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讲义.ppt
《管理心理学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讲义.ppt(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讲义讲义王树洲王树洲第一章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概述一、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v1、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介于管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v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性的假设及相应的理论、管理措施;个性差异与因人而异进行管理;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群体决策、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与管理实践;领导理论与效能、领导者的素质要求,领导的影响力
2、,领导班子的构建;组织的结构,组织的变革。二、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在它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之前,有一段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发展历史。v、心理技术学 心理学知识在工厂企业中的运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心理技术学主要研究职业选拔、职业培训、疲劳、劳动合理化等问题。主要探讨人适应机器的问题。v、霍桑实验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霍桑实验表明,职工的士气、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物理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梅约在霍桑实
3、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梅约则被公认为管理心理学的前身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v、群体动力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认为群体活动动向是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及其学生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了管理心理学中群体心理学的基本内容。v、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当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时逐步产生高级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有很大影响。2、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中国、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中国v在美国在美国 管理心理学
4、在美国没有统一名称,最早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以后又改称“组织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也有人称“管理心理学”。美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有如下特点:研究机构扩大,研究人员多,研究成果多;研究的范围已由工业组织扩展到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军队、医院等组织;研究方法由传统的实验室实验法发展到现场实验、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研究方向趋于综合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甚至语言学家、数学家都参与研究,问题的研究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管理心理学演变成“组织行为学”。2、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中国、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中国 在中国在中国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是空白点,七十年代末开始提出研究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5、的研究是近三十多年的事,八十年代前期主要是介绍国外特别是美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近30多年来,管理心理学在中国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多、管理心理学知识在管理人员中逐步普及;高校甚至一些中等学校,广泛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三、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三、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学校管理包括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七个方面的管理,而其中人的管理是其核心,关键,因为理财、用物、办事、安排时间与空间都离不开人。要管人,必须管其心,只有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才能做好对人的科学管理。第二章第二章 人性、个性与管理人性、个性与管理 一、一、人性的假设
6、与管理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西方管理心理学中提出了四种与管理有关的人性的假设。1、经济人的假设与管理、经济人的假设与管理 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私欲,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从经济人的假设为基础提出的X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多数人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无雄心壮志,不愿负责任,甘愿受别人领导;多数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矛盾,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目标而工作;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只有金钱地位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数人如上所述,少数人例外,他们能克制自己,负起管理的责任。与经济人的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实行“任务管理”,不顾及
7、人的感情、心理需求;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用金钱的奖惩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一、人性的假设与管理一、人性的假设与管理2、社会人的假设与管理、社会人的假设与管理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决定的作用,物质利益只有次要意义。社会人的假设是由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约提出的。梅约根据霍桑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金钱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因素,影响人的积极性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士气”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相当程度上左右着职工的行为表现;领导者要吸引职工参与管理,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沟通信息。与社会人假设响应的管理措施是:管理人员要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8、重视人际关系,培养职工的整体感与归属感;实行集体奖励,让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管理。一、一、人性的假设与管理人性的假设与管理3、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与管理、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与管理 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认为,人有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才能的需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才会感到满足。这种人性的假设是马斯洛提出的。在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基础上提出的Y理论认为:一般人是勤奋的;一般人会接受责任且主动寻求责任;人们有着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一部分,潜能未充分发挥。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是:管理的重点是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管理者要关心人、尊重人、
