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doc
《江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目录1 现状与挑战12 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83 主要任务114 主要措施325 重点工程366 保障措施36附表1 江门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指标附表2 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附表3 固体废物处理重点工程附表4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附表5 核应急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1 现状与挑战1.1 “十一五”环保工作回顾“十一五”以来,在江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治污减排能力全面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市环境保护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
2、断提高,由“十五”期间的年均1.9%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年均2.01%。先后建成台山市台城污水处理厂、开平市迳头污水处理厂、新会东郊污水处理厂二期、鹤山第二污水处理厂、恩平污水处理厂、江海污水处理厂,县级以上城区已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全市14个中心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投入运行。目前,全市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6座,日处理能力49.3万吨,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大力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和配套环保设施建设。2007年,对市区大推车山垃圾填埋场进行了整改,增加了渗滤液强化处理工艺和填埋气体导出集中燃烧系统;鹤山市马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扩容工作已经完成;市区旗杆石
3、生活垃圾填埋场已投入运行;台山、开平、恩平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正在加紧建设。全市739家工业污染源建成了污染治理设施,其中废水处理设施732台(套),废气处理设施1089台(套),工业废水处理能力达到96.3万吨/日,工业废气处理能力达到2302.2万标立方米/小时。2.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十一五”以来,江门市将污染减排与治污保洁工程、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专项行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一是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是以火电厂脱硫和关停小火电机组为核心,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三是以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抓手,推进工业污染减排;四是以
4、严把环保准入关为手段,从源头控制污染增量;五是建立健全污染减排台帐,加强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各项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减排目标的实现,按期完成省下达江门市各年度和“十一五”的总量减排工作任务。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但是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显著削减,分别比“十五”期末下降9.1%、18.2%;环境质量总体仍然保持稳定:西江、潭江两大江河干流水质基本控制在至类标准,2010年地表水1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达标率为92.9%,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100%;各级饮用水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
5、标率100%。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98.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收颗粒物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3.城镇河涌整治深入推进。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督办、落实潭江水资源保护和办理市人大饮水安全保障议案等工作为抓手,各市、区和有关单位加大了水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全市水环境质量。市区加快实施天沙河两岸截污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的天沙河沿岸截污管网基本完成。蓬江区投入1600万元对天沙河进行河道疏浚,全长9.0公里;杜阮河清淤疏浚和两岸堤岸改造工程全面动工,累计投入整治资金4800万元。江海区投入500多万元对礼乐、外海、滘北、滘头的多条河涌开展全面清理整治
6、。新会区建成河口水闸和上浅口水闸,“两闸一泵”主体工程和河岸绿化美化工作基本完成。台山市加强城镇河涌两岸重点污染源整治,完成台城河北岸截污管网建设工程。开平市全面完成镇海流域整治工作。鹤山市对龙口河、双合犁碧咀两条河涌进行截污清淤,绿化美化河涌两岸景观,整治长度约13.25公里。恩平市投入173万元对公仔河、仙人河、六湾河等市区河涌及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4.环保队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高质量地完成了污染源普查任务。全市共普查工业污染源14594个,生活污染源9964个,农业污染源29128个,集中污染治理设施20个,建立了各级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国
7、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目前,全市19家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已安装在线监控设施,连同5家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共有24家企业(38个监控点位)的在线监控设施与江门市环保局监控平台联网。组织编制了江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建成了市区西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编制了江门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逐渐建成一套较完备的环境应急体系。各级环保部门大力提升环保执法效能和执法水平,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地打击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一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二是着力解决重点环境污染问题。对江门市蓬江区杜阮电镀
8、厂等10家重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挂牌督办,认真抓好开平市镇海流域污染整治的督办等;三是认真处理群众环境投诉,采取“基层大接访”、领导包案、责任到人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环保扰民问题。5.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为巩固和提高江门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优市”战略,“十一五”期间,江门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发展目标,并委托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了江门生态市建设规划。同时,全市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等工作,新增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峰
9、山森林公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江门古兜山、上川岛猕猴、恩平七星坑、江门中华白海豚)、3个省级森林公园(潜龙湾森林公园、河排森林公园、大雁山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圭峰山风景名胜区),全市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1233.2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92%。1.2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偏慢,结构性污染仍将长期存在。“十一五”期间,江门市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但是,全市工业结构性污染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是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二氧化
10、硫排放量居前五位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好转,但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较大,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局部区域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城镇河段和局部河段污染严重。江门市主要河流水质保持良好,基本满足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但河流水质在枯水期难以保证。主要供水水库水质保持良好,约三分之二的水库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但个别库区周围建有养殖场,局部区域有超标现象,主要污染因子是总氮、总磷、氨氮等。江门大部分近岸海域海水基本符合国家海水二类水质标准。江门市水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城镇河段污染较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11、水等集中排放到河流中,水环境容量有限,导致河流水质污染比较突出。一些流经乡镇的河涌也受到污染,个别区域水生态环境甚至出现恶化趋势。江门市区天沙河、杜阮河、台山市台城河、鹤山市龙口河、恩平市公仔河、仙人河、六湾河等河段河涌污染仍较严重,需继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3.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局部区域污染严重。 “十一五”期间,江门市辖区的SO2、NOX、TSP、PM10等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是,污染物浓度有所上升,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市区和台山的酸雨频率较高。江门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快速,尾气排放量增加。由于江门是电力输出型城市,装机容量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2、的产生量大,减排压力大。4.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薄弱。江门市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只有8家,只能处置含铜、含镍、含镉、废矿物油类危险废物,本地不能处置的其他危险废物,只能跨市转移,增大了危险废物处置的成本和转移风险。此外,随着大规模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大量产生生活污泥(属于严控废物),而江门缺乏相应的处置设施,引起的环境隐患需加以重视。5.农村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严重。长期以来,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地方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规模化养殖场污染、资源的无序开采以及
