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演进》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演进》PPT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教育的演进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教育的起源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三、学校的未来 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一、教育的起源 起源是指事物发生的根源。教育的起源是指教育这一事物发生的根源。换言之,教育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由什么东西演变而来的。意义:一切科学都要回答“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的问题。“教育从哪里来”即教育的起源问题。探索教育的起源是揭示今日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可靠方法。思考题一: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泳,是否属于教育?Why?思考题二:在动物园或马戏团里,小动物能够在水上舞蹈,或骑车,或踩钢丝等,是否属于教育?Why?(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2、勒图尔诺和沛西能的观点,构成了教育史中通常所讲的“生物起源论”,即认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的一种本能,在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中不断加以改进,使“教育”这种本能获得了一些新的特性而已。评价: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的起源是自发的、本能的需求,这从根本上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否认了教育达到社会性,并把教育降低为本能。(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1、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根本性前提。自觉意识或者说自主意识,是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它能摆脱刺激物的支持,在自主支配的活动中,获得对事物的一些认识。不同见解:美国教育家孟禄的“心理起源论”。2、语言的产生。3、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经验。4、在大脑中
3、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5、集体活动的出现。(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就目前来看,人们大多认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以为教育是起源于劳动的,在探讨教育起源问题上,也有不少人是沿用着“二批肯定”的模式,即批判以勒图尔诺为代表的教育起源的“生物说”(也称“生物起源论”),和以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为代表的教育起源“心理模仿说”(也称“心理起源论”),肯定教育起源的“劳动说”。思考题:试述评“劳动起源说”和“心理模仿说”。1、“劳动说”的立论依据是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劳动说”的推理过程有漏洞。“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不能导致“人起源于劳动”这样一个结论。V
4、S人类起源于类人猿。3、代表人物:前苏联的康斯坦丁诺夫和凯洛夫 1、劳动虽然是教育起源的最主要、决定性的条件,但它只是教育起源的外因。2、“劳动起源论”没有正确地理解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绝对化和公式化的倾向。3、劳动和教育在逻辑关系上并不存在从属的关系,尽管教育和劳动可能在同一过程中进行,但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因此,“劳动起源论”混淆了教育 和劳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以至于教育被当作是从属于劳动的。“心理模仿说”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2、主要观点: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他认为儿童的这种模仿是无意识的
5、、是一种天性。孟禄的出发点是在原始社会中有独立性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3、评价:比生物起源论前进了一步,虽然认识到教育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但它认为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实质就是否定了教育是一项有意识的活动,同时也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的机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历程。(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据考证,在原始社会,确切地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曾出现过一种公共教育机构“青年之家”。“青年之家”是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儿童都在里面受教育的一种原始社
6、会制度的特殊机构。(二)学校的产生 在我国,学校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可能出现了。古籍中传说虞舜时代便已有了“庠”这种社会机构。但是,那时的“庠”并不能算是一种学校,而是一种带教育作用的养老机构。到后来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时,“庠”才成为学校。夏朝已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有可能产生了学校。“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大概是起源于养老与敬老的风俗,以养老为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的功能;“序”和“校”大概是起源于军事训练的需要。至商朝,学校的存在已有了确凿的证据,但古籍所载商代学校的名称不一。商朝已经有了“序”、“庠”、“学”、“瞽宗”四种学校形式了。(三)学校的发展 历史发展到17世纪,由
7、于文科中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已经形成。文科中学是以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为特征的,它偏重于传授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内容,忽视自然学校,及至后来,才增加了一些现代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到18世纪初,与文科中学相应的实科中学出现了。这种类型的学校,比较注重自然科学与现代语言的教学,它是面向广大贫民的,是贫民化的学校。我国的学校虽历经数代,形式日趋多样化,层次也日益多样,但是,组织程度远不像今天这样严密,按现在的尺度来衡量,它样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算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例如太学。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来说,具备下列条件是必要的:1、严格的入学规定。2、修业年限的规定。3、分年级教学。4、有
8、明确的课程方面的要求。5、有严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方面的规定。6、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7、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三、学校的未来 (一)学校的未来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的接受教育或者更确切地说学习愿望的日趋强烈,教育正在越出学校的樊篱,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在向其他领域扩展整个人的各个方面。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与复杂,以至于单纯的学校教育体系已经不能再把它们包容在内了,所有的部门政府机会、交通运输等等都必须参与教育。思考题: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和个人化,学校将会消亡,教师将被取消,请对此观点进行评析。(二)非学校化思潮 在对学校未来所进行的分析中,还
9、有一种较为激进的思潮,被称之为“非学校化理论”教育思潮,也称之为非学校论或反学校论。这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较为激进的教育理论流派。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从根本上批判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并要求彻底改革乃至取消学校制度的一派主张,其代表人物主要为伊里奇、赖默。为使教育彻底从学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主张充分地利用其他教育机构和手段,如家庭生活、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法律结构和大众传媒等,创造一种“非学校化社会”,认为它是人类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况。美国的伊里奇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10、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伊里奇设想的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教育形式是教育网络。教育网络给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一种学习、一种关心、一种分享和一种参与的教育机会。教育网络意味着鼓励人们参与到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争取各种教育机会。任何人通过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直接应用于社会。教育的根本变革就是社会成为教育的许多层次的网络,从而把各种教育资源置于学习者的主动的控制之下,使学习成为自我创造式的
11、教育。教育的网络确定了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新的与世界联系的方式,而非仅仅通过教师、课程和计划的准备而进入世界。我的观点:(1)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要素不会消失,但传统的教师角色必须转变,代之的是一种“新型教师的形象”。(2)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和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的职能从以知识为基点的控制转变为以情感价值为基点的引导和沟通;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将日益呈现并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使教育的重心由教转向学,由教师转向学生;推崇知识、智慧和创造,是信息时代价值观念的核心;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和网络通讯的使用,有助于设计个人化的学习道路;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自主性和空间。(3)不利影响表现在:各种信息源庞杂而良莠不齐,一些负面的信息腐蚀青少年;长期陷入虚拟世界,难以使人分清间接体验、模拟体验和直接体验的区别,加之缺少体验社会生活和接触自然的机会,这就造成了社会性认知的缺失;用“人机”互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会使人出现情感冷漠和孤独等心理问题,有碍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网络中的道德问题会更加突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