9、理解人,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重视内在奖励,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一、人性的假设与管理人性的假设与管理4、复杂人的需要与管理、复杂人的需要与管理 复杂人的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有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基于复杂人的假设提出的应变理论(又称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认为:人与人需要不同,同一个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人在同一时间里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根据应变理论的观点,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人的具体情境,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管理要因人、因时、因地
10、、因事而异。二、个性差异与管理二、个性差异与管理1、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 由于文化背景、职业、岗位、年龄、经历等相似,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之处,同时“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存在差异。因此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到管理对象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到心理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进行管理。2、量才为用、量才为用 合理地使用人才是现代管理的关键。人才的安排使用应坚持:、知人善任,选贤任能 作为管理者要用识才之慧眼,具备识才之知识经验与才能,能恰当地对一个人的实际水平作出估价。不仅要识才,更要善于使用人才。人才的鉴别和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提防嫉妒心理的滋生。2、量才为用、量才为用 、量才为用,人尽其才 管理
11、者用人过程中要考虑人才的质量、规格、层次与需求的一致。要根据才能、气质、性格特点用人,不求全责备,扬人才能力、气质、性格之长,将其安置在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岗位上。使用不当,会导致人才的浪费,而人才的浪费则是最大的浪费。、优化组合,提高效能 人员的配置上,管理者要考虑到职工知识、才能、性质之长短,人员组合要做到优势互补,气质、性格上要考虑到互补与相容,最大限度提高群体绩效。二、个性差异与管理3、管理育人、管理育人 管理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管理者在用人的同时还要培养人,在用人之长时,补人知识、才能、气质、性格之短,使其不断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岗位的变化、角色的交换,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继续教育有
12、助于职工的发展。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考虑到管理者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章第三章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一)人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而积极性的调动是人的管理的关键,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一、一、工作绩效与工作积极性工作绩效与工作积极性 职工的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两个方面因素,而工作能力是个稳定因素,工作能力的提高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工作积极性则是不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既有长期作用,又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还会推动人去钻研业务,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何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积累了长期的经验,
13、许多措施行之有效,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同时我们也应对国外的一些激励理论、管理措施有所了解,从中得到启发、借鉴,用于我们的管理实践。二、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的涵义与意义、需要的涵义与意义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等是需要的表现形式。2、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后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低级需要满足后,人的追求满足的强度降低,而高级的需要满足后,追求满足的强度增加;人与人的需
14、要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二、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 3、需要与管理、需要与管理 管理过程注意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满足职工需要时要考虑到不同类职工需要之差异,还要考虑到职工需要的个别差异,奖励时要注意奖励对象需要之特点,奖励内容要与其需要相一致。对于职工的合理需要加以满足,对于受条件限制而一时无法满足的,要加以解释,并创造条件,满足职工之需要。要对职工的需要进行调节,要引导职工的需要纵向发展。要帮助职工从不合理的需要中解脱出来。三、公平理论三、公平理论1、公平感与积极性、公平感与积极性 公平理论研究工作报酬的公平合理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它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一个人不仅关系自己所得的绝
15、对报酬,而且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别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比较,若感到公平合理,则积极性高,若产生不公平感,则影响其工作积极性。2、公平合理性的判别、公平合理性的判别 人们一般是通过比较,从而产生公平或不公平感的。比较有横比、纵比之分。所谓横比是将自己的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与他人比较,纵比则是将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三、公平理论三、公平理论3、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 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本人主观判断的偏差;二是事实上的不公平。有些人之所以产生不公平感,是由于缺乏进行比较的经验与方法,不会进行比较,有的是自利的归因偏差所致。分配不公也是客
16、观存在的,干与不干差不多,干多干少一个样是产生不公平感的客观原因。4、不公平感产生后的行为反应 有的人通过曲解自己或他人的“收支”,进行自我安慰达到心态平衡,有的人采取一定的行为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收支”,来达到心理平衡,有的人则通过转移比较对象或比较方法来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有的人则发牢骚,甚至放弃工作。三、公平理论三、公平理论5、不公平感的消除、不公平感的消除 建立按劳分配的机制,逐步实行劳动力价格的市场调节,妥善处理工作绩效、能力、资历、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训练,引导职工正确进行比较,消除主观判断偏差的不公平感。开展宣传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四、双因素理论四、双因素理论1、双因素理论
