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安全技术与管理精.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隧道安全技术与管理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安全技术与管理精.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隧道安全技术与管理第1页,本讲稿共45页隧道工程管理的基本问题n安全:安全为主线n技术:确保掌子面稳定和施工质量n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第2页,本讲稿共45页n最近一段时间,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地下工程,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瓦斯爆发事故占了很大比重。董家山隧道的特大瓦斯爆发事故就是一例。因此,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第3页,本讲稿共45页n所谓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实质上是要认识到任何生产都存在着风险,只是风险有大、有小,有的是可以接受的,有的是不可以接受的。特别是对地下工程来说,风险常常是灾难性的,也是不可以接受的。瓦斯爆发就属于这种类型的风险。n因此、减少风险、控制风险和防止风险就
2、成为工程管理中的重大课题。第4页,本讲稿共45页n如何减少风险、控制风险和防止风险,就要依靠纯熟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n因此,技术和管理就成为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没有纯熟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就谈不上风险的控制。n因此,这次我想通过董家山隧道的瓦斯爆发事例,来谈一谈安全、技术和管理这样一个对业主来说,必须予以极大关注的问题。第5页,本讲稿共45页一、董家山隧道概况n董家山隧道是都汶公路都江堰眏秀段在建的工程,右洞长4081m,左洞长4111m。左右线隧道中心间隔39m。n董家山隧道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二王庙断裂与眏秀断裂所限制的断块上,其间展布了一系列走向北东北北东的背、向斜以及逆冲断层。隧
3、址内地质为泥岩、砂岩、泥岩砂岩互层、炭质泥岩、薄煤层,有涌水。设计为低瓦斯隧道。第6页,本讲稿共45页二、事故发生范围的地质概况n爆炸事故发生在右线K14870里程附近。该地段的地质状况在“地质勘查报告”、设计文件以及施工中揭露的地质描述中均有详细说明。n“地质勘查报告”中,对该区段的瓦斯描述如下:n岩性以灰色、深灰色泥岩夹炭质页岩、薄煤层(小于0.5m)等软质岩为主,与粉砂岩、细砂岩等硬质岩呈不等厚互层。硬质岩占1/3,软质岩占2/3。该地段受构造影响严重,处于一组背斜、向斜强烈褶皱地带,并有三条走向逆冲断层大角度穿越隧道。断层带及褶曲轴部地带,岩层受强烈挤压,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呈角碎
4、状松散结构或块碎状镶嵌结构。围岩稳定性较差,开挖后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坍塌,破碎带易坍塌,并易出现淋水段。此段隧道穿越一组背斜,此段隧道穿越一组背斜,在其褶曲轴部地带中的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中赋存有瓦斯等有害气体,有瓦斯在其褶曲轴部地带中的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中赋存有瓦斯等有害气体,有瓦斯聚集涌出的可能聚集涌出的可能,施工中应该按防瓦斯安全规程进行重点设防,加强通风及瓦斯监测工作。第7页,本讲稿共45页n根据施工记录,施工揭示的施工地质平、纵断面图及地质描述如下。nK14+870位于向斜与背斜交汇的复式褶皱处,开挖面已进入背斜一翼,背斜核心有F11断层通过,向斜核心有F112断层通过,该断面处的上覆
5、和下伏地层中均含23层薄煤层,煤线极为密集,K14870处有小断层存在,在断面上下两侧分别为炭质泥岩和砂岩,有瓦斯溢出,瓦斯检测浓度在施工容许范围之内。n从地质条件和瓦斯溢出的状况看,施工已经进入煤线极为密集、地应力较大、断层发育、瓦斯富集的地段,也是易于坍塌的地段。第8页,本讲稿共45页第9页,本讲稿共45页三、事故发生前的作业情况n事故发生前右洞上半断面已掘进到K14872(下半断面掘进到K14860附近),二次衬砌已到K14803.7,正在进行二次衬砌的灌注作业。两者相距约70m。n2005年10月 12日开挖至K14870处,发现K14790段初期支护变形超限,当即停工,直到事故发生前
