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吸收 (2)优秀PPT.ppt
《第五章吸收 (2)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吸收 (2)优秀PPT.ppt(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吸收第一页,本课件共有99页(b)从气体中回收有用的组分例如,用硫酸从煤气中回收氨生成硫胺;用洗油从煤气中回收粗苯等。(c)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气体主要包括原料气净化和尾气、废气的净化以保护环境。例如:用水或碱液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燃煤锅炉烟气、冶炼废气等脱SO2等。第二页,本课件共有99页(2)吸收分类)吸收分类第三页,本课件共有99页1.2 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2)选择性对溶质组分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其它组分基本不吸收或吸收甚微(3)挥发性应不易挥发(4)粘性粘度要低(5)其它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烧、不发泡、价廉易得,并具有化学稳定
2、性等要求。第四页,本课件共有99页1.3 吸收设备与流程吸收设备与流程(1)吸收设备)吸收设备塔设备塔设备板式塔填料塔第五页,本课件共有99页第六页,本课件共有99页(2)吸收流程)吸收流程(a)单一吸收塔流程(b)多塔吸收流程第七页,本课件共有99页(c)吸收剂在吸收塔内再循环流程(d)吸收-解吸流程第八页,本课件共有99页第二节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1)相平衡相平衡: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使混合气体与一定量的吸收剂相接触,溶质便向液相转移,直至液相中溶质达到饱和浓度为止,这种状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衡或平衡。
3、(2)饱和分压饱和分压:平衡状态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3)饱和浓度(溶解度)饱和浓度(溶解度):液相中的溶质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饱和浓度,也即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溶解度表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习惯上用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液体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来表示。第九页,本课件共有99页(4)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气液相平衡关系用二维坐标绘成的关系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气体的溶解度通过实验测定。图2-2图2-3及图2-4分别示出常压下氨、二氧化硫和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气相的分压之间的关系(以温度为参数)。第十页,本课件共有99页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9页图中的关系线称为
4、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看出:(1)在同一溶剂(水)中,不同气体的溶解度有很大差异。例如,当温度为20、气相中溶质分压为20kPa时,每1000kg水中所能溶解的氨、二氧化硫和氧的质量分别为170kg、22kg和0.009kg。这表明氨易溶于水,氧难溶于水,而二氧化硫居中。(2)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温度下,随着气体分压的提高,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加大。例如在10时,当氨在气相中的分压分别为40kPa和100kPa时,每1000kg水中溶解氧的质量分别为395kg和680kg。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9页(3)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气相分压下,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加大。例如,当氨的分压为60kPa时,温度从40降至10
5、,每1000kg水中溶解的氨从220kg增加至515kg。由溶解度曲线所显示的共同规律可知:加压和降温可以提高气体的溶解度,对吸收操作有利;反之,升温和减压对脱吸操作有利。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99页(1)亨利定律亨利定律描述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间组成的关系。当总压不高时,在恒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的气体溶质平衡分压与其在液相中摩尔分率成正比。由于组成有多种表示方法,所以亨利定律有多种表达式。2.2 亨利定律亨利定律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99页(2)亨利定律表达式亨利定律表达式(a)以以p及及x表示的平衡关系表示的平衡关系当液相组成用物质的量的分数(摩尔分数)表示时,则稀溶液上方气体中溶质的分压与其
6、在液相中物质的量的分数(摩尔分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即:p*Ex式中p*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x溶质在液相中物质的量分数;E亨利系数,单位与压强单位一致。其数值随物系特性及温度而变。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99页(b)以以p及及c表示的平衡关系表示的平衡关系若用物质的量浓度c表示溶质在液相中的组成,则亨利定律可写成如下形式,即:式中c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H溶解度系数溶解度系数的数值随物系而变,同时也是温度的函数。对一定的溶质和溶剂,H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易溶气体有很大的H值,难溶气体的H值很小。对于稀溶液,H值可由下式近似估算,即:式中,溶液的密度,kgm3;Ms溶剂的摩尔质量
7、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99页(c)以以y与与x表示平衡关系表示平衡关系若溶质在气相与液相中的组成分别用物质的量的分数y与x表示,亨利定律又可写成如下形式:y*mx式中,y与液相成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物质的量的分数;m相平衡常数,又称为分配系数,无因次上式可由(a)式中两边除以系统的总压P得到,即:令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99页(d)以)以X及及Y表示平衡关系表示平衡关系在吸收计算中,为方便起见,常采用物质的量之比Y与X分别表示气、液两相的组成。物质的量之比定义为:X=液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液相中溶剂的物质的量Y=气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气相中惰性组分物质的量 由上两式可得:当溶液很稀时,(c)式又可近似表示