13、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降低。1.3“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江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全面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环保工作从上到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打下的基础以及经济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江门仍将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环保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传统产业比重大
14、,污染物持续减排压力加大。虽然江门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是,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7.5:56.5:36,工业仍稳居首位。而工业结构中,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等传统产业所占份额较大。这种增长方式对江门市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极大压力,制约了江门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另外,依据广东省区域定位的要求,江门市已成为珠三角电力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在对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本地的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氨氮、氮氧化物纳入总量控制目标,一方面,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需持续减排,另一方
15、面,新增氨氮、氮氧化物的减排任务,减排压力不断增大。2.环境问题日益复杂,解决难度加大。长期以来,污染的不断积累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污染介质已从以大气和水为主逐渐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从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不断向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并存转变;污染特征从单一型、点源污染向复合型、区域污染转变;在SO2、COD等常规污染物尚未得到全面根治的同时,大气灰霾现象、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在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的同时,危险废物、放射性废源、废旧电子电器、生活污泥等固体废物污染接踵而来;特别是其中一些问题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治理的
16、难度进一步加大。3.公众环境需求不断提高,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十二五”时期,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又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较快提升的阶段,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诉求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供给还相当短缺,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仍未得到全面解决,环境改善的滞后性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地区因环境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4.环境风险日益凸显,安全保障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已有的污染型工业项目布设在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潜在着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部分企业尚未有效纳入管控范
17、围,工业行业产生的微量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非常规污染物对环境质量、饮水安全、生态平衡和人身健康存在严重威胁。此外,在核与辐射等特定领域,核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将导致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压力增加。 5.绿色壁垒带来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应对国际环境问题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环境保护作为国际社会占领发展制高点的有力武器,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和政治化趋势日渐明显,围绕气候变化、碳减排等全球环境焦点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日益严格的绿色壁垒带来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和外贸方面来说,在应对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环境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
18、业竞争力。2 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2.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珠三角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推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出发点,构建舒适和谐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江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侨乡。2.2 基本原则1.科学发展、民生优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发展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优先解决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饮水安全、空气污染、
19、水体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增进人民福祉。2.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坚持区域统筹、流域统筹、陆海统筹、城乡统筹、环境与发展统筹,分阶段分步骤,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环境问题,集中力量,率先突破。3.分类指导、分区控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差异,因地制宜,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进一步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协调,联防联治,实现分区控制,协同控制。4.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强化环境保护政府意志,明确规划控制,做到目标、任
20、务与投入、政策相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率先建立政府、企业、公民各负其责、高效运行的环境管理机制。2.3 编制依据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珠中江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协议江门市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江门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江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江门市污染源
21、普查数据库(2010)2.4 主要目标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持续有效控制,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具体指标见附表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按期完成国家和广东省下达的任务。重要江河湖库水质维持良好,继续推进重点流域、重点污染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95%以上,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4
22、2.5%以上,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占陆域总面积12%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以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大幅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源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稳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达到100%,县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达到9
23、0%以上,核与辐射监测、监管、应急三大体系全面建成。加强镇级环保机构的标准化建设。3 主要任务3.1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以节能减排为硬抓手,积极引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电制造业、造纸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五金卫浴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
24、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产业布局要体现高效、集约化原则,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充分考虑各地有限的环境容量,按不同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分区指导和建设。初步形成以沿江沙公路金门公路、沿佛开开阳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为主的三条经济带,以江沙工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洲湖区域、广海湾开发区为主的四大产业区域组团,以制造业、能源、物流为基础的三大产业基地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一批工业基础较好、特色较为明显的企业或园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以银洲湖纸业基地为示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门市 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 十二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