6、12月22日,掌子面一直停工。掌子面及附近的施工和工程情况如下:第10页,本讲稿共45页第11页,本讲稿共45页n1)12月16日,距掌子面5m上方,拱顶出现小的掉块,未发生坍塌;n2)12月17日19日,K14790865段初期支护变形,按变更设计的要求,进行了拆换。但前方5m处,塌方成空腔,并有5cm的水流。此处瓦斯检测浓度0.09(瓦斯记录表最高值)。当天下午,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到掌子面坍塌现场查看;第12页,本讲稿共45页n3)12月20日n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就掌子面处理达成一致意见。当天下午掌子面又发生塌方,致使掌子面后方5m范围内的初期支护全部塌垮,伴随有大的变形和掉块
7、、塌方。虽然对空腔壁进行喷混凝土支护,但未能彻底封闭,还有少量塌方发生。n当时瓦斯检测浓度为0.15(瓦斯记录表最高值)第13页,本讲稿共45页n4)12月21日n对距掌子面5m范围内的塌方空腔继续用喷混凝土封闭,但还有零星掉块的现象。n隧道项目部总工和监理分别向工地高监做了有关坍塌的汇报,约定12月22日下午现场看塌方后,再向设计、业主报告并商定处理方案。第14页,本讲稿共45页n5)12月22日n中午12时45分,监理和工区技术员进洞检查了灌注混凝土二次衬砌的准备工作,13时15分离洞。n距掌子面15m处,下半断面喷射混凝土(中班施工)。n下午14时,工区主任到右洞检查工作,并到掌子面了解
8、到瓦斯浓度情况,无异常。工区主任出洞,准备接待工地高监等人,刚到办公室(会议室)便听到爆炸声。此时约14时50分左右,预计爆炸发生在14时40分左右。n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从10月12日12月22日长达70天,没有施做二次衬砌的地段约70m。特别是掌子面处,塌方持续不断,未能防止塌方,对后来的大塌方和瓦斯异常涌出,十分不利。n但瓦斯检测数据表明:瓦斯浓度没有出现异常。浓度均在较低的可控范围之内。第15页,本讲稿共45页n根据调查当时的掌子面塌方的情况示于图。第16页,本讲稿共45页四、瓦斯爆炸原因的分析n1、爆炸的特点n此次爆炸的特点是能量巨大,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将位于洞口(距爆源145
9、0m)的重达70t的模板台车推到40多米处,使之严重变形。并在洞口附近造成严重伤亡及一些设施的破损。这种情况在过去已经发生瓦斯爆炸的隧道中是少见的。第17页,本讲稿共45页n2、爆炸后洞内状况n24日上午进洞调查,掌子面前方堆积大量塌方石碴。其堆积状况示于上图。n从堆积体情况预计的塌方数量约2000m3左右。根据该段的埋深(H240m)及塌方数量、瓦斯富集程度,伴随塌方有瓦斯异常涌出,造成聚集,这是造成如此巨大瓦斯爆炸的主要原因。第18页,本讲稿共45页第19页,本讲稿共45页n根据对爆炸后的现场观察及调查,发现:n模板台车横向变形、扭转移动;n台车前方(靠掌子面方向)防水板作业架,严重损伤,
10、有向右前方剧烈扭转移动的迹象;n挂在模板台车左侧高约1.5m的配电盘、插座板、开关板有高温燃烧迹象;n模板台车后的混凝土泵的前窗被爆炸气浪严重凹进;第20页,本讲稿共45页n死亡人员的状态:在台车内下方发现二具尸体,上方发现二具尸体(均为二次衬砌工班人员)外,此时正在台车前方施工的人员已经撤到台车之后;说明爆炸发生前,模板台车前方的人员正在撤退之中,爆炸也是在此时发生的。另外施工人员的尸体集中分布在台车后方200m的范围内。n这说明:爆炸发生的地点在模板台车附近爆炸发生的地点在模板台车附近。第21页,本讲稿共45页n从塌方体的形态来看,塌方是沿背斜一翼向上顺岩层层塌方是沿背斜一翼向上顺岩层层面
11、发展的,即向瓦斯富集区域发展面发展的,即向瓦斯富集区域发展。由于该处正在进行塌腔的处理作业,塌腔还没有完全稳定,有继续塌方的可能。n爆炸引发的原因,最可能的情况是:施工中塌腔崩塌,诱发瓦斯异常涌出,造成集聚,由于浓度超限,人员在撤退过程中,浓度增加到爆炸临界值、火花引起爆炸的发生。爆炸又诱发塌方的扩大,瓦斯继续大量涌出。n值得关注的是:瓦斯目前仍在涌出中。第22页,本讲稿共45页n因此,在已经确定发生爆炸地点后,问题集中在造成爆炸的瓦斯来源上。n从爆炸前的瓦斯检测情况看,K14803872一段,掌子面已停止掘进(10月12日12月22日)约70天,根据检测记录:所有测点的瓦斯检测浓度一直无异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安全技术 管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