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毕业设计正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机械毕业设计正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毕业设计正文.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经济型数控车床改造设计1.绪 论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产品日趋精密复杂,且需频繁改型,普通机床已不能适应这些要求,数控机床应运而生。这种新型机床具有适应性强、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它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测量和新型机械结构等多方面的技术成果,是今后机床控制的发展方向。1.1数控机床的产生数控机床最早是从美国开始研制的。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在研制加工直升机桨叶轮廓用检查样板的加工机床任务时,提出了研制数控机床的初始设想。1949年,帕森斯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实验室合作,开始从事数控机床的研制工作。并于
2、1952年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实验性样机。这是一台采用脉冲乘法器原理的直线插补三坐标连续控制铣床。经过三年改进和自动编程研究,于1955年进入实用阶段。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价格和技术原因,品种多为连续控制系统。到了60年代,由于晶体管的应用,数控系统提高了可靠性且价格开始下降,一些民用工业开始发展数控机床,其中多数是钻床、冲床等点位控制的机床。数控技术不仅在机床上得到实际应用,而且逐步推广到焊接机、火焰切割机等,使数控技术不断的扩展应用范围。1.2数控机床的发展自1952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以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和精密测量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
3、也在迅速地发展和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不断地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数控:1952-1959年采用电子管元件构成的专用数控装置。第二代数控:从1959年开始采用晶体管电路的NC系统。第三代数控:从1965年开始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的NC系统。第四代数控:从1970年开始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系统。第五代数控:从1974年开始采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系统。目前,第五代微机数控系统基本上取代了以往的普通数控系统,形成了现代数控系统。它采用微型处理器及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很强的程序存储能力和控制功能。这些控制功能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来实现的。这些数控系
4、统的通用性很强,几乎只需改变软件,就可以适应不同类型机床的控制要求,具有很大的柔性。随着集成电路规模的日益扩大,光缆通信技术应用于数控装置中,使其体积日益缩小,价格逐年下降,可靠性显著提高,功能也更加完善。近年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它的成果正在不断渗透到机械制造的各个领域中,先后出现了计算机直接数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所有这些高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均是以数控机床为基础,它们代表着数控机床今后的发展趋势。1.3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概况我国从1958年由北京机床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首先研制数控机床,并试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数控机床。从1965年开始,研制晶体管数控系统,直到
5、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研制的劈锥数控铣床、非圆锥插齿机等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数控加工平面零件自动编程的研究。1972-1979年是数控机床的生产和使用阶段。例如:清华大学研制成功集成电路数控系统;数控技术在车、铣、镗、磨、齿轮加工、电加工等领域开始研究与应用;数控加工中心机床研制成功;数控升降台铣床和数控齿轮加工机床开始小批生产供应市场。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实施,先后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家引进先进的数控技术。上海机床研究所引进美国GE公司的MTC-1数控系统等。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北京机床研究所又开发出BSO3经济型数控系统和