8、为:Y*mX上式表明,当液相中溶质含量足够低时,平衡关系在X-Y坐标图中也可近似的表示成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为m。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99页亨利定律的各种表达式既可由液相组成计算平衡的气相组成,也可反过来根据气相组成来计算平衡的液相组成,因此,前述的亨利定律各种表达式可分别改写如下:x*p/Ec*H/px*=y/mX*=Y/m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99页2.3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操作中的应用相平衡关系在吸收操作中的应用(1)选择吸收剂和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选择吸收剂和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性能优良的吸收剂和适宜的操作条件综合体现在相平衡常数m值上。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大,加压和降温均可使m值降低
9、,有利于吸收操作。(2)判断过程进行方向)判断过程进行方向根据气、液两相的实际组成与相应条件下平衡组成的比较,可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若气相的实际组成Y大于与液相呈平衡关系的组成Y*(mX),则为吸收过程;反之,若Y*Y,则为脱吸过程:Y=Y*,系统处于相际平衡状态。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99页(3)计算过程推动力)计算过程推动力气相或液相的实际组成与相应条件下的平衡组成的差值表示传质的推动力。对于吸收过程,传质的推动力为Y-Y*或X*-X;脱吸过程的推动力则表示为Y*-Y或X-X*。(4)确定过程进行的极限)确定过程进行的极限平衡状态即到过程进行的极限。对于逆流操作的吸收塔,无论吸收塔有多高,吸
10、收利用量有多大,吸收尾气中溶质组成Y2的最低极限是与入塔吸收剂组成呈平衡,即mX2;吸收液的最大组成X1不可能高于入塔气相组成Y1呈平衡的液相组成,即不高于Y1/m(X*)。总之,相平衡限定了被净化气体离开吸收塔的最低组成和吸收液离开塔时的最高组成。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9页相平衡关系在吸收操作中的应用在YX坐标图上表达更为清晰,如图2-5。气相组成在平衡线上方(点A1),进行吸收过程;气相组成在平衡线下方(点A2),则为脱吸操作。吸收过程的推动力为Y1Y*或X1*Xc,脱吸的推动力为Y*Y或XcXc*。吸收液的最高组成为X1*;尾气的最低组成为Y2*。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9页第三节第三
11、节 吸收过程机理吸收过程机理 3.1 单相传质单相传质当不平衡的气液两相接触时,若yy*,则溶质从气相向液相传递,为吸收过程,该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溶质(吸附质)由气相主体向相界面传递,即在单一相(气相)内传递物质;(2)溶质在气液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在相界面上发生溶解过程;(3)溶质自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主体传递,即在单一相(液相)内传递物质。从传质角度考虑,上述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吸附质(溶质)在单相中扩散和相际间扩散。不论溶质在气相或液相,它在单一相里的传递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分子扩散,二是对流传质(涡流扩散)。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99页(1)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在静止或
12、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分子扩散现象分子扩散现象:如图所示的容器中,用一块隔板将容器分为左右两室,两室分别盛有温度及压强相同的A、B两种气体。当抽出中间的隔板后,分子A借分子运动由高浓度的左室向低浓度的右室扩散,同理气体B由高浓度的右室向低浓度的左室扩散,扩散过程进行到整个容器里A、B两组分浓度均匀为止。图两种气体相互扩散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99页菲克(菲克(Fick)定律)定律:由两组分A和B组成的混合物,在恒定温度、总压条件下,若组分A只沿z方向扩散,浓度梯度为:则任一点处组分A的扩散通量与该处
13、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此定律称为菲克定律,数学表达式为:,式中JA为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扩散通量(扩散速率),kmol/(m2s);为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4;DAB为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99页式中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物性常数之一,它表明物质在均匀介质中的扩散能力,并且随介质的种类、温度、压力和浓度的不同而异。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99页(2)涡流扩散涡流扩散流体作湍流运动时,由于质点的无规则运动,相互碰撞和混合,若存在浓度梯度的情况下,组分会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传递,这种
14、现象称为涡流扩散。因质点运动无规则,所以涡流扩散速率很难从理论上确定,通常采用描述分子扩散的菲克定律形式表示,即:式中JA涡流扩散速率,kmol/(m2s);De涡流扩散系数,m2/s。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99页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De不是物性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位置有关,De的数值很难通过实验准确测定。在湍流流体中,分子扩散与涡流扩散同时发挥着传递作用,但是在湍流主体中质点传递的规模和速度远远大于单个分子,因此涡流扩散的效果占主要地位。其扩散通量表示为: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99页3.2 双膜理论双膜理论 对于吸收过程中的第二步骤,即两相间传质的内在规律的分析,目前