17、的涵义与意义、双因素理论的涵义与意义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赫茨伯格对职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原因。赫茨伯格发现,导致职工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于工作环境引起的,而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于工作本身产生的。赫茨伯格工作环境这类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工作本身称之为激励因素,认为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不满,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四、双因素理论四、双因素理论 2、双因素理论与管理、双因素理论与管理 双因素理论提出后,遭到人们的非议:对白领职工的调查结果不能简单地推及到所有职工,双因素理论的普遍有效性值得怀疑;满意不等于生产率高,不满意也不等同于低生
18、产率;将满意的事归于自己,不满意归因于外部条件,这是普遍的归因偏差。双因素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西方管理者通过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工时等方式,使职工对工作本身产生兴趣,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对职工的成绩加以认可,创造条件促进职工的发展,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四、双因素理论四、双因素理论 1、期望理论的涵义及意义、期望理论的涵义及意义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提出,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该公式说明,若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动机
19、就越强烈。四、双因素理论四、双因素理论 2、期望理论与管理、期望理论与管理 期望过程中要帮助职工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目标过高,职工认为实现不了,期望概率低,激励力量不大;目标过低,职工认为举手可得,也会失去动力;目标适当,职工认为经努力可达到,这样期望率高,这样推动力量大。个体对目标的期望概率受到其认知、个性等主观因素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确定目标时要加以考虑。为了提高效价从而提高激发力量,对于实现目标进行奖励时,还要考虑到职工需要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第三章第三章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一)一、强化理论一、强化理论1、强化的涵义及意义、强化的涵义及意义随着一些行为之后发生的
20、某一事件使得行为在未来再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这一事件称之为强化。强化理论认为,有关强化影响到行为的发生变化,运用强化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与改造。正确运用强化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一、强化理论一、强化理论 2、强化理论与管理、强化理论与管理 奖惩强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强化的目的在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奖惩都是有效的强化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应多用奖励,惩罚要使惩的对象明理才能减少负面影响,达到预期效果。同一强化措施,不同个体反应有别,运用强化调动职工积极性,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在强化的时间安排上,一般情况下,先连续及时强化,再间断强化,非固定时间间隔较好。二、归因理论二、归因理论
21、1、归因的涵义及意义、归因的涵义及意义 归因指对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断,如何归因,影响到后续行为动机。职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工作的成败进行归因。一般情况下,职工总是将成败归结运气、难度、能力、自我努力四个方面的原因。二、归因理论二、归因理论2、归因理论与管理、归因理论与管理 人们进行归因时,将成败的决定因素归为何种原因对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把成功归结于内因(能力强、努力了),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继续努力的动机水平高。归结于外因(任务易、运气好)则使人感到惊奇和感激,但对以后的积极性影响不大。把失败归于内因,会感到内疚,失败多自尊心受到损伤,会降低动机水平;把失败归因于外因会使人
22、感到愤愤不平,以致动机水平降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胜任感,可能提高积极性;归结于不稳定因素,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结于稳定因素,会降低动机水平,归结于不稳定因素,则可能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过程中,对职工进行归因指导与训练,帮助他们作出正确而适当的归因,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挫折理论三、挫折理论1、挫折的涵义及意义、挫折的涵义及意义 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不能克服,目标无法实现,所以产生的紧张的情绪反应。挫折感影响到个体积极性及身心健康。2、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归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客观因素又包括自然物理
23、环境和社会环境。个体的抱负水平、经验、个性特点、目标意义等影响到挫折感的产生。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产生挫折感;缺乏挫折经验易产生较高的挫折感;重要目标受挫会产生较高的挫折感;心灵脆弱、个性缺陷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三、挫折理论三、挫折理论3、挫折后的行为表现、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个体产生挫折后,常见的行为表现是:攻击、倒退、固执、替代、文饰、表同、投射、反向、压抑。这些行为表现,有些具有建设性,有的则有消极意义,有的不能提高人格水平,但有助于个体心理平衡。正确引导,使个体产生挫折后,采取理智的反应,避免降低非理智的行为反应。三、挫折理论三、挫折理论4 4、挫折理论与管理、挫折理论与管理 挫
24、折的预防挫折的预防 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预防挫折。挫折感的消除挫折感的消除 引导职工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归因,改变产生挫折感的情境,适当的宣泄,完善个性,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消除挫折感,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其身心健康。管理者对受挫者的一般行为反应应予以宽容谅解,也助于消除其挫折感。第五章第五章 态度及其改变态度及其改变 一、态度的概述一、态度的概述1、态度的涵义、态度的涵义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其中认知成分是基础,情感成分是核
25、心,行为意向是外观。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需要、价值观、知识、信息交流、群体期望与规定等因素影响到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包括方向(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态度的强度、形成态度的依据与时间、态度三种心理成分的协调性、个体的知识智力及性格、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到态度改变的难易快慢。二、态度改变理论二、态度改变理论1、参与改变理论、参与改变理论 参与改变理论认为,要改变个体的态度,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群体规范会影响个人态度的形成于改变。个体主动参与群体活动,态度改变显著且持久;被动参与活动,态度难以真正的改变。2、沟通改变理论、沟通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讲义
限制150内