6、BSO4全功能数控系统,航空航天部706所研制出MNC864数控系统等。进而推动了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数控机床在品种上、性能上以及水平上均有了新的飞跃。我国的数控机床已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4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从数控机床技术水平看,高精度、高速度、高柔性、多功能和高自动化是数控机床的重要发展趋势。对单台主机不仅要求提高其柔性和自动化程度,还要求具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适应能力。在数控系统方面,目前世界上几个著名的数控装置生产厂家,诸如日本的FANCU,德国的SIEMENS和美国的A-B公司,产品都向系列化、模块化、高性能和成套性方向发展。它们的数控系统都采
7、用了16位和32位微机处理机、标准总线及软件模块和硬件模块结构,内存容量扩大到1MB以上,机床分辨率可达0.1微米,高速进给可达100m/min,控制轴数可达16个,并采用先进电装工艺。在驱动系统方面,交流驱动系统发展迅速。交流传动已由模拟式向数字式方向发展,以运算放大器等模拟器件为主的控制器正在被以微处理器为主的数字集成元件所取代,从而克服了零点漂移、温度漂移等弱点。1.5数控机床改造的意义数控机床改造在国外已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早在60年代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技术、经济、市场和生产上的原因。我国是拥有300多万台机床的国家。而这些机床又大多是多年累积生产的
8、通用机床,不论资金和我国机床制造厂的能力都是办不到的。因此,尽快将我国现有一部分普通机床实现自动化和精密化改装,是我国现有设备技术改造迫切要求解决的课题。用数控技术改造机床,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它是建立在微电子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在机床改造中引入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微机的应用,不但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同时,在应用上比其它传统的自动化改装方案,有较大的通用性与可调性。而且所投入的改造费用低,一套经济型数控装置的价格仅为全功能数控装置的1/3至1/5,用户承担的起。从若干单位成功应用的实例可以证明,投入使用后,确实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废品率,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我
9、国提出从大力推广经济型数控这一中间技术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全功能数控这条道路,适合我国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生产水平,已成为我国设备技术改造主要方向之一。同时,它还可以作为全功能数控机床应用的准备阶段,为今后使用全功能数控机床,培养人才,积累维护、使用经验,而且也是实现我国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朝机电一体化的方向过渡的主要内容之一。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2.数控车床的总体方案设计 2.1方案总体设计 总体方案设计应考虑机床数控系统的运动方式、伺服系统的类型以及方式的选择等。一般应根据设计任务和要求提出数个总体方案,进行综合性分析、比较和论证,最后进行一个可行性方案的总体设计。 2.1.1系统运
10、动方式的确定 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后应具有定位、快速进给、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暂停、循环加工和螺纹加工等功能,由于在铣削加工中,要求工作台或刀具沿各坐标轴运动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即刀具以给定的速率相对于工件沿加工路径运动,所以不能选用点位系统,因为点位控制系统要求工件相对于刀具移动过程中不进行切削。因此,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所选用的数控系统应为连续控制系统。目前,市场上适用于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的数控系统较多,如西门子公司的SIEMENS 820S型系统、华中数控公司的“世纪星”21/22型系统、广州数控公司的980T型系统等等。 2.1.2伺服系统的选择 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后一般为经济型数控机床。在
11、保证具有一定加工精度的前提下,从改造的成本考虑,应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因此,进给伺服系统采用以步进电动机为驱动装置的开环系统为宜。当然,也可以采用以伺服电动机为驱动方式的半闭环系统。这主要取决于加工精度的要求。 2.2机械传动系统的确定为实现机床所要求的分辨率,采用步进电机齿轮减速再传动丝杠,为保证一定的传动精度和平稳性,尽量减小摩擦力,选用滚珠丝杠螺母副以及滚 动导轨。同时,为提高传动刚度和消除间隙,采用预加负载的滚动导轨和滚珠丝杠副机构。齿轮传动也要采用消除齿侧间隙的消隙齿轮结构。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3.数控车床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设计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包括车床的部分技术参数和车床拟
