种功能:3:参与酶活动的调节,如Apo A为卵磷脂胆固醇转酰酶(LCAT)的激活剂,Apo C亦为LCAT
12、的激活剂;Apo A为LCAT的抑制剂;Apo C则为脂蛋白脂酶(LPL)的激活剂,C为LPL的抑制剂。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97页在各种脂蛋白代谢中有不同分布和特异功能,概括起来有下列四种功能:4: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膜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反应,如Apob48在肠壁内合成,对新生的CM及CM的残骸运转至肝脏而与细胞受体B、E结合有重要作用;B100在肝内合成,与VLDL、LDL的运转至周围组织与细胞LDL受体结合亦有重要作用。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97页载脂蛋白是位于脂蛋白表面的蛋白质,它们以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类脂蛋白中。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97页载脂蛋白A所载的主要脂蛋白为高密度脂蛋白
13、。载脂蛋白都能激活血浆脂蛋白代谢过程中的卵磷脂-胆固醇酷基转移酶,而该酶使新生的高密度脂蛋白转变为成熟的高密度脂蛋白。血清中载脂蛋白的正常含量为1016毫摩尔升。如果载脂蛋白的含量下降,提示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97页血清中载脂蛋白B的正常含量为0.611毫摩尔升。载脂蛋白B所载的主要脂蛋白为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可促进脂蛋白与细胞膜表面受体间的结合,帮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动脉壁细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如果载脂蛋白B的含量增高,则表明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97页(二)细胞脂蛋白受体及其与LDL等结合后进入细胞内的代谢:自1
14、979年Goldstein 和Brown 首先描述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表面具有与LDL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后,这些受体已被分离、提纯、制成抗体。目前已知人成纤维细胞可制造LDL受体,视需要摄取胆固醇量而定,最多时达20000个;在电镜下观察,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可以见到LDL受体位于细胞浆膜外的小窝,约占细胞表面的2%,内涵5080%的受体。可与人LDL中Apo E和Apo B结合,尤以E的结合为多,约20倍于B。近年来已明确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LDL受体和VLDL受体,接受血循环中的血脂而沉积于血管壁内,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中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9
15、7页LDL与受体结合后的结合物进入细胞内受溶酶体中酸性脂酶水解,使胆固醇分解成游离胆固醇和脂酸,游离胆固醇在微粒体中激活酯酰胆固醇酯酰转移酶(ACAT),使胆固醇再合成新生胆固醇酯而储藏于胞浆中,同时还抑制胞浆内HMG、CoA还原酶,促进胆固醇合成和抑制LDL受体继续摄取LDL。进入胞浆的LDL受体蛋白又循环至胞膜再形成胞膜小窝。如是川流不息可使许多组织细胞充分利用血循环中的LDL和VLDL中的脂质,又可维持细胞内外脂代谢和细胞本身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防止细胞内外胆固醇堆积而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细胞内胆固醇过多沉积。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97页此外,肝细胞表面有能识别含Apo E的脂蛋白受体,称
16、E受体,能清除乳糜微粒代谢残骸及-VLDL。巨嗜细胞表面有“清道夫”受体,能吞噬吸附带负电荷的分子,如变形的异常HDL。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三)脂蛋白代谢中的主要酶1:脂蛋白脂酶(LPL)由实质性细胞如脂肪、心肌、骨骼肌、肾等合成和分泌。特点:LPL含碳水化合物,合成时需胰岛素,故糖尿病病人体内易缺乏LPL。Apo C是LPL的激活剂;Apo C是LPL的抑制剂;作用: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和酸性粘多糖结合,起催化CM和VLDL中甘油三脂的水解作用,形成较小分子的残骸。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7页2:肝甘油三脂脂酶:(LP)存在于肝和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中,由肝素释放入血。作用:促使CM
17、和VLDL代谢产物-VLDL和IDL进一步水解;水解HDL中磷脂分子中脂酸-甘油键,使HDL2转化为HDL3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7页3:卵磷脂胆固醇转酰酶(LCAT)由肝合成分泌入血作用:是HDL成熟过程中的催化剂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97页(四)脂蛋白代谢过程CM仅出现于进食油脂食物后;正常人禁食1214小时后由于LPL等酶的水解作用,血循环中无乳糜微粒;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97页CM经消化吸收,在肠壁细胞中脂质被酯化,并 于 Apo.B48、Apo A、Apo、Apo结合,形成原始或新生乳糜微粒,然后经淋巴进入血流,在此过程中,此种乳糜微粒又接受来自HDL的Apo.E和 Apo.C,
18、经LPL水解,部分甘油三脂被分解为游离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大部分进入组织被利用产生能量,同时(几乎全部)将Apo.A及部分Apo.C转移至HDL,于是微粒变成很小的残骸。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97页此种残骸含有较多的胆固醇与Apo,尤其是Apo.B48、Apo.E 和Apo.C。在电泳时出现在位故称-VLDL。部分残骸中甘油三脂水解较多,离心时在VLDL和LDL之间,称中密度脂蛋白(IDL)。这些残骸主要在肝内分解,由肝细胞上E及B100受体结合后经溶酶体分解。部分残骸则由肝内巨嗜细胞(清道夫细胞)所吞噬。胆固醇经分解后部分游离胆固醇经胆小管进入肠肝循环而排出。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97页2:
