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概念及其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社会学理论论文.docx
《文明的概念及其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社会学理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的概念及其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社会学理论论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明的概念及其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社会学理论论文 文明覆盖面大于多数古代共同体与近代国族( 社会、文化、 人民 这些概念代表的实体,常与之对应) ,又不等于 世界体系 。文明 在空间上超越了单一国族的领土范围,在时间上超出了单一社会存在的历史时段 。不过,这类实体不是与社会无关的,它们常为社会所 兼收 ,常穿插于社会之间,成为不同社会之间关系的结果。固然人们以固定的地域想象社会或国家,但国族中的文明,向来活泼踊跃于疆界内外。文明在超出疆界方面的 活动 ,有时与军事征服有关,但学者之所以用文明来形容这类超社会的实体,正是由于这类实体有别于帝国( 有些文明成为帝国的文化基础,有些则成为
2、不同王国共有的知识或宗教,在不同王国中同时起聚合与分化的作用) ,不由武力,而由技术、神话 宗教、知识而构成。文明往往以 风气 的面目出现,与 不文明 构成反差,既可能排挤其他实体并因此遭到后者的反对,又可能对后者潜移默化或受其追随。 二 作为文明的摇篮,欧亚大陆是诸文明并存互动的地带。诸文明在这一地带的地理分布,相当于穆勒( Max M ller,1823 1900 年) 所定义的 方言区 。据穆勒分析,这是人类语言分化的初期,是 民族 兴起之前人类语言分化的产物( 当时,穆勒尚以为, 方言时期 经神话时期的过渡,在历史的黎明期,已进入 民族时期 ,但一个世纪后,学者多将 民族 与 18 世
3、纪欧洲的社会变迁联络起来) 。 穆勒将欧亚大陆分为印欧( 条顿或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温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伊朗语、印度语的范围) 、闪米特( 阿拉伯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的范围) 、图兰( 印欧与闪米特之外的 方言 ,图兰原指游牧,其扩大含义所指涉的范围,有些接近后来拉铁摩尔( Owen Lattimore,1900 1989 年) 探寻求索的历史地理范围,穆勒称其分布范围 从中国到比利牛斯山脉,从科摩瑞海角越过高加索,再到拉普兰 )三大方言区,以为这些语言文化区域先于 民族 出现。 穆勒的三个 方言区 在 19 世纪进化人类学中基本被放在 古式社会 里阐述。进化人类学持一种旧式的 三圈讲
4、 ,以为人类史是由原始向古式再向政治文明过渡的,这一经过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 原始离欧洲最远,古式社会则与欧洲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有别于欧洲,另一方面也包括古代欧洲。进化人类学将文明定义为原始社会之后出现的非血缘性的、宗教性的、军事化的、公民化的社会形态。在这一定义下,全人类都具有文明的潜质,欧洲之所以最早进入文明,是由于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如古希腊 罗马) 中偶尔或必然地出现了一切其他地区没有出现的革新。 这种由外而内步步推进的进步历史观,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遭到传播人类学的批判。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以为,进步不是历史的基调,古式社会处在欧洲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其文明成熟最早,远
5、比原始和近代欧洲文化辉煌,古式社会构成的 中间圈 ,是进化人类学意象中的欧洲 核心圈 和原始 外圈 的文明源泉。 20 世纪初出色人类学家波亚士 ( Franz Boas,1858 1942 年) 交互使用文明与文化概念,时常以 其他文明 来形容 原始文化 。一战后,人类学家的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那段时间里,社会 人 类 学 者 追 随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 BronislawMalinowski,1884 1942 年) 、拉德克里夫 布朗( A adcliffe Brown,1881 1955 年) 、埃文思 普里查德( E E Evans Pritchard,1902 19
