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概述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系统概述精选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血液系统概述第一页,本课件共有39页学学习目标CONTENTS熟悉血液的实验室检查了解血细胞的演化掌握血液的分类及功能第二页,本课件共有39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第三页,本课件共有39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血浆血浆血细胞血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其他其他水水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第四页,本课件共有39页血浆蛋白血浆蛋白m分类分类 白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m作用作用 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有重要作用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有重要作用 球蛋白与抗体产生有关球蛋白与抗体产生有关 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 第五页,
2、本课件共有39页其他其他m血糖血糖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其含量与糖代谢密切有关,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其含量与糖代谢密切有关,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m血脂血脂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质的原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质的原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第六页,本课件共有39页红细胞红细胞m红细
3、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红细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富含血红蛋白。粒体,富含血红蛋白。m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脾、肝、骨髓等处的风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脾、肝、骨髓等处的风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120天天m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这主要是通过红
4、细这主要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实现的。胞中的血红蛋白实现的。第七页,本课件共有39页红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蛋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都不牢固,很易分离。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合都不牢固,很易分离。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的碳酸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的碳酸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分压较低
5、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而在氧分压较低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与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离,并与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靠其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靠其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务。任务。第八页,本课件共有39页白细胞白细胞 m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m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m经复合
6、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有的颗粒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第九页,本课件共有39页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类白细胞白细胞粒细胞粒细胞无粒细胞无粒细胞嗜嗜酸酸性性粒粒细细胞胞中中性性粒粒细细胞胞嗜嗜碱碱性性粒粒细细胞胞淋淋巴巴细细胞胞单单核核细细胞胞u形态差异形态差异u细胞内有细胞内有无特有的颗粒无特有的颗粒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第十页,本课件共有39页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吞噬能力很强,吞噬能力很强,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
7、走。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m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虐原虫和细菌等。巨噬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虐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
8、能。此外,它还具有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39页 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39页淋巴细胞淋巴细胞m 淋巴细胞又称免疫细胞,负责机体的淋巴细胞又称免疫细胞,负责机体的免疫防御任务。由于发育路线与表面免疫防御任务。由于发育路线与表面标记不相同,淋巴细胞分为标记不相同,淋巴细胞分为T与与B两类,两类,分别负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任务分别负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任务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39页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m体体液液免疫主要是通过免疫
9、主要是通过B细胞一实现的。当细胞一实现的。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处抗体,抗体通过与相应抗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处抗体,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消作其对抗体的原发生免疫反应,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消作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有害作用。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39页m来源于骨髓的来源于骨髓的 B细胞经过类腔上囊组织的处理并接受抗原刺激以细胞经过类腔上囊组织的处理并接受抗原刺激以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于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于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Ig)(限于限于IgM与
10、与IgD两种两种)作为特殊抗原的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作为特殊抗原的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在 B细胞表面的形成,促使其进一步增殖,并发育成为细胞表面的形成,促使其进一步增殖,并发育成为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有些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有些 B细胞同样能发育为长寿命细胞同样能发育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的记忆细胞。Ig共有五类共有五类,即即IgG、IgA、IgM、IgD与与IgE,每每一类一类Ig的分子组成的分子组成,均有恒定与可变两部分,因而能根据均有恒定与可变两部分,因而能根据体液免疫的需要,改变其分子结构,成为种类繁多的抗体液免疫的需要,改变其分子结构,成为种类繁多的抗体,以保障机体的健康。体,以保障
11、机体的健康。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39页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m细胞免疫主要是由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直接接触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并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并同B细胞细胞协同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协同来杀灭病原微生物。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39页m细胞免疫包括迟发
12、过敏反应,同种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细胞免疫包括迟发过敏反应,同种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对感染(病毒、霉菌、某些细菌)的防御对感染(病毒、霉菌、某些细菌)的防御,还包括对体内瘤细胞生还包括对体内瘤细胞生长的防御等。长的防御等。mT细胞的亚群中细胞的亚群中,还有辅助细胞与抑制细胞,调节体液免疫反应,但还有辅助细胞与抑制细胞,调节体液免疫反应,但不能分泌抗体。不能分泌抗体。m大多数活化的大多数活化的T细胞成为杀伤细胞,直接攻击细胞抗原,另一些则细胞成为杀伤细胞,直接攻击细胞抗原,另一些则需要抗体与抗原在其表面结合后而将其破坏。有些活化的需要抗体与抗原在其表面结合后而将其破坏。有些活化的
13、 T细胞成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在长时间内(甚至是机体的一生)处于静止与不分裂为记忆细胞,在长时间内(甚至是机体的一生)处于静止与不分裂状态,一旦再与此特殊抗原相遇,则立刻恢复增殖而发挥其杀伤作状态,一旦再与此特殊抗原相遇,则立刻恢复增殖而发挥其杀伤作用。用。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39页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m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m细胞呈圆形,直径细胞呈圆形,直径1014m,胞核分叶不清楚,胞质含形状不,胞核分叶不清楚,胞质含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用甲苯胺蓝染色,颗粒由蓝变规则、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用
14、甲苯胺蓝染色,颗粒由蓝变紫,称为异染性,大颗粒直径可达紫,称为异染性,大颗粒直径可达 1.2m,易溶于水。电子显,易溶于水。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较高。胞质有复杂的囊泡,丰富微镜下,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较高。胞质有复杂的囊泡,丰富的糖原。其他细胞器都不明显。的糖原。其他细胞器都不明显。m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 百分值百分值 00.01 或(或(0%1%)绝对值绝对值 00.1 109/L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39页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m细胞呈圆形,直径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