15、应用最为广泛采用刘易斯(Lewis)和惠特曼(Whitman)于1923年提出的“双膜理论”。双膜理论示意图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99页(1)双膜理论)双膜理论(a)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存在一个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流体流动状态为层流,溶质A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由气相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b)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到相平衡,界面处无扩散阻力。(c)在气膜和液膜以外的气液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溶质A的浓度均匀,溶质主要以涡流扩散的形式传质。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99页(2)双膜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双膜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双膜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将复杂的相
16、际传质过程简化为溶质通过两个有效膜的分子扩散过程。双膜理论对于具有固定相界面的系统(如湿壁塔)及速度不高的两流体间的传质,与实际情况是相当吻合的。根据这一理论所建立的相际传质速率关系,至今仍是传质设备设计的主要依据。但是对于具有自由相界面的系统(如填料塔中的两相界面),尤其是高度湍动的两流体间的传质,双膜理论表现出它的局限性。针对双膜理论的局限性,后来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或模型,如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膜渗透理论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放弃定态扩散的观点,建立非定态的“表面更新“模型。这些新的理论目前仍不能作为传质设备设计的依据。后面关于吸收速率的讨论,仍以双膜理论为基础。(3)气膜和液膜
17、中的分子扩散速率)气膜和液膜中的分子扩散速率 (见教材135136页)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9页第四节第四节 传质速率方程传质速率方程 传质速率传质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传质面积上传递的溶质量,用NA表示。传质速率传质速率传质推动力/传质阻力=传质系数传质推动力4.1 吸收速率方程吸收速率方程(1)气相传质速率方程(气相主体到界面)(2)液相传质速率方程(界面到液相主体)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9页(3)总传质速率方程(气相主体到液相主体)(a)定态传质:NA=Const;(b)应用亨利定律或平衡关系,分别找出有关的平衡浓度;(c)定态的串联传质过程,符合加合性原理。应用上述(a)、(b)、(
18、c)可导出:以气相组成表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以气相组成表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中,:气相传质分阻力,相应于推动力:液相传质分阻力,相应于推动力:总传质阻力,相应于总推动力:总传质系数,相应于总推动力 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99页 以液相以液相组组成表示成表示总总推推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中气相传质分阻力,相应于推动力,液相传质分阻力,相应于推动力总传质分阻力,相应于总推动力总传质系数,相应于总推动力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99页4.2 传质速率方程其它表示形式传质速率方程其它表示形式(1)速率方程(2)总传质阻力(3)相互关系 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99页4.3 气膜控制
19、和液膜控制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1)气膜控制气膜控制根据传质总阻力式,当:则:此时,总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气相,称为气膜控制气膜控制。其条件是:A在S中的溶解度很大,即平衡线斜率m很小。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99页(2)液膜控制)液膜控制 根据传质总阻力式,当:则:此时,总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液相,称为液膜控制。其条件是:A在S中的溶解度很小,即平衡线斜率m很大。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99页(a)传质推动力和传质阻力在各传质步骤的分配情况与传热过程类似,但传质过程中,气、液平衡关系对各步骤的推动力和阻力的分配有较大的影响。(b)气膜控制过程,增加气相流率,可提高气相传质分系数,降低气相传质阻力,从而
20、有效地加快吸收过程。而增加液相流率,可提高液相传质分系数,但对传质速率影响不大。这就是说,吸收操作中若发现总传质系数主要受气相流率的影响,过程必为气膜控制,主要传质阻力必在气相。液膜控制过程,情况与上述相反。(c)若气相传质阻力与液相传质阻力的数量级相当,既非气膜控制也非液膜控制,此时提高传质速率,应分别增加两相流率。适当地改变操作条件,可使气膜控制与液膜控制相互转化。(3)说明)说明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99页第五节第五节 填料吸收塔的计算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逆流吸收的物料衡算5.1 吸收塔中的物料衡算与操作吸收塔中的物料衡算与操作线线方程方程如右图,V惰性气体的摩尔流量mol/sL溶剂的摩尔
21、流量mol/sY1、X1塔底气液两相中吸收质的物质的量比Y2、X2塔顶气液两相中吸收质的物质的量比Y、X塔内任意截面吸收质的物质的量比从塔内任意截面到塔底对吸收质作物料衡算:LX+VY1=LX1+VYV(Y1-Y)=L(X1-X)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99页或该式称为吸收操作线方程,表示吸收过程中,塔内任意截面Y与X间的关系。若对整个塔作物料衡算,则有: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99页如右图,吸收过程的操作线是经过点(X1,Y1)和点(X2,Y2)的一条直线,其斜率为L/V,操作线上的任一点表示在塔内任一截面上气液相组成的关系。生产中常以气相被吸收的吸收质的量与气相中原有吸收质的量之比,衡量吸收效果
22、和确定吸收任务,称为吸收率。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99页 吸收操作处理气量V,进出塔气体组成Y1、Y2,以及吸收剂进塔组成X2通常是由生产工艺确定的,而吸收剂用量和塔底溶液浓度是可以变动的,为了完成工艺要求的任务,需计算吸收剂的用量。5.2 吸收吸收剂剂用量的用量的计计算算(1)液气比)液气比 由全塔物料衡算式 可知吸收剂出塔浓度X1与吸收剂用量L是相互制约的。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99页 选取的L/V,操作线斜率,操作线与平衡线的距离,塔内传质推动力,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塔高;L/V,吸收剂用量,吸收剂出塔浓度X1,循环和再生费用;若L/V,吸收剂出塔浓度X1,塔内传质推动力,完成相同任务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吸收 2优秀PPT 第五 吸收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