6、73 年) 等进入 部落社会 。一时间,研究 简单社会 成为学术风气,而这些社会之典范( 马林诺夫斯基的特洛布里恩德岛、拉德克里夫 布朗的安达曼岛、埃文思 普里查德的努尔) 都位于欧亚大陆之外,要么在大洋里,要么在非洲。人类学家主张,它们那些嵌入生活的经济、自然构成的社会与适应于生态的组织,与欧亚大陆规模宏大、构造复杂、高度集权的 复杂社会 构成反差。尤其是埃文思 普里查德笔下的努尔人社会,可谓与黑格尔笔下的国家相反。黑格尔以为,与国家相联络的约束机制不是 自由 的桎梏, 我们应当把这样的限制看做是解放的必要条件 。与黑格尔相反,埃文思 普里查德笔下的努尔人社会,外表上似乎有些接近黑格尔意象下
7、的那种实现 自由 的社会,但实际上与之大相径庭。 黑格尔的 国家 是 唯一文明 ,是精神的国家理念,是现实的国家背后的影子,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理性。这一意义上的 国家 ,与社会有清楚明晰区分,黑格尔以为,社会是 外在的国家 ,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而国家则不同,它含有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这些东西是民族凝聚的有机的整体,是决定其他社会形式的前提。与黑格尔的 国家 相反,努尔人社会的构成与精神与伦理无关,它应合生态的节律、血缘 地缘关系的传统脉络,以及生命周期的线条,而与 自由意志 无关,它是一种结合与分化的动态制度,这一制度自然调节着社会生活,使之充满生机。假如一定要讲努尔
8、人社会接近 自由 ,那么,这个 自由 绝对与黑格尔意象中的 国家 无关。 在埃文思 普里查德的引领下,以(非洲政治制度一书为标志,英国人类学家沉浸于非洲学中,视非洲式的另类政治秩序为反观启蒙及 19 世纪 政治文明 观念的 他者的镜片 ,进而,主张将 20世纪的动乱归因于欧洲的启蒙和文明的理念。 自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法国社会学年鉴派已建立自个的民族学研究所,曾担任所长的列维 布留尔( Lucien L vy Bruhl,1857 1939 年) ,以原始心灵研究为着重点,在其于 1922 年出版的(原始思维中提出,原始人心灵中的世界与人存在神秘的互相浸透关系,原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
9、同于文明人的逻辑思维。列维 布留尔的著述,深入影响到了埃文思 普里查德后期的研究,后者固然不赞同列氏以逻辑与非逻辑来区分文明与非文明的他者的做法,但是却在这个区分建立的概念框架下,着重强调了非文明社会的逻辑思维对于社会人类学理论探究的重要价值。 并不是讲人类学家不研究文明,相反,通过介入到 非文明社会 中去,他们在本身所处的文明之外寻找另一些文明( 小规模的共同体与它们的文化形态) ,他们通过这些 另类文明 的镜子映照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 内在野蛮 对他们来讲,无文字、有社会而无国家的那些所谓 未开化民族 ,是 文明之外的文明 。致力于制作 文明之外的文明 的清楚明晰图像,人类学家有将 未
10、开化民族 割裂于欧亚大陆文明之外的倾向。然而,他们运用的概念和理论,却时常来自对印欧、闪米特文明制度的研究 如无论是政治人类学还是宗教人类学,都凭靠着穆勒在印欧神话和宗教研究中提出的命题,以及斯密( obertson Smith,1846 1894 年) 在闪米特 阿拉伯图腾与祭祀仪式中提出的社会理论。 三 然而,对文明的反思,前提条件不见得是社会人类学家致力于求索的 文明的另类 。正是在社会人类学家目光漂离欧亚大陆之同时,不少历史研究者选择回归到欧亚大陆,以介于文明为研究单元,直面西方文明兴衰的历程与将来。华而不实,出色者如此宾格勒( Oswald Spengler,1880 1936 年)
11、 ,1918 年即发表(西方的衰败,分八个文明体系来叙述世界的历史及西方在华而不实地位的起落。又如汤恩比( Arnold Toynbee,1889 1975 年) ,1922 年开场构思(历史研究一书,在书中,他主张文明是超越民族的,且以为,少数有创造力的精英领袖对文明兴起极为关键,他们一旦停止创造性地回应时代问题,则文明必然衰微。汤恩比甚至从文明本身的研究中提出一个与埃文思 普里查德的比拟政治制度研究一样的结论: 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专制的暴政必然致使文明沦亡。 对斯宾格勒、汤恩比之列流行史学家,人类学界多加以鄙视,如法国的莫斯( Marcel Mauss,1872 1950 年) ,以比拟