12、实施数控化改造所需要的参数。以CA6140型车床的改造为例,设计参数如下。加工最大直径:320mm加工最大长度:700mm溜板及刀架重力: 纵向 800N 横向 500N刀架快速速度: 纵向 2.4m/min 横向 1.2m/min最大进给速度: 纵向 0.8m/min 横向 0.4m/min主电机功率: 4.5Kw启动加速时间: 25ms机床定位精度: 0.01mm 3.1脉冲当量的确定 一个进给脉冲,使机床运动部件产生位移量,也称为机床的最小设定单位。脉冲当量是衡量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一个基本技术参数。经济型数控车床铣床常采用的脉冲当量是0.010.005mm/脉冲。根据机床的精度要求来确定
13、脉冲当量,纵向:0.005mm/脉冲,横向:0.01mm/脉冲。 3.2横向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计算 3.2.1 横向进给传动链的设计计算1、主切削力及其切削分力计算(1)计算主切削力Fz。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已知机床主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为4.5KW,最大工件直径D320mm,主轴计算转速。在此转速下,主轴具有最大扭矩和功率,刀具的切削速度为: 取机床的机械效率,则由公式得主切削力为:(2)计算各切削分力走刀方向的切削分力和垂直走刀方向的切削分力,由以下比例求出: 2、导轨摩擦力的计算(1)由公式计算在切削状态下导轨摩擦力。此时,导轨受到的垂直切削分力,横向切削分力,移动部件的的全部重力 W=
14、500N,查表得镶条紧固力,取导轨动摩擦系数,则 (2)由公式计算在不切削状态下的导轨摩擦力和。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3、计算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轴向负载力。 (1)按公式计算最大轴向负载力 (2)按公式计算最小轴向负载力 4、确定进给传动链的传动比i和传动级数 取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角为,滚动丝杠的基本导程,进给传动链的脉冲当量,由公式得: 按最小惯量条件,查图可知应采用一级传动,齿轮的齿数分别为:=20,=50,模数 m=2,齿宽 b=20mm。 5、滚珠丝杠的动载荷计算与直径计算1)按预定工作时间估算滚珠丝杆预期的额定动负荷。已知数控机床的预期工作时间为,滚珠丝杆的当量载荷,载荷系数;精度初
15、选为1级,精度系数;可靠性系数。滚珠丝杆的当量转速(该转速为最大切削进给速度时的转速),已知,滚珠丝杆的基本导程,则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2)按精度要求确定允许的滚珠丝杆的最小螺纹底径(1)根据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要求估算滚珠丝杆的最大轴向变形 已知本车床横向进给系统的定位精度为,重复定位精度为。由公式可得:从定位精度考虑其允许的最大轴向变形量必须满足:从重复定位精度考虑其允许的最大轴向变形量必须满足:取上述计算的较小值。(2)估算允许的滚珠丝杆的最螺纹底径滚珠丝杆螺母副的安装方式采用一端固定,一端游动支承方式,则两个固定支承之间的距离为: 取由公式得: (3)根据计算所得的、和结构的需
16、要,初步选择型内循环变位导程预紧螺母式滚珠丝杠螺母副,其公称直径,基本导程,额定动负荷和螺纹底径如下: ,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故满足要求。 3.2.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横向承载能力检验 1、滚珠丝杆螺母副临界压缩载荷的校验 滚珠丝杆螺母副的螺纹底径,已知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最大受压长度,丝杆水平安装时,取,由公式得: 本工作台滚珠丝杆螺母副的最大轴向压缩载荷为,远小于其它临界压缩载荷的值,故满足要求。2、滚珠丝杆螺母副临界转速的校验 由图可得滚珠丝杆螺母副临界转速的计算长度,其弹性模量,密度,重力加速度。滚珠丝杆最小惯性矩为 滚珠丝杆最小截面积为 取,由公式得: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本横
17、向进给转动连的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最高转速为66.7 r/min,远小于其临界转速,故满足要求。3、滚珠丝杠螺母副额定寿命的校验 查表可得滚珠丝杠的额定动载荷,已知其轴向载荷,动转条件系数,由公式可得:疲劳寿命: 寿命时间: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总工作寿命,故满足要求。 3.2.3 计算机械传动系统刚度 1、计算机械传动系统的刚度 (1)计算滚珠丝杠的拉压刚度。 本机床横向进给传动链的丝杠支承方式为一端固定,一端游动。丝杠的拉压刚度可由公式计算。 已知滚珠丝杠的弹性模量,滚珠丝杠的底径。当滚珠丝杠的螺母中心至固定支承中心的距离时,滚珠丝杠螺母副具有最小拉压刚度,根据公式得: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当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毕业设计 正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