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现状与抗生素的应用精选课件.ppt
《细菌耐药现状与抗生素的应用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耐药现状与抗生素的应用精选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细菌耐药现状与抗生素的应用第一页,本课件共有60页一、细菌耐药的现状1.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在美国,90年代,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仅10,不到10年则升至50以上。在我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平均为5,而广州地区高达11.8。目前,肺炎链球菌对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的耐药率已很高,并且在不断地上升。见图1和图2第二页,本课件共有60页第三页,本课件共有60页第四页,本课件共有60页2.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包括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中,其比例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欧美国家已升至近年的6085
2、。在我国,1999年,上海、广州、武汉和北京的MRS的检出率分别达到70、45、28、和50。上海检测显示,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64.5、84.2和72.7,而MRSA和MRSE对万古霉素依然敏感(100)。美国和日本已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而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见图3和图4第五页,本课件共有60页第六页,本课件共有60页第七页,本课件共有60页大肠杆菌与克雷伯氏菌耐药性3.1根据广州地区13家三甲医院1999年2000年分离的菌株数量来看,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即容易产生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
3、的细菌)的比率占大部分,其中产ESBLSR比率逐年上升。总发生率由1999年的35.8升至2000年的49。对多数抗生素来说这两种菌的敏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产ESBLS的敏感率更低。图5第八页,本课件共有60页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象3.2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近十年来,我国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从3左右升50以上,而各种喹诺酮类药物(包括新一代的喹诺酮类)之间交叉耐药程度也极严重。根据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协作组的报告,19981999年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曲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8.7、60.7、65.6、67.4。图6第九页,本课件共有60
4、页第十页,本课件共有60页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0页质粒介导的产内酰胺酶(AmpC)细菌4.质粒介导的产内酰胺酶(AmpC)细菌AmpC酶常见于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沙雷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等,往往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产生,第三代头孢菌素即使对少量的AmpC也无能为力。我国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监测的结果显示马斯平对易产诱导酶的肠杆菌属的细菌总体敏感率仅为74,对典型代表株阴沟肠杆菌的敏感性仅71,AmpC酶对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复合物也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图7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0页质粒介导的产内酰胺酶(AmpC)细菌的药敏性图7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0页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院内感
5、染的重要病原菌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临床分离率逐年增高。本菌对几乎所有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不敏感,对其敏感率相对较高的有复方新诺明(87.1)、替卡西林克拉维酸(69.0)和二甲胺四环素。图8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0页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率图8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0页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有耐药性6.流感嗜血杆菌根据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的耐药监测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还非常敏感,只对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的耐药性增高。图9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0页流感嗜血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图9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0页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一)细菌的耐药
6、性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耐药细菌增加和细菌耐药性增强的原因。细菌的每一种耐药机制都由不同的耐药基因所控制,这些耐药基因可由突变产生,也可以通过增殖过程垂直传播,或者通过质粒、噬菌体、转座子等可移动的遗传物质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间水平传播。环境中细菌耐药基因的存在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影响细菌耐药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在耐药基因存在的前提下,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细菌中的耐药亚群逐渐发展成为优势群,最终导致耐药菌的大量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过度用药(过高档次、过长疗程、或不必要的用药)是导致耐药菌增加的主要原因;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用量不足(剂量不足、疗程过短、阶梯式用药或使用假冒伪劣
7、药品)也同样可以导致耐药细菌的扩散。此外,抗生素在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方面的滥用也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0页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滥用将导致细菌的高度耐药性自从第三代头孢菌素被广泛应用以来,细菌耐药性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更迅速,更猛烈。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度使用或滥用将导致细菌的高度耐药性,无论是G菌或G菌。这种耐药几乎对所有的内酰胺抗生素都耐药。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0页(二)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1.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1)内酰胺酶: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内酰胺酶(主要有ESBL和AmpC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内酰胺环,导致抗生素失活。碳青霉烯类
8、药物有效地克服了细菌灭活酶产生的耐药性。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60页(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可产生钝化酶,例如:乙酰转移酶(AAC)、磷酸转移酶(APH)、核苷转移酶(AAD),它们可以灭活此类抗生素。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0页(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D群链球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失去抗菌活性。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0页(4)红霉素酯酶(4)红霉素酯酶: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中可分离到红霉素酯酶,水解红霉素使之失活。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0页2.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9、(1)细菌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如铜绿假单胞菌失去特异性外膜蛋白D2后对亚胺培南发生耐药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0页(2)细菌外膜上特殊药物泵出系统(2)细菌外膜上的特殊药物泵出系统:使菌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而导致耐药。这是需要能量的过程,能对多种抗生素发生作用,如对四环素、大环内酯、喹诺酮类、氯霉素。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0页外膜屏障与内酰胺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3)外膜屏障:G细菌菌膜通透性变化转大,膜孔蛋白通道非常狭窄,能对大分子及疏水性化合物的穿透形成有效屏障。外膜屏障使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且大多数G细菌产生内酰胺酶,外膜屏障与内酰胺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10、即膜通透性降低的作用可使有效的酶灭活系统加强。如绿脓杆菌的耐药。药物通透性改变可使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降低。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0页(4)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1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产生藻酸盐多糖使细菌相互粘连形成菌膜,从而构成一种附着于病灶表面或导管内的膜状物,其对人体的致病性表现为:第一,菌膜释放浮游菌造成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第二,藻酸盐会导致变态免疫疾病,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菌膜内的细菌被藻酸盐形成的膜包着,其毒力下降,多数抗生素很难穿透藻酸盐膜,膜内细菌仍然生长,且与巨噬细胞无法相互作用,一旦菌膜脱落,裸菌
11、脱出,就会形成致病原。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0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藻酸盐作用,可在菌膜上形成孔穴,进入菌膜内层。同时可联合使用有效药物通过孔穴穿透菌膜,达到杀灭菌膜内部细菌的作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绿浓杆菌的膜通透性最强,但用10倍MIC的药物作用于菌膜形成的绿脓杆菌,细菌存活率仍有70。若将克拉霉素(对绿脓杆菌无活性)与此药物联合,则对膜形成菌的作用效果与裸菌完全相同。(4)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2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0页3.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1).核糖体靶位酶亲和力的改变导致对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甲氧嘧啶、磺胺类的耐药。(2).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耐药 现状 抗生素 应用 精选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