12、民族学囊括原始、古式、近代 三圈 ,对作为古今之变的中间环节的 古式社会 ( 也就是语言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定义中的文明) 颇为关注。莫斯成认斯宾格勒之流学者所写的著作有 启发性价值 。不过,他批评讲,它们好像 文明的历史地图集 。对斯宾格勒,莫斯的批评更为直接,他讲,其文明形态学研究 有点矫情 , 那些从道德上将文明和国家分为强大的和弱小的、有机的和松懈的做法,加之对历史哲学的过分考虑真的只对普通群众有所裨益。这毫无疑问又倒退到过时的诸如 文化命运 、 历史责任 概念,倒退到阻碍群众历史的甚至到达自称政社会科学的社会学的术语中。社会学家们真应该在基佐那儿寻找更多的概念和事实 假如形态学还
13、是必须去做物品传播的地域和层次的简单分类,抑或被先验的 文化 概念或所谓的 某某文化 牵着鼻子走 。 不过,持相反观点的大师也是有的。如加州伯克利文化人类学家克虏伯( Alfred Kroeber) 从文明形态学得到的启发颇多,在其巨著(文化成长的形貌中运用了这种方式方法。克虏伯称,其文明著述 基本上是根据斯宾格勒提出的两项研究原则写就的,其一,每种文化都有其具有特色的基本形式,其二,这些形式是在有限度的成长( limited growths) 中出现的 。在该书导论中,克虏伯还消耗损费大量笔墨,阐述了一种接近于汤恩比的 天才 概念,阐述了 此 类 人 物 之 研 究 对 于 文 化 人 类
14、学 的挑战。 在文化相对主义概念的支配下,美国文化人类学界其他成员多轻视文明的研究。这一状况几乎维持到 20 世纪 50 年代,此时,新进化人类学出现,文化人类学界恢复了对古史的兴趣,重新叙讲了 19 世纪进化人类学和传播人类学提出的不同观点。在同一个阶段中,有时被归到新进化人类学一类中的德澳裔英籍考古学家柴尔德( Gordon Childe,1892 1957 年) ,明确定义了文明的范畴,并考察了其起源的机理。 穆勒论著给人的印象是,作为文明体系的根基的 方言区 先于由英雄缔造的 民族 出现,其构成时代是后来学者所讲的 史前 ,而柴尔德虽也强调文明孕育于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 农业) 革命的
15、文化土壤中,但以为其成长却是在 史前之后 ( 青铜时代) 。柴尔德以为,文明是城市革命的成果。城市革命大约在距今 5000 年前首先发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稍后,在埃及、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美洲地区已经知道最早的城市中心约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出现于中美洲和秘鲁,那个地区的文明也大致是那个阶段出现的。柴尔德以为,文明有若干特征。文明既是以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基础的,又是对乡村的革命。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成熟的城市的出现。自城市出现后,政治构造、生产和交换构造都变得比新石器时代的乡村社会复杂。受涂尔干社会学影响,柴尔德几乎将文明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以为文明比新石器时代村社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凝
16、聚力, 农人、工匠、祭司、统治者构成一个共同体,不仅由于语言与信仰一样,而且由于他们起互相补充的作用,这些作用,对于共同体全部( 即被冠以 文明 的实体) 的福祉,特别必要 。另外,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了文字、庙宇和历法,这使文明社会与原始部落和村社明确区分开来。尽管文明的兴起总是伴随着城市势力向 蛮夷 之地的扩张,但柴尔德坚持以为,文明与野蛮之地之间的关系是交换性质的: 埃及人、苏美尔人和印度人积累了大量剩余食物。同时,他们需要从海外进口必要的原材料,如金属、建筑所用的木材及奢侈品。那些控制这些自然资源的共同体由此能通过交换而从城市的剩余财富中分一杯羹。它们用所得作为资本来支持全职专家 工
17、匠或统治者,直到后者获得其技术与组织上的成就,并进而丰富了的野蛮人的经济,使它也有可能生产出本质性的剩余 。 旧世界最早出现的文明中心( 核心地带为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地区)将文明与城市革命相联络,使学者空前重视城市建筑的研究。如持城市革命论的芒福德( Lewis Murnford,1895 1990 年) ,比柴尔德更系统阐述了由宏大的公共建筑展现出来的王权与宗教,由建筑规模和形式区分展现出来的阶级,由水渠、城墙及其他公共设发挥现出来的王国对公共事业的把持。芒福德的研究表示清楚,文明的进程是村庄文化逐步向城市文明退步忍让的经过。 文明的原初地理分布构成甚早,但文明的观念,确反映着其与能够播化己
