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与抗生素应用策略课件.ppt
《细菌耐药机制与抗生素应用策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耐药机制与抗生素应用策略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细菌耐药机制与抗生素应用策略我们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我们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我国抗生素应用现状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三级医院 70 二级医院 80 一级医院 90 WHO同期数据 30 美国同期数据 20我国住院患者我国住院患者我国住院患者我国住院患者7979应用了应用了应用了应用了1 1种或种或种或种或1 1种以上抗菌药,而根据种以上抗菌药,而根据种以上抗菌药,而根据种以上抗菌药,而根据药敏实验而选择的只占药敏实验而选择的只占药敏实验而选择的只占药敏实验而选择的只占1414 。我们需要新的抗感染观念PHARMACOKINETICSSIDE EFFECTSPHARMACODYNAMIC
2、SRESISTANCEINFECTIONIMMUNITY一、常见致病细菌 化脓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G+球菌链球菌科微球菌科链球菌属肠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 一、常见致病细菌 脑膜炎双球菌 淋球菌 G-球菌奈瑟菌科(奈瑟菌属)G+杆菌(略)一、常见致病细菌 G-杆菌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沙门菌属非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假单胞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不动杆菌属窄食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粪产碱杆菌二、常用抗生素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
3、-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I 代头孢硫脒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II 代III 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匹胺IV 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二、常用抗生素 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曲南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单酰胺类氧头孢烯类二、常用抗生素氨基糖苷类作用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抑制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二、常用抗生素喹诺酮类作用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I 代II 代:吡哌
4、酸III 代:环丙沙星、氧氟沙星IV 代: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二、常用抗生素多肽类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前体五肽中的D-丙氨酸-D-丙酰胺末端结合,抑制细胞壁蛋白质合成,对胞质RNA也有作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类 细菌耐药机制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PRS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ESBLs菌株和持续高产AmpC酶的菌株细菌耐药株的产生细菌耐药是药物选择的结果16细菌耐药机制1灭活酶2作用靶位改变3通透性改变4泵出机制一、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1.-内酰胺酶2.氨基糖苷钝化酶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4.红霉素酯化
5、酶-内酰胺酶Bush分类(1995)-内酰胺酶(Group 1 AmpC酶)第型酶:(不被克拉维酸抑制)为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产生的Ampc型-内酰胺酶前者产生菌有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后者主要由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氏菌产生。第型酶主要作用于:大多数青霉素,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Group 2 ESBLs)第型酶:(可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由质粒介导产生的ESBLs(超广谱-内酰胺酶)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产生;ESBLs可将耐药质粒以转化、传导、整合、易位、转座等方式传播给其它细菌,从而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与细菌多重耐药有关-内酰胺酶(Group
6、 2 ESBLs)重要的ESBLs类别与种数TEM 92SHV 37OXA 13CTX-M 20其他 10-内酰胺酶(Group 2 ESBLs)部分产ESBL菌株不但对-内酰胺类耐药,有的还可对氨基糖苷类、磺胺、四环素、氯霉素和喹诺酮类耐药。但是,ESBL不能水解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ESBL一般可被克拉维酸、他唑巴坦等酶抑制剂所抑制,其中他唑巴坦的酶抑制作用最强。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质粒介导;基因型有IMP-1、IMP-2、VIM-1、VIM-2;水解几乎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其无作用;只对氨曲南敏感。-内酰胺酶(Group 3 金属酶
7、)二、作用靶位改变基因改变产生低亲和力的靶蛋白靶蛋白合成量大大增加靶位的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新的靶蛋白替代原来的靶蛋白二、作用靶位改变PBPs改变MARSDNA拓朴异构酶的改变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核蛋白体S12蛋白发生改变氨基糖酐类耐药获得erm基因大环内酯、林可霉素耐药-内酰胺类抗生素靶点PBPs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分为二类:大分子量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与细胞细胞壁合成;小分子量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s结合后,对活性位点丝氨酸进行共价修饰。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膨胀 裂 解;同 时 借 助 细 菌 的 自 溶 酶(auto
8、lysins)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内酰胺类抗生素靶点PBPs Organism PBP alteration S.aureus 2a 3 S.pneumoniae 1a 2a 2x 2b E.faecalis 1 3 E.coli 3 P.aeruginosa 3 Acinetobacter species 1 3 H.influenzae 3 4 5 N.gonorrhoeae 1 2 N.menigitidis 2 3 B.fragilis 1 2 (CID 1997,24(3):487-493)-内酰胺类抗生素靶点PBP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由于获得mecA基因编码
9、新的耐-内酰胺PBP,被命名为PBP2a。PBP2a的表达有三种形式:(1)非诱导持续表达型;(2)诱导型;(3)延迟表达型。MRSA对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应选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内酰胺类抗生素靶点PBPs肺炎链球菌不产生-内酰胺酶,其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是由于PBP(主要是PBP2)发生改变而导致对内酰胺的亲和力降低。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的固有耐药是由于具有青霉素低亲和力的PBP5。PBP改变在革兰阴性菌中较少见,主要在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和脆弱类杆菌中。万古霉素作用靶点改变 耐 万 古 霉 素 肠 球 菌(VRE)
10、:D-lac(VanA、VanB、VanD型)代替肽聚糖末端,催化生成D-alaD-lac二肽,代替了正常肽聚糖合成五肽前体中的D-alaD-ala二肽,抑制抗生素结合的氢键;D-Ser(VanC、VanE型)代替肽聚糖末端后不抑制氢键,但改变构像。VanA型:利奈唑胺 VanB型: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拓朴异构酶的改变细菌DNA拓朴异构酶有I、II、III、IV,拓朴异构酶I和III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拓朴异构酶IV是喹诺酮类药物第一靶位。拓朴异构酶IV gyrA基因的突变引起对喹诺酮高度耐药,(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若存在2个突变点(如gyrA和parC),它们引起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远远大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耐药 机制 抗生素 应用 策略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