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修订注释版课件.ppt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修订注释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修订注释版课件.ppt(3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首1 1、江南、江南 (汉乐府)(汉乐府)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北。文学常识文学常识n n汉乐府江南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注释注释n n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n n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
2、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注释注释n n1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n n2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古诗今译古诗今译n n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古诗赏析古诗赏析n n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n n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
3、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古诗赏析古诗赏析n n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4、2 2、长歌行、长歌行 (汉乐府)(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文学常识文学常识n n长歌行是一首汉族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惜时奋进的名篇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古诗注释古诗注释n n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n
5、n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n n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干。晞:干。n n”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布:布施,给予。施,给予。德泽:恩惠。德泽:恩惠。n n秋节:秋季。n n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同“花”。衰:一说读“cu”,因为古时候没有
6、“shui”这个音;一说读shu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n n百川:大河流。n n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n n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徒:白白地。古诗译文古诗译文n n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n n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n n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n n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n n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5古诗赏析古诗赏析n n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
7、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n n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
8、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n3 3、敕、敕(chch)勒勒(l l)歌歌 北朝民歌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阴山下,天似穹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注释古诗注释n n敕勒歌:敕勒(chl):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n n敕勒川:川:平川、平原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
9、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n n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n n穹庐(qingl):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古包。n n笼盖四野(y):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n n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蓝的。n n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n n见(见(xin):同):同“现现”,显露。,显露。n n古诗译文古诗译文n n译文一译文一n n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
10、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n n译文二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古诗赏析古诗赏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
11、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n n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n n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n4 4
12、、咏鹅、咏鹅(唐)骆宾王(唐)骆宾王鹅,鹅,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红掌拨清波。文学常识文学常识n n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画像n n与与王勃王勃、杨炯杨炯、卢照邻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初唐四杰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通“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n n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
13、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古诗注释古诗注释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n n拨:划动。n n诗句译文n n“鹅!鹅!鹅!”n n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n n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古诗的由来古诗的由来n n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
14、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古诗赏析古诗赏析n n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n n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n n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
15、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n n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n5 5、风、风(唐)李峤(唐)李峤(qiqi o o)解落三秋叶,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过江千尺浪,
16、入竹万竿斜。入竹万竿斜。文学常识文学常识n n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古诗注释古诗注释n n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n n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n n诵读:诵读:n n情绪轻快活泼。“解落”、“能开”、“千尺浪”、“万竿斜”都要重读,语调要抑扬顿挫,使人觉得仿佛听到了飒飒的风声。n n解:能够。解:能够。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过:经过。斜:倾斜。n n译文:n n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古诗赏析古诗赏析n n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
17、量.n n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n n风之吟n n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n n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n n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
18、,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n n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n n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n n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
19、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n6 6、咏柳、咏柳(唐)贺知章(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春风似剪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n n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贺知章章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吴中四士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
20、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n n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古诗注释古诗注释n n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n n妆:装饰,打扮。妆:装饰,打扮。n n一树:满树。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n n绦(t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n n裁:裁剪。n n似
21、:如同,好像。n n诗句译文n n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n n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古诗赏析古诗赏析n n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n n。“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
22、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n n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n n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
23、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n n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n7 7、回乡偶书、回乡偶书 n(唐)贺知章(唐)贺知章n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回,n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鬓毛衰。n儿童相见不相识,儿童相见不相识,n笑问客从何处来。笑问客从何处来。n n贺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公元695年(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
24、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n n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n n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古诗注释古诗注释n n偶书:随便写的诗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n n少小离家:贺知章三
25、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n n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n n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故此句中中“衰衰”读作读作“cui”,一声。疏落,衰败。一声。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n n相见:即看见我;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古诗 75 修订 注释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