18、身 风气 的城市之密切关系。由此,文明通过其与野蛮( 汉语中的 夷 ,西文中的 alterity 、 barbarian 、 savage 、 other )的区分而获得意义,指文明中人与在文明影响力之外( 尤其是城市之外) 生活的人们的差异。因此,不难理解,文明( civilization) 来自拉丁 civilis,意为civil,与拉丁 civis ( citizen,市民) 有关,也与 civitas( city or city state,城市或城邦) 有关。 专注文明研究的城市革命理论,深受 19 世纪摩尔根( Lewis Henry Morgan,1818 1881 年) 的进化
19、人类学的影响,但这一学讲给我们展现一幅 满天星斗 的文明构成图景,其持有者主张,在世界的各个方位中寻找文明成就的不同源泉。 四 城市革命理论是对历史的一种破裂式的解释,其旨趣在于强调青铜时代人类生活的巨变。这一解释已遭到持绵延历史观的学者的质疑。如专注于中国上古史中商文明研究的张光直,以为这一文明延续了之前的巫的传统; 又如更早一些专注于周文明及其持续影响之研究的葛兰言( Marcel Granet) ,以为这一文明延续了之前的农耕、原始亲属制度、季节性社会活动的传统。张光直与葛兰言提出的观点可谓是 纵式 宇宙论与 横式 宇宙论,前者重视考察巫和王为主轴的上下关系,后者注重考察礼仪的社会关系制
20、度构成中的内外关系,若对二者加以综合,便可得到下述认识: ( 1) 无论是纵式的关系,还是横式的关系,都早已于青铜时代之前构成。( 2) 青铜时代不同朝代存在不同关系类型,商侧重纵式,周侧重横式,进而构成某种鲜明的朝代文明特征。( 3) 上古朝代文明特征本存在与异类的交织,而这种交织经过历史的积累,到后世( 如汉武帝时期) ,则衍化为一种 综合形式 。 穆勒区分的欧亚大陆三大 方言区 中,东方不过三者之一。在发明欧亚大陆三区理论时,穆勒有视欧洲与印度为一体的倾向( 在他笔下,古代印度既是欧洲文明的母亲 我们能够从梵文记载的文明情状了解古代欧洲的文明情状,又是欧洲文明的 幼稚时代 近世印度文明不
21、过是欧洲文明之童年) ,他将闪米特文明与东亚文明归类为离欧洲文明距离遥远的文明。作为离欧洲文明距离遥远的文明之一,无论是商,是周,其与欧洲文明的对反,都得到了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从这一遥远的文明得出的结论就与其另类毫无关联: 尽管文明确如柴尔德等指出的那样,意味着城市革命之后社会生活的巨变,但文明对于 前文明 的延续( 尤其是对穆勒所区分的三大 方言区 文明的延续) ,是普遍的。 五 20 世纪 60 年代,完成了地中海中心的世界史叙述的法国年鉴派史学领袖之一布罗代尔( FernandBraudel,1902 1985 年) 写就一部(文明史纲,以文明而非其通常关注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为单位呈现
22、历史。布罗代尔借传统区分,将文明区分为欧洲以外的文明( 与穆斯林世界、非洲、远东等)及欧洲文明( 欧洲、美洲及 另一个欧洲 ,包括东欧与俄罗斯) 。从欧洲与欧洲以外的文明的比照中,布罗代尔得出一个结论: 自希腊思想的发展开场,西方文明一直趋向于理性主义,并因而摆脱了宗教生活 除了少数例外( 中国的智者、12 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家) ,在西方之外的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发现过这样明显地摆脱宗教的事例 。 在布罗代尔之前很久,韦伯( Max Weber,1864 1920 年) 早已于 1897 年著有(古代文明之农业社会学一书,该书区分欧亚大陆东西两部,开篇即提出,西部农业从畜养家畜转为以农耕为主、畜养
23、家畜为辅,而东部则相反,从牧业转为农业,但没有保存产奶家畜的畜养传统。两种农业传统致使东西方文化走了全然不同的道路: ( 1) 西方构成将共有土地区分为小块私有土地的传统,东方没有。( 2) 即便是在共有土地方面,西方与东方给予的定位也不同。( 3) 西方拥有与家畜的个人拥有权相关的 个人主义 ,而东方缺乏等等。 文明的东西方之分也被赋予一种 东洋定义 。日本民族学界梅棹忠夫( 1920 2018 年) ,于 20 世纪 50 60 年代发表代表其战后民族学思想的文明生态史论,重新考虑东西方的区分,将欧亚区分为一区与二区,前者指大陆周边产生资本主义和民主文明的西欧与日本,后者指包括中国、印度、
24、奥托曼土耳其、俄罗斯在内的由卫星国环绕的帝国。梅棹忠夫以为,由于 生态 原因,一区( 欧亚大陆边缘) 走了一条不同于二区 ( 内陆) 的道路。 他讲:一区的民族历史上起源于 蛮夷 ,或者讲,文明领域的外部。后来,这些民族从二区的中心汲取了文明养分,经历了封建主义、绝对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 在当今世界,一区的国族基于资本主义基础,抵达了当代文明的高层次。至于二区,此为所有古代文明的家园。然而,二区所含诸区域并没有经历封建分化时期,而是发展了大规模专制帝国,这些帝国常因内部矛盾而分裂。最终,二区的很多地区成为殖民地或类殖民地。近些年,二区的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革命,终于追随一条迈向当代化的新道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