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与中药养生.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理论基础与中药养生.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基础与中药养生.pptx(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理论基础与中药养生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1.1.形成的时间:形成的时间:战国至秦汉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2.2.形成的标志: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难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的形成。中医学由经验医学。中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分分素问素问和和灵枢灵枢两部,十八卷,共两部,十八卷,共162162篇。篇。(2)(2)难经
2、难经扁鹊扁鹊成书于汉之前,秦越人(扁成书于汉之前,秦越人(扁鹊)所著。鹊)所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正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家。的医家。(3(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张仲景(约(约150219年)年)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所著。晋代晋代王叔和整理: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外感疾病(六经辩证)伤寒论:外感疾病(六经辩证)金匮要略:内伤疾病(脏腑辩证)金匮要略:内伤疾病(脏腑辩证)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确立了确立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原则原则.(4)(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载药:3653
3、65种。种。分类:上、中、下三品分类。分类:上、中、下三品分类。药物学理论:君、臣、佐、使,药物学理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七情合和。四气五味,七情合和。价值:价值: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理论体系的发展l l晋隋唐时期:晋隋唐时期:晋隋唐时期:晋隋唐时期:(1)(1)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晋晋皇甫谧皇甫谧。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中医针灸学之祖中医针灸学之祖”215282年(2)(2)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作者:隋作者:隋 巢元方巢元方。(3)(3)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千金
4、要方与千金翼方 唐唐 孙思邈孙思邈,“药王药王”,陕西省耀县人。,陕西省耀县人。大型综合性医著。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大型综合性医著。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千金要方(652(652年年),3030卷,载方卷,载方53005300首。首。千金翼方千金翼方(680(680年年),3030卷,载方卷,载方29002900首。首。l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简称三因方。简称三因方。作者:宋作者:宋 陈言(陈无择)。陈言(陈无择)。进一步阐述了进一步阐述了“三因致病说三因致病说”。()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金金 刘完素:刘完素:“寒凉派寒凉派”金金 张从正:张从正
5、:“攻下派攻下派”金金 李杲:李杲:“补土补土派派”元元 朱震亨:朱震亨:“滋阴派滋阴派”明明吴又可吴又可:温疫论温疫论-“戾气学说戾气学说”吴瑭、吴鞠通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理论。理论。l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温热论论,创立了,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明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历时27年,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著成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学成果。英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本草纲目”。达尔文:“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3)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清清王清任王清任
6、l修正了解剖错误。修正了解剖错误。l瘀血致病理论。瘀血致病理论。(3)3)医林改错医林改错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一)整体(一)整体观念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二)(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证证的概念与辩证论治的概念与辩证论治 病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症状与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症状与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证
7、-又称证型又称证型(候候)。辨证观念:辨证观念:运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辨证-论治的前提、依据。论治-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辨证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阴阳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阴阳平和对阴阳的三种认识:对阴阳的三种认识:u古人认识世界方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u原义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u引申气候的
8、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u延展阴阳是一种客观规律:古人对自然界和人体中普遍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种规律的认识。日月昼夜热寒火水水动静阴阳的阴阳的特性特性 1、事物、事物阴阳属性的普遍性:阴阳属性的普遍性: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 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水火、阴晴、男女等;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二气来代表和解释。阴阳二气之间对立统一的不断运动,推动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2 2、事物、事物阴阳属性的阴阳属性的关联性关联性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
9、,水与火,气与血等等。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概括、分析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各自的属性特征,当对立双方的性质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未变时,其阴阳属性是不变的。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阴阳属性是可以改变,这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 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阴阳阴阳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对立制约一、阴阳一、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制约 是是指指自自然然界界一一切切事事物物或或现现象象中中的的阴阴阳阳
10、两两方方面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和制约的关系。面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和制约的关系。原理原理:相反相反 对立对立 制约制约 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阴与阳相互制约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二、阴阳互根互用 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始终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互根:是指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
11、等。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阳中蕴含阴,阴中蕴含阳。解解释释生生理理:如如气气血血关关系系,气气属属于于阳阳,血血属属于于阴阴;气气为为血血之之帅帅,血血为为气气之之母母,气气能能生生血血,血能载气。人体兴奋与抑制活动之间的关系。血能载气。人体兴奋与抑制活动之间的关系。解解释释病病理理:阴阴损损及及阳阳,阳阳损损及及阴阴;“孤孤阴阴不不生,独阳不长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导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指导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三、阴阳消长平衡 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始终在数量上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或消减的变化之中,而维持相对
12、动态平衡的关系。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平衡,则生命活动正常,而阴阳失调,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调和阴阳是中医养生的核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恢复阴阳平衡,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 养生养长 秋冬养阴: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养收养藏 四、阴阳相互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内容:由阳转
13、阴 阴阳转化形式 渐变:四季交替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左传“天生五材,民并 用之,废一不可”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 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所谓所谓 “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是指庄稼的播种
14、与收获,即所谓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金曰从革 所谓所谓“从革从革”,顺从和变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所谓所谓“润下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
15、属于水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五行的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难经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相互克制、制约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相乘: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相乘为过度的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相侮即反克
16、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母子母子相及: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中药养生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孙思邈 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一、中医养生的概念养:护养、保养、调养;养:护养、保养、调养;生:生命、生存、生长;生:生命、生存、生长;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以推迟衰老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
17、法的综合。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养生的实质养生的实质 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心养生的核心 调和阴阳,平衡阴阳调和阴阳,平衡阴阳养生的原则原则 协调脏腑、保阳益阴;协调脏腑、保阳益阴;畅通经络、调和气血;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静养神、节欲保精;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调息养气、持之以恒。养生的途径养生的途径 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思想(三大观念)思想(三大观念)一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天人
18、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阴阳平衡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理论 基础 中药 养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