15、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m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m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
16、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39页【作用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
17、物质的过程受到抑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39页【作用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的受
18、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过敏体质)。蠕虫经过特异性(过敏体质)。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和C3的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Fc受体和受体和C3受体粘着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粒细胞增多。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39页血小板血小板m血小板直径为血小板直径为24m
19、,厚,厚1m,正常时呈圆盘状,有时可,正常时呈圆盘状,有时可伸出伪足。伸出伪足。m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寿命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寿命811天。天。m 显微镜下可见有中央颗粒区与周围透明区。用电子显微镜观显微镜下可见有中央颗粒区与周围透明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无核,但含有颗粒糖原、线粒体与内质网等。血察,血小板无核,但含有颗粒糖原、线粒体与内质网等。血小板离体后,极易因容器表面、温度、小板离体后,极易因容器表面、温度、pH值等因素影响而破值等因素影响而破坏或发生形态变化,表现为中央颗粒融合,周围形成多数突坏或发生形态变化,表现为中央颗粒融合,周围形成多数突起。起。m血小板的功能主
20、要是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39页m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血管受伤后,血小板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血管受伤后,血小板立即粘附于受损血管断端上,然后有更多血小板聚集,在数十秒立即粘附于受损血管断端上,然后有更多血小板聚集,在数十秒内聚集成团,称为白色栓子,将破裂的毛细血管机械性堵塞,从内聚集成团,称为白色栓子,将破裂的毛细血管机械性堵塞,从而暂时止血。随着凝血过程的发动而暂时止血。随着凝血过程的发动,产生小量凝血酶。后者使血产生小量
21、凝血酶。后者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白色栓子中的血小板出现大量伪足互相融合,白色栓子中的血小板出现大量伪足互相融合,进一步使栓子加固。进一步使栓子加固。m血小板本身还含有(或其表面吸附)多种作用于血管或凝血小板本身还含有(或其表面吸附)多种作用于血管或凝血过程的物质,如血过程的物质,如5-羟色胺,血小板第羟色胺,血小板第、第、第、第、第与第与第因子,血块回缩酶抗纤维蛋白溶酶等,它们的释放具有因子,血块回缩酶抗纤维蛋白溶酶等,它们的释放具有重要的促进凝血或阻止抗凝血的作用。重要的促进凝血或阻止抗凝血的作用。血小板血小板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39页渗透压渗透压m在血浆中由无机盐形成的
22、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在血浆中由无机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血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总,血浆渗透压的总值为两者之和。值为两者之和。m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在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在此溶液中大小、形状不变。此溶液中大小、形状不变。m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保持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水平衡中有重要意义。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保持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水平衡中有重要意义。血浆蛋白减少时,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吸水力减少,水分潴血浆蛋白减少时,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吸水力减少,水分潴留于组织间隙,引起水肿。留于组织间
23、隙,引起水肿。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39页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m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m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m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胞浆内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
24、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m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绝对值绝对值(1.806.30)109/L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39页细胞演化细胞演化各类各类血血细胞经历从原、幼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发生过程的一般规细胞经历从原、幼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是律是:(一)细胞由大变小。(一)细胞由大变小。(二)细胞质的嗜碱性逐渐减退。(二
25、)细胞质的嗜碱性逐渐减退。(三)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红细胞)或分叶(颗粒白(三)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红细胞)或分叶(颗粒白细胞),核染色变深细胞),核染色变深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39页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红细胞红细胞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 男:男:4.05.5 1012/L女:女:3.55.0 1012/L新生儿:新生儿:6.07.0 1012/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见于白血病等:破坏增多:急性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合成障碍:缺铁,维合成障碍:缺铁,维
26、生素生素B12的缺乏等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肿等。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39页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增多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
27、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大出血、急性溶血等。减少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39页【参考值】:【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增多增多:(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外周血嗜酸性
28、粒细胞增多可达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或更多。(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
29、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增多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39页(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
30、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小。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39页(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
31、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小。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39页(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
32、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小。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39页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百分值百分值
33、 00.01 或(或(0%1%);绝对值绝对值00.1 109/L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高。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库欣症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库欣症等;应激反应,如心梗、严重感染、出血等。应激反应,如心梗
34、、严重感染、出血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39页参考值参考值(自动计数仪法自动计数仪法)男性男性0.003-1.3109/L;女性女性0.002-1.1109/L增加增加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减少减少 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39页正常情况:正常情况:(20-30)%增加增加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35、、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减少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免疫缺陷病、丙种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球蛋白缺乏症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39页看图复习看图复习u血浆里都有些什么血浆里都有些什么物质?物质?u血浆的作用?血浆的作用?u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u血细胞的演化?血细胞的演化?u血细胞的分类?血细胞的分类?u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各种血细胞的功能?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39页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39页血细胞的分化血细胞的分化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39页2023/3/2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39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