19、VLDL和LDL:内源性甘油三脂(TG)由肝合成,每日约40100g以上。由胆固醇转酰酶(LCAT)催化形成胆醇酯;外源性乳糜微粒残骸 以上物质在内质网与 Apo.B100、Apo.E、Apo.C 结合后再经Golgi体分泌入血形成VLDL;VLDL再经LPL(脂蛋白脂酶)水解,不断的去除部分TG和FFA,FFA(游离脂肪酸)被组织利用。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97页3:HDL 新生的HDL是在肝和肠合成,也可来自乳糜微粒和VLDL代谢分解产物。其作用是运载周围组织中胆固醇到肝脏进行代谢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主角。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97页事实上所有的VLDL、LDL核心中胆醇酯都是由 L
20、CAT(胆固醇转酰酶)催化而形成,然后输送到肝细胞后降解为游离脂肪酸而从肠道排除。除肠肝循重吸收的胆固醇外,每日可在粪便中排除胆酸盐约0.8g。这样可使血胆固醇浓度降低和维持正常水平。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97页HDL中尚有Apo C是LPL的激活剂,可促进新生CM及VLDL中的TG分解为FFA和甘油磷脂而进入脂肪和肌细胞,并形成CM残骸和LDL;Apo C是LPL的抑制剂。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97页近年来已进一步明确HDL和 Apo A对冠状动脉等硬化起保护作用;胆固醇、LDL、Apo.B、VLDL、TG的升高对冠状动脉等硬化起促进作用。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7页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21、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肝脏中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无论是血液运输到肝细胞的脂肪酸,或是糖代谢转变而形成的脂肪酸,在肝细胞中均可合成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甘油三酯与APOB100、胆固醇等结合,形成VLDL并释放入血。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7页在低脂饮食时,肠粘膜也可分泌一些VLDL入血。VLDL入血后的代谢,大部分变成低密度脂蛋白(LDL)。由于VLDL在血中代谢较慢,半衰期为612小时,故空腹血中仍有一定含量的VLDL。VLDL由于携带的胆固醇相对较少,且它们的颗粒相对较大,故不易透过动脉内膜。因此,正常的VLDL一般没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是,由于VLDL中甘油三酯占5070,胆固醇占81
22、2,所以一旦VLDL水平明显增高时,血浆中除甘油三酯升高外,胆固醇水平也随之增高。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97页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变而来的。LDL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但主要是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每种脂蛋白都携带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但体内携带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LDL。体内三分之二的LDL是通过受体介导途径吸收入肝和肝外组织,经代谢而清除的。而余下的三分之一是通过一条“清扫者”通路而被清除的,在这一非受体通路中,巨噬细胞与LDL结合,吸收LDL中的胆固醇,这样胆固醇就留在细胞内,变成“泡沫”细胞。因此,LDL能够进人动脉壁细胞,并带入胆固醇。故
23、LDL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险中。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97页四:血浆胆固醇与甘油三脂调节:正常人胆固醇来源有二个方面:一部分来自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奶油、动物内脏(特别是脑和肝)、以及脂肪丰富的鱼肉类食品,属外源性。另 一 部 分 由 体 内 许 多 组 织 从 乙 酰 辅 酶A(CH3CO.CoA)合成,属内源性。其中约90%在肝和肠粘膜合成。血浆胆固醇浓度的调节有以下三组因素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一:摄取及吸收量: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尤其与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高脂肪同时进食时,由于甘油三脂能促进胆固醇吸收,血浓度增高;如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进食较多时
24、,血浓度可下降;但吸收量常与食物中胆固醇含量成反比,当每日进食胆固醇少于300mg时,约有40%-60%被吸收;当进食胆固醇超过2g时则仅有10%被吸收。胆固醇吸收较多时常抑制肝合成;反之,限制摄入,肝合成将增速,但清除也加速,故血浓度未必升高。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97页二:合成速度及量:胆固醇合成速度在内分泌调节下系一较复杂的过程:如甲状腺机能减退时,合成虽不快,但排出较慢,血浓度可升高;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合成虽增速,但排出更多,血浓度可下降;糖尿病、雌激素过多、妊娠时等血胆固醇常增高;肝病严重时血总胆固醇及酯化部分(尤其后者)明显降低。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97页三:降解及排泄:当食物中
25、含不饱和脂肪酸进食增多时,胆固醇降解增加;甲亢时胆固醇由于转化和排出增速而降低;安妥明促进胆固醇排泄又抑制肝脏合成,使血浓度降低;当胆管部分阻塞、胆汁淤积时,血浓度升高。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97页血浆甘油三脂来源也有二个方面:从食物中消化吸收、摄取的为外源性,含于乳糜微粒中;在肝内从糖类等合成的为内源性,含于前脂蛋白(VLDL)中;脂肪餐后血中乳糜微粒增高,可出现奶油状血浆,高峰见于餐后四小时,持续812小时,正常人在餐后1216小时后澄清。当进食脂肪过多时可致高甘油三脂血症(外源性);肝脏中可从乙酰辅酶A缩合还原成脂肪酸,与糖酵解中丙糖磷酸(磷酸二羟丙酮与3-磷酸甘油等)化合成甘油酯,当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脂血症 脂